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进入纵深推进新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川渝两地,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加快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1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陈亚军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他说,2025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收官之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进展总结评估,推动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结合国家“十五五”规划编制,适时启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十五五”实施方案起草工作,谋划一批战略任务、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全力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按照科技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会同川渝两地,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围绕“三个强化”,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强化科技资源和设施落地。二是强化科技研发和转化协同。三是强化科技企业和产业培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过五年的建设,创新动能更为强劲、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绿色本底更加坚实,开放发展更具成效、民生共享更加可及,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加大政策赋能,支持两省市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再加力,在共同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再加力,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建设上再加力,增添创新创造的动力和活力。”陈亚军表示。
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2020年1月国家作出“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以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建设,实现新跃升。从经济总量看,成渝双城经济圈地区迈上了两个万亿元级的台阶,占全国的比重由6.3%提高到6.5%以上,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从产业体系看,成渝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四大万亿级的产业集群,汽车产量、电子信息产值占全国的1/1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培育,巴蜀文化走廊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提高。从企业层面看,目前成渝两地已汇聚高新技术企业2.7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0家。从产业层面看,成渝两地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产业规模分别达到了1.7、1.2、1.1万亿元,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一批新产业加快培育。
第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呈现新气象。在创新布局方面,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西部科学城在重庆和成都两地正式挂牌,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重组形成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协同创新方面,川渝创新合作计划深入实施,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线运行,12家高新区建立了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两省市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余台(套)。
第三,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获得新突破。一方面,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实现市场准入异地同标、营业执照互办互发;全国首个跨省域管辖金融案件的专门法院成渝金融法院挂牌成立,首个跨省域共建的省级新区川渝高竹新区设立运行。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深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线路辐射全球126个国家(地区)的548个港口;2021年至2024年11月,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1.6万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25.2%。
第四,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在生态环境领域,建立实施了环保督查联动机制,PM2.5平均浓度总体下降,成立全国首个河长制跨省市联合办公室,长江干流川渝段年均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平。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化实施川渝便捷生活行动,“川渝通办”覆盖35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进一个门、办两地事”。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实现无障碍转移接续,公立医院161项医疗检查检验结果实现互认。
产业协同发展正成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亮点
成渝两地产业合作越来越频繁,产业协同发展正成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亮点。陈亚军介绍,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树立“一盘棋”思想和唱好“双城记”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和两地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双城经济圈空间格局正在不断优化。在“双城”方面,重庆主城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作用在不断增强,成都成功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双城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成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当然,“双城”引领不是一味要做大双城,而是要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五年来,重庆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成都扎实开展公园城市建设,城市宜居和韧性安全水平都在稳步提升。”陈亚军表示。
在“双圈”方面,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建设步伐加快,同城化水平不断提高。首先是通勤圈建设方面,璧山至铜梁、成都至资阳等一批市域(郊)铁路建成通车,广安至重庆跨省公交开通运营,成都都市圈跨市公交线路达到17条,跨城通勤更加便捷。其次是产业圈建设,重庆支持渝西地区先进制造业跨越发展,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三大产业带初步形成,“总部+基地”“研发+制造”分工协作模式更加健全。再次是生活圈建设,重庆和广安31项事项实现通办,成都都市圈推出三批次同城便捷生活行动,都市圈内住院、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面实现,跨城生活更加便捷。特别是“双城”间火车日均客流达到7万人次,连接“双圈”的渝西地区与川中四市合作不断加强,“双圈”相向发展态势更加凸显。
在“两翼”方面,从北翼看,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稳步推进,两地共建共营新田港二期项目,万达开共同培育先进材料等产业集群,梁平、长寿、广安等地共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从南翼看,川南、渝西探索建立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机制,泸州、永川、江津在汽摩新材料等领域加快协同发展。陈亚军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推动重庆、成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注重以大带小、以点带面,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发展更加协调。同时,进一步强化双城经济圈对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等周边欠发达地区的引领带动,不断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川渝造”成为中国制造响当当的名片
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四川省副省长李文清介绍,电子信息产业是川渝创新实力最强、产业基础最好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两省市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加快补链强链,成渝地区一跃成为全球前十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川渝造”成为中国制造响当当的名片。目前,全球2/3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1亿台智能手机都出自川渝。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俊杰:成渝地区建成了全球最大的OLED生产基地和中国最大的柔性显示产业集聚地。两地汽车零部件全域配套率提升到80%。同时,两地在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联动发展,加快构建体现成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工业报记者了解到,汽车制造是两省携手打造的主导产业之一。重庆在整车制造方面优势明显,四川在动力电池和清洁能源配套方面竞争力较强,双方共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以建设“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作为牵引,制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已汇聚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超2000家,全国每七台汽车有一台产自川渝、超过五分之一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同时,乘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东风,成渝地区以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等为契机,协同打造要素集群,完善产业链条,腾讯、华为、阿里巴巴等众多数字经济头部企业落户川渝,两省市工业互联网标识累计注册量、解析量均突破380亿个(次)。
瞄准新赛道、新领域加强协作,成渝两地合力培育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2024年12月,重庆梁平至四川达州、绵阳北川的川渝首条低空短途运输航线开通,在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渝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上持续用力,一批具有川渝特色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下一步,成渝两地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共育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核技术应用等未来产业,为提升成渝地区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全局份量提供有力支撑。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俊杰表示,成都市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为新的起点,聚焦交通、产业、科技、金融和公共服务五大共建领域,加快成渝直联直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跨区域建圈强链,推进科创资源共享共用,共促金融改革措施同等适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增强两地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双核”辐射力、带动力,为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贡献更大力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