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红的工业风阶梯、巨型“可乐罐”、铺满楼体外墙的超人墙绘、赛博朋克风的机器人艺术雕塑,点缀在厂房外墙、屋顶、檐下……
这里不是北京798艺术区,而是广东中山南头的罐头艺术花园。乘借中山“工改”东风,曾经的中山市广利罐头厂旧厂区,一跃成为南头文旅新地标,独特的工业风景深受年轻人追捧。
樱桃红的工业风阶梯。图片来源于南头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
“工改”是中山“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大局中的关键一子。如何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工改”成果?中山走出了一条工文旅融合的新路子。
活化旧资源,用好新IP。作为珠三角的制造城市,中山拥有丰富的工业资源。在推进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基础上,中山将工业资源与文化创意、公共服务等深度融合,变“老厂房”为“新地标”,变“工业硬实力”为“文化软实力”。
旧罐头厂变身“艺术花园”
工业遗存也可以很“City”
何为工业旅游?就是将工业遗存改造利用为旅游场所,或将工业设施打造成为集游览、学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作为制造之城,中山“工业+旅游”的尝试,让被时代淘汰的工业遗存变得“City”起来。
在南头镇沿江东路一号,走过30多年的中山市广利罐头厂(下称“广利罐头厂”)迎来新生。斑驳的光影在废旧工业构件间跳跃,与艺术装置交织成一幅幅令人目不暇接的画面,废旧工业材料被匠心独运地转化为独特的景观艺术,锈迹斑斑的废旧金属被锻造为艺术雕塑,以独特的姿态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1987年,广利罐头厂在南头镇建成投产,主要生产经营水产品罐头、肉类罐头等食品。作为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二级企业,广利罐头厂曾入列全国食品行业500强。该厂生产的“飞越牌”豆豉鲮鱼罐头等鱼罐头系列产品,利用南头的鱼产品作原料,产品远销海外,多次获国家、省优质产品奖,是南头镇改革开放历程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产业变迁,广利罐头厂于2002年结业。此后,老厂区一直闲置,荒废超过20年。像这样的废弃衰败工业厂房,也成为南头镇城市面貌的“锈带”。
以“工改”为契机,南头重新撬动厂区运转的“齿轮”:废置生产车间成了咖啡厅、餐饮美食汇,仓库成了文创办公区,卸货区成了酒吧、民宿,包装区成了运动场……广利罐头厂老厂房也摇身一变,成为占地66.96亩的大型文旅片区。
具有园区特色的ip罐头小人。图片来源于南头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
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改造后,将成为集观光旅游、文化创意、网红打卡、民宿集群、饮食娱乐和社区化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南头文旅新地标。
中山市罐头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苏伟生透露,罐头厂遗址的改造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每一栋旧建筑都不一样,需要根据特点独立设计方案。
“我们邀请了画师在园区创作涂鸦墙,设置了20多个打卡点,如‘南头’创意字、‘梦想女孩’等大型墙绘,以及多个IP罐头、铁罐公仔和地中海风格场景。我们的目标是创造具有标志性的可视化元素,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是罐头艺术花园。”苏伟生说。
“周杰伦”墙绘。图片来源于南头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
为了延续罐头厂的记忆,中山罐头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还设计了一个超大的可乐罐造型。这些元素都体现了对南头文化的融入和传承。
9米高的可乐罐。图片来源于南头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
今年8月,广利罐头厂活化改造项目的一期工程——富南路供销社文创街正式揭牌。文创街保留了富南路旧房屋特色,并融入现代化商业元素与前沿文化设施,以旧改“修旧如新”的方式,打造富含旧供销社特色,集商、旅、文化于一体的多元化园街。
目前,文创街第一批商户已陆续进驻,烧烤大师、健仔麻辣、罐头厂炸串、海员酒楼、藤舍民宿、煲金珠奶茶连锁店、7-11连锁店等特色商铺陆续开业。
牛浪汉牛杂店老板娘欧丽颜是东凤人,在园区开餐饮店已有4个月。“这里环境和氛围都很好,与普通的商业街有很大不同。”
7-Eleven是富南路文旅一条街首批进驻的商家之一,店长陈平辉表示文创街改造效果很有特色,氛围也不错,与普通街道和商业街相比,这里更有艺术气息。随着商家不断入驻和园区不断完善,他有信心未来人流会有大幅增长。
色彩明艳的墙绘。图片来源于南头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
苏伟生透露,园区约在明年三月份对外开放。随着人流客流的注入,老厂区将翻开全新的发展篇章。
广利罐头厂老厂区见证了南头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承载着南头人的深厚感情。对南头当地人而言,厂区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这一工业遗产的活化“出圈”,让南头的一抹“工业乡愁”,以更贴合群众的方式,得以妥善留存。
生产线变风景线
现代工厂成为文旅新景观
厂区变景区,遗址成地标,生产线变风景线……坚硬粗犷的工厂,因旅游变得温柔细腻。除了工业遗存改造,在中山,对于诸多工业企业而言,自家的生产体系、产品本身就是吸引客流的“秘方”。
火炬开发区是中山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科技创新的“火车头”,也是中山工文旅融合的“先行军”。厨邦酱油文化博览馆、咀香园饼文化博览馆、德羿瑞翔巧克力工场、野山参文化博物馆……在火炬开发区,购、吃、游、娱等消费需求,都能在工厂里得到满足。
厨邦酱油文化博览馆
在国家3A景区厨邦酱油文化博览馆,游客可以打卡厨邦“天下第一酱油瓶”,一站式游览酱油文化广场、酱油文化主展区实验室、酱油生产线体验中心、购物中心。在这里,源远流长的中华三千年酱油文化以及南派酱油酿造工艺,从尘封的历史中走来,变得鲜活。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有风味独特的酱油冰淇淋,那一缕酱油的微咸和冰淇淋的甜味融合,将成为游客旅途中最特别的记忆。
在厨邦酱油文化博览馆,可以沉浸式感受中华三千年酱油文化。
步入国家AAA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咀香园饼文化博览馆,首先迎面而来的,是扑鼻的诱人香气。上万平方米的博览馆,用场景再现、珍贵老物件展示、手工体验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了咀香园饼文化,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制饼工艺,了解一枚杏仁饼的“前世今生”。
参观、互动、科普、研学……位于火炬开发区宏业路12号的德羿瑞翔巧克力工场,运用独特的空间手法,将巧克力的“传奇一生”娓娓道来,打造了一个沉浸式、主题化、一站式巧克力文化体验乐园,让人仿佛置身于甜蜜的童话世界。
德羿瑞翔巧克力工场
国内外各种老式缝纫机、老旧书籍刊物……在火炬开发区123工创园,这里珍藏有8万多件藏品,满眼的时尚风格墙绘,各色雕塑、露营体验,传统与现代交错,古老与时尚共鸣,让人目不暇接。
企业最好的广告,就是吸引消费者到生产基地去走走看看,了解企业的产品和文化。工业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不仅具有旅游发展潜力,同时也能为工业发展带来更高的关注度、创新性和增长点。
借助厨邦酱油文化博览馆的宣传和展示窗口,美味鲜坚持扎根中山面向全国,多年来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近三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持续向好,生产效益和品牌影响力逐年提升。
工文旅融合发展
撬动经济增长“新流量”
“趁着周末休息带朋友过来打卡,青玉立坊真的好出片!”近期,小红书上关于港口镇青玉立坊的搜索词条不断增多。当夜幕降临,霓虹渐起,中山港口镇青玉立坊依旧热闹不减:近百棵老龄榕树分布在80年代复古街道,森林音乐广场传来曼妙歌声,网红咖啡店里的年轻人在落地窗前围桌而坐,气氛让人身心得以放松。
港口镇的青玉立坊,榕树繁茂
青玉立坊是项目所在地,是20世纪80、90年代工厂员工宿舍区。借力港口镇“工改”浪潮,青玉立坊以“产业+本土文化(或IP)+数字化营销”的方式重生,打造“全媒体产教融合基地、轻文旅社区商业”新业态,成为年轻人游玩、创业、消费的新地标。
在小红书上被青玉立坊的环境所吸引,“95后”青年邓淑婷将自己微景观盆栽工作室开在了这里。“在中山,很难能找到这样一个生态环境好、建筑密度低又富有文艺气息的户外园区,这里年轻有活力的定位与氛围‘击中’了我。”邓淑婷表示,将在青玉立坊打造一个“秘密花园”,开拓微景观定制、园艺疗法、农业研学等业务板块,让想放松心情的顾客获得自然疗愈。
港口镇的青玉立坊,分布有众多轻餐饮业态。
青玉立坊的活化,不仅用活了老厂区,也建立起了年轻人与城市链接的新纽带。
依托良好的工业基础,中山一方面借力“工改”,让工业“老资源”活起来,由废弃的工业遗址,转化为文旅发展的新空间、年轻人创业的好去处;另一方面为现有企业树立文旅IP,将企业生产工艺、产品内容,打造成研学游览的新亮点。
工业和文旅的“双向奔赴”,是传播工业文化、弘扬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更是推动工业和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创新途径。
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文旅市场迎来新机遇,不仅乡村游热了起来,工业游热度也迅速攀升。火炬高新区亮眼的文旅成绩单,就与工业旅游的“引流”能力密不可分。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火炬高新区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数约55万人次,其中,工业旅游景区接待游客数超52万人次,同比增长197%,总营业额超1794万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54%。
挖掘工业旅游价值内涵,探索工业旅游创新途径,中山正让厂区变成令人向往的“诗与远方”,打造“工厂即活态博物馆、生产场景即旅游风景、品牌产物即旅游商品”的全新旅游发展体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