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淦,走哦!”
吃过晚饭,六点钟左右,总有人在我家门口喊一嗓子,所喊的,都是些左邻右舍的人,有时,甚至有多人来喊过。陈金淦是我老伴,邻居们喊她,或她喊邻居,不是“组团”去散步,就是去跳舞。
家乡人将走路(散步)说成跑路。近年来,早上健身走,晚上散步渐成时尚,尤其晚上,沿河的公路上都有一拨一拨的人,边走,边拉呱,或者开着手机听歌听戏,用家乡人的话说,“快活得散了板”。如今,农村中老年人有闲余时间不假,另一方面,陆路交通的发达了催生“跑步热”。近年来,家乡的公路,按“四好公路”的标准提档升级,路面由原来的3.5米增宽到6米,斑马线、减速带、里程碑、标志牌等设施一应俱全,沿河道旁、鱼虾塘边还设置钢质防护栏,交通安全系数高,道路亮化,更加方便行人夜晚出行。
走路的人,本村的,邻村的,相熟的,沾亲带故的,生疏的,从不同的方向出发,在路上碰上面了。相熟的,问个好,攀个话;陌生的,在一旁耐心地静候,脸上微笑,一副随和安静的样子……行进在路途中的人,路灯拉长了他们的身影,又缩短了他们的身影,长长短短的身影,时不时在灯光里切换。路边的花草树木、芦竹在灯光里摇曳,路旁的小草尖上,用手一抹,全是露水。有时,人们的说笑声,惊飞了宿在树顶上的大鸟,呼啦一声飞进了另一丛树里。春夏秋时节,晚上散步,还会看到夜蛾和蚊虫们在灯光里嬉戏,像极了走晚路的人那样自在和从容。奇怪的是,即使盛夏的晚上,几乎听不到蛙鸣了,它们集体噤声了吗?难得见到萤火虫在飞,果真要萤囊夜读,到哪里去找萤火虫呢!
从晚上的“喊声”,我不由得想到了早上的“喊声”。
记得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分田到户,农民积极性高涨,除种好自家责任田,还帮缺人手人家种田,或是农闲时,打打短工,帮工(打工)得酬,赚点活便钱,增加家庭收入。每到清晨,天麻花亮,有人朝我家喊:“陈金淦,走啰!”不是先前的生产队长催工,是打工的人,互相转告,一起出发去干活。随着一声喊,她就火急火燎地出门去。
有感于清晨那串串“一声喊”,就想为他们写点什么,于是,有了块“小豆腐”,登在《扬州晚报》上,题目就叫《清晨一片喊工声》。谱写了多年前,广大农民辛苦的一个“忙音”。
事隔数十年,如此“一声喊”,多么相似,境况却大不同。
近年来,土地流转,家乡筑巢引凤,种田大户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走,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种田,农村中的中老年人,需要侍弄的地少了,也没有多少家务事可做,逐步地轻松和清闲起来。
做惯了的人,到老闲不住,剩下大把的时间,如何打发?除了打打小牌,他们就学城里人健身,他们说,要活出个样子给自己看,让自己少生病,不生病,不给下人添麻烦。他们或到村里的健身场所,握住器材拉膀子,踢腿,转身姿,训练不专业,动作不标准,动起来就行,或自行组织、自添设备跳广场舞,按着歌曲的节拍翩翩起舞:《小苹果》《甜蜜蜜》……有人则认为,最简单易行的,就是走路,走路,虽不手舞足蹈,也是手脚并用,用他们的话说“浑身都在动”。
作者简介,秦一义,江苏高邮市三垛镇少游村3组(秦家垛)人,秦少游34世孙,江苏省作协会员,退休教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