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坪:工文商旅融合 丝绸产业迈向“新赛道”

来源:新华网 发表时间:2024-12-13 10:22
分享到:


位于嘉陵江畔的都京丝绸文化产业园。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梁洪源摄

高坪区拥有上千年的栽桑养蚕历史,不仅是陆上南方丝绸之路源头、蚕桑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还被中国丝绸协会正式命名“世界丝绸源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坪区又要如何用“活”这一丝绸文化名片?逐步构建形成以“丝绸”为核心的农业、工业、旅游产业全链条,让高坪区成为丝绸文化向往地就是坚定回答。

迎接挑战探索蚕桑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山山桑叶盛,户户茧蚕优。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高坪区就基本形成了家家种桑、户户养蚕的发展局面。然而,随着丝绸产业不断变革,这种以村民自养模式为支撑的蚕桑产业,则面临着技术支撑不足、经营模式分散、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发展瓶颈。为此,高坪区明确将蚕桑产业作为全区现代农业发展主攻方向,提升种养技术、构建全产业链、创新经营模式。

“过去用传统方式养蚕,费时费力、小蚕存活率低。现在,小蚕住进了智慧基地,不仅存活率高了,我们养起来也省时省心多了。”在高坪区会龙镇老场垭村的智慧养蚕基地,村民们深有感触地说。

据悉,近年来,会龙镇招引经验丰富、技术成熟的业主,打造标准化蚕桑产业基地,新(改)建养蚕大棚6000平方米,种桑5000余亩,同时还大力开展蚕农技能培训。记者在该基地蚕房看见,所加装的小蚕共育环境智能化系统,可以通过环境传感器、自动化温控、超声波补湿器等设备,对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进行感应调控,这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还提高了小蚕存活率。

据了解,除此之外,当地还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建成标准桑园、蚕房后,就地返包给种养能手,使蚕种供应有来源、技术环节有指导、蚕茧销售有保障,极大激发了养蚕户的种养积极性,让镇里的蚕桑养殖走上了稳产高产之路。

会龙镇的故事是高坪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633”行动,让蚕桑产业走上标准化、绿色化发展道路的真实写照。“今年5月,高坪区作为川东北蚕桑产业集群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列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名单。”高坪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到今年底,高坪区标准化蚕桑基地将达到8100亩,计划实现年产值5200万元、持续带动全区1500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文旅融合打造传统非遗文化体验基地

南充丝绸历经几千年的风雨变迁,始终旗帜不倒,步履稳健,成为南充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之一,最关键的是有一批挺起南充丝绸脊梁的骨干企业,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六合丝厂。

近年来,该区更是将六合丝厂打造成“博物参观、工坊展演、研学体验、集市商贸、文化演艺”五大业态齐聚、“吃住行、游购娱、产学研”九大要素齐全的六合丝绸博览园,并紧抓市场趋势和需求,大力发展工业体验旅游,让游客实现沉浸式体验。

走进六合丝绸博览园内,一处名为“六合染房”的建筑物令人眼前一亮。只见悬挂在木架上的花布五彩斑斓,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摆动。前厅的陈列区内,摆放着花色各异的丝绸、手腕包等陈列品,琳琅满目;在科普区内,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实景演示,带大家回到百年前的“六合染房”。

“‘六合染房’占地约800平方米,是六合丝绸博览园打造的传统文化体验基地。其中,以植物染色为主的工艺已流传了数千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合丝绸博览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园区以六合染房为核心载体,展示印染技艺的工艺流程、制作工具、植物染料等,游客可在游玩时赏织染绸缎、品丝绸文化,并亲自动手调色、浸染、漂洗、碾布。同时,大家还可以参观剑杆织绸车间、有梭织绸车间,沉浸式感受织绸生产过程。

“下一步,高坪区将深入工文商旅融合,打造丝绸新城。”高坪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该区将依托百年六合、丝绸源点、丝绸小镇、水运码头,通过打造集桑田神木体验园、丝绸产品集散地、美食休闲不夜城于一体的丝绸文创新城,加速迈向发展“新赛道”,做实丝绸文化的向往地。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