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艳
近年来,机器人、人工智能已成为科技领域的热词,各种形态、功能各异的机器人常见于3C、汽车制造等工业生产领域,以及家庭、公共服务等商用领域,不断重塑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但这些场景也只是覆盖了千行百业丰富场景的冰山一角。
随着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迎来井喷式发展,除了传统的工业制造、特种服务等应用方向外,越来越多的行业和场景亟待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赋能,以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生产力与综合体验。而这也意味着机器人必须彻底突破“适应性”和“成本”两大瓶颈,从常见的工业制造等规范化、非随机的作业场景中走出来,不仅能应对日常生活中复杂多样且时刻变化的环境与需求,还能提供大规模普及应用所需的成本优势。
着眼于更多行业和场景对机器人赋能的强烈需求,通用软体机器人企业万勋科技便以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突破路径,首创通用软体机器人技术,进一步加快软体机器人通用化进程,为机器人的大规模普及应用开辟全新的的技术路线。
软体机器人存在诸多挑战
早在2010年,“软体机器人”的概念就被学界关注、成为全球前沿技术热点,但在材料、制造技术、智能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以至于在通用服务、家庭场景等实用目的的场景下,软体机器人还无法真正发挥高效执行的作业能力与柔性安全的交互能力。
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钟勇指出,软体机器人所用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弹性、柔韧性、耐久性等。同时,制造工艺也需要继续突破。
着眼于软体机器人技术的巨大潜力,万勋科技以依托自身软体机器人技术研发积累优势,聚焦软体机器人技术的商用化和通用化落地。万勋科技市场总监成晖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万勋的柔韧技术由软体机器人技术派生发展而来,基于该技术打造的柔韧机器人,具备“类人肌体,过人能力”的独特性能——通过软材料仿生肌肉和神经元智能复刻人类肌肉的柔韧特性,以气压/液压驱动,结合小脑智能、大脑智能和云端智能,既保留了软体机器人高适应性、低成本的优点,又可弥补作业能力的短板,拥有远超刚性机器人的负重比,以及比人类更强的耐久作业与灵活作业能力,更适合与人和环境大量互动的复杂多变场景,是面向更多行业与场景特别是服务场景普及应用机器人的理想选择。
为多行业赋能
在首程控股执委、首程资本总裁叶芊看来,万勋的柔韧技术结合了仿生架构的柔韧肌肉与多模态具身智能,并以技术平台化、模块化推动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在低空经济、自动充电机器人等更多行业的落地应用,充分展现了柔韧机器人技术的无穷潜力。
昊辰资本创始合伙人汤涛称,“随着人形/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对机械臂的精准控制和交互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万勋科技聚焦通用软体机器人技术自研创新,形成全新的产品闭环体系,打造首例原创柔韧臂,让服务机器人拥有了更高安全性的交互体验,并且能够适配B端/C端场景规模化落地。期待万勋科技的产品赋能于人形机器人、公共服务、电力运维、智慧园区等多个服务领域。”
“我们会坚定地沿着柔韧机器人技术路线深耕发展。”万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书研表示,“由于这项技术的前沿和创新性,我们已经看到这项技术的应用正帮助更多的行业和服务场景受益。但具体场景落地和普及往往伴随着一个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天然包含着技术和商业的一些难关,但我们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和运营团队支持,有信心攻克这些难关、让更多行业受益于技术进步带来的竞争优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