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42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431家、雏鹰瞪羚企业199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19个,东北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12月20日,2024年度“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揭晓,辽宁省营口市在2020年、2022年、2023年三次上榜后,第四度荣获“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营口位于辽宁省南部,地处渤海之滨、辽东湾畔,1861年开埠、1909年设市,是一座因河而生、向海而兴的百年港城,也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中国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四度荣获“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这是一座城市的高光时刻,更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的幸福时刻,“幸福营口”成为一张金光闪闪的城片名片。
织密幸福生活保障网
营口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为目标,聚焦群众关心关切,不断厚植民生福祉,就业、教育、医疗等普惠性、基础性民生事业全面进步。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之变,实实在在、可感可及,成为幸福营口的新注解。
今年以来,营口把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用于民生支出,有序推进5大类、16件重点民生实事。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技能人才总量累计达到2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5万人。打造“就业云”全媒体就业服务项目,通过云推介、云发布、云展示、云指导、云面试五大平台,实现全媒体、全天候、数字化和智能化就业服务。截至目前,累计提供精准就业服务7万人次,“就业云”服务品牌被国家人社部推广。
百姓需求在哪里,民生建设的着力点就在哪里,就把幸福感延伸到哪里。打造以营口市中心医院和营口市人民医院为牵头医院,涵盖7家公立医院和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个城市医疗集团,为市民提供更优质、更均衡的医疗资源。实施教学环境保障优化工程,大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全市获评省级特色普通高中12所,占比75%。
在营口,“人民至上”理念流淌在基层治理、民生建设的血脉中,体现在为民办事的细节里。坚持“三问于民”,即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感知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幸福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共同缔造。
“小治理”构建“大格局”。健全“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网格员”的基层治理党建工作链条,建立社区网格党支部(党小组)2137个,让群众在家门口就有“主心骨”。
“小调解”服务“大民生”。坚持把建立多元解纷机制作为重要抓手,将全市划分为9237个网格,选拔人民调解员3113人,聘用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员54人,选派法院特邀调解员154人,通过多元解纷,实现基层治理提质增效。今年以来,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9.8%。
“小力量”维护“大安全”。持续优化配置,推动警力下沉、保障下移,实现社区防控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刑事警情数和治安警情数同比下降56.4%和10.5%,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向好,构筑群众幸福生活坚强保障。
擦亮幸福生活文明底色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营口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源地、雷锋精神发祥地,望儿山慈母盼儿归的故事传唱至今,城市美德成为幸福城市的品质基石。多年来,营口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文塑魂、以德润城,在精细管理、常态长效、发动群众上下功夫,城市的人居环境、功能品质和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从“面子”到“里子”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有礼、有序、有爱成为城市的温暖底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成为城市的鲜明品格。
斑马线前的谦和礼让、路边车辆的有序停放、背街小巷的干净整洁、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文明成为营口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近年来,营口市改造老旧小区284个,提升239条背街小巷,建设131个口袋公园,施划6万余个停车位。形态各异、功能完备的“口袋公园”,把不起眼的“犄角旮旯”变成城市的“金角银边”。智泉街是一条位于中心城区的街路,曾是坑洼不平、交通拥堵、垃圾遍地的“破烂路”。如今,在4公里长的智泉街两侧分布着17个“口袋公园”,行走其间,移步换景、步随景移,美不胜收。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转角遇见美,家门口的环境之变是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来源。
一座城市之所以让人产生归属感、认同感,不仅在于经济发展的速度、繁华建筑的高度,更在于百姓生活中的温度。
营口市从“一米视角”出发,结合城市更新推动学校、医院、公园等适儿化改造,为小朋友提供满格关爱。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在小区楼道增设扶手,在单元门口增设无障碍坡道等,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安全、舒适的养老环境。推出“光明影院”电影助盲公益行动,由志愿者通过解说等形式,帮助视障人士理解剧情,感受光影故事。组织爱心商家为快递小哥、环卫工人、执勤交警等户外劳动者提供休息、饮水、取暖等服务。
冬日天气虽寒,但街头巷陌却处处有爱,皆是温暖。
打造幸福生活“绿美”名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蓝天常在、碧水长流、空气常新,已成为幸福营口的标配。
营口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持续修复辽东湾滨海湿地、候鸟迁徙通道生态,切实增加国土绿化面积,今年已完成营造林面积4800亩,复绿面积2100亩,植树39万株,废弃矿山治理面积12200亩。
在大辽河入海口,有一片原始湿地,三面靠河临海,形成了一个角,因此得名永远角湿地。营口下大力气控制污染源头,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如今,这里已是水清岸阔、芦苇摇曳、鱼鸟共舞的动人景象。2022年,一对丹顶鹤选择在这里筑巢安家,第二年在此孕育了两只活泼可爱的丹顶鹤宝宝。丹顶鹤一家四口“用翅膀投票”的故事,成为营口生态环境改善的典型例证。
在营口,环顾四周皆是“生机绿”,抬头满天“活力蓝”,山、海、河、林、泉等景观自然天成,与金牛山古人类遗址、辽河老街、海防炮台、楞严禅寺等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到此体验生态营口的四季之美:春天,在美丽的西海岸看落日成诗的夕阳坠海美景,在鸟浪广场看落霞与万鸟齐飞;夏天,在团山海洋公园赶海拾贝,在白沙湾海滨浴场逐浪前行;秋天,在赤山看万山红遍,品“三水”(水稻、水果、水产品)之味;冬天,嬉冰雪,泡温泉,品海鲜,看演出,赶大集,乐乐呵呵过大年。
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营口依托165公里的黄金海岸线、42公里的河岸线和三大温泉集聚区,全力打造环渤海高品质文体旅目的地。今年的冬季冰雪温泉旅游季,营口将进一步丰富冰雪旅游业态,激活冰雪和温泉“冷热”资源引擎,举办冰雪运动、温泉康养、民俗展演、沉浸演艺等百余项活动,借助冰雪运动“牵引力”,温泉康养“亲和力”,文化民俗“感染力”,融合场景“创新力”,聚力打造“营光之城冰雪有约”冬季文体旅主题品牌。
做强幸福生活源动力
没有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城市发展就是无源之水,美好生活就是空中楼阁,高质量发展是幸福感的重要源泉与强力支撑。
幸福感源自营口的开放图强。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节点城市、辽宁沿海经济带“渤海翼”重要组成部分,营口主动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以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总牵引,深入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和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两大战略,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努力提升自贸区、综保区、综试区、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能级。深入实施“老原新”三篇大文章,以项目集聚带动要素集聚、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
幸福感源自营口的向新而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科技创新潜能,拥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42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431家、雏鹰瞪羚企业199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19个。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八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19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幸福感源自营口的活力迸发。1861年,营口成为东北地区最早开埠的对外通商口岸。作为东北地区最早和世界做生意的营口人,敢为人先、主动求变,让这里成为东北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老板、每32个人就拥有一家企业。经营主体总量突破30万户,其中民营经营主体占比达96.9%。
幸福感源自营口的贴心服务。营口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尊商、重商、亲商氛围,创建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标杆城市,打造企业家的盛产地、成长地、向往地。营口以立法形式将每年11月1日定为“营口民营企业家日”。在今年召开的第四届“营口民营企业家日”大会上,启动民营企业服务联络和诉求办理机制,为民营经济鼓信心、强保障,让每个企业、每位企业家都能在营口投资安心、办事顺心、创业舒心。
“办事不求人、有事马上办、无事不打扰”,让百姓有稳稳的幸福感,让落户于此的企业家有归属感,幸福营口近悦远来、魅力无限。(阿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