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增强西部自我发展能力

作者: wy 发表时间:2018-06-08 16:39
分享到:
    今后十年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7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后十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培养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立长期自我发展基础,是西部地区持续增长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体系是培养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
  西部开发风头正劲
  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具备了良好基础。
  一是国家新的政策方向带来重大机遇。
  二是多年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基础保障。
  四是改革深入推进,工业经济结构优化。近十年来,西部地区集中力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了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重组,一大批国有企业摆脱了困境,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五是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初步具备承接产业转移条件。一方面世界制造业持续向中国转移,这一趋势仍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压力很大,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加快。西部地区要素成本低,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发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近年来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地。
  六是新形势下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优势更加凸显。西部地区拥有的各类能源储量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比重,不仅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力资源等传统能源储量丰富,而且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
  基础薄弱存在历史性制约因素
  在面临诸多机遇的同时,西部地区工业基础仍然薄弱,与东部差距巨大,历史性的制约因素仍然存在,随着国际国内形势迅速变化,新形势、新技术带来新的挑战,东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风险。
  一是先天不足的地理区位仍然制约工业发展。从全球产业分工布局体系的局限来看,西部地区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地理区位造成的。远离海洋,运输成本高,是内陆型区域经济发展的致命弱点。虽然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低,但如果不能抵消运输成本,就无法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占据优势。
  二是差异化政策不足,政策支持不到位。国家支持西部地区的方针战略,在政策措施中难以具体落实。由于东中部占国民经济总量主要部分,国家经济政策更多的考虑东中部地区,对于西部地区的差异化政策支持不足。在国家强调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形势下,西部地区由于产业基础薄弱,跨越式发展难度更大。
  三是自我强化机制使东西差距难于逆转。东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已经初步完成,而西部地区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东部地区工业已经具备了滚动发展的基础,由于自我强化机制发生作用,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有可能将更快甩开落后区域。
  四是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有进一步拉大东西部差距的风险。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东中部地区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深入与世界经济深度整合互动,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远远大于与西部地区的联系,东西部产业的互动合作层次较低,如果不能及时扭转这种趋势,全球化的力量可能会进一步拉大东西部地区差距。
  五是信息技术革命深入推进带来新的挑战。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两化融合正在深入推进,推动工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但西部地区无论是信息化基础设施,还是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东部地区相差都很大,如果不能有效消除数字化鸿沟,将会加剧东西部地区差距拉大。
  实施差异化政策 引导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西部地区工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在面临市场化、国际化深度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应使得政府支持引导与市场机制共同推动,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大力推进西部新型工业化。
  实施差异化税收政策,引导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在西部大开发的攻坚阶段,在国家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西部企业税收优惠力度,对鼓励类工业企业减免税收;改革税制,提高资源税地方分成,让西部地区充分享受资源产业发展成果;继续实施三线调迁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三线企业竞争力。
  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升级。在重大项目布局、市场准入、专项资金支持、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明确的差异化政策支持。对西部具有优势的产业,放宽市场准入,在重大项目布局上给予积极倾斜;中央财政补助类项目,明确划出针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额度或比例,适当降低硬性指标要求;在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给予西部地区更大的支持,充分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节能减排。
  实施差异化金融支持,切实解决企业融资瓶颈。采取倾斜性货币信贷政策,着力改变西部普遍存在的存贷差严重现象;建立多元化金融组织机构体系,积极建立面向西部的区域性、中小型金融服务机构;进一步鼓励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建设,提高中央财政补贴标准;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直接融资机会。
  明确重点发展区域 实施带动战略
  明确定位,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分类指导,区别定位,对于环境脆弱、不适宜开发的地区要严格禁止发展工业;对环境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要旗帜鲜明地推进工业化。加快发展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等重要经济区,建设西部新型工业化增长极,发挥龙头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传统工业城市的带动作用,同时沿主要交通线选择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工业化。
  促进对内对外开放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深入推进西部对内对外开放,给予沿边地区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自主权,建立一批边境自由贸易区或经济特区,大力发展边贸产业,促进边境地区面向相邻国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部分附加值较高的现代制造业更多依赖航空运输,应支持在西部地区部分重点城市航空港口设立保税港区试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出口加工业。
  研究出台西部地区承接产业的政策措施,给予更多优惠政策,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有序转移,积极鼓励和引导西部地区根据各自的特点承接产业转移,把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作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一项重要战略。积极引导外商投资、东部企业西进,并依托交通干线以及大中城市和产业集聚区,建立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承接电子、轻工等加工制造业。
  明确重点产业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推进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要充分利用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发挥西部资源优势,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特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做好资源的深加工,继续发展壮大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业等资源型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国家能源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
  利用装备制造业良好发展基础,集中力量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强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强化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全面提升重大装备制造水平,加快企业优化重组和战略性调整,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技术领先、管理先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企业集团,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
  加强科技创新,并结合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深入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加快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西部两高一资型产业仍占主导地位,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以清洁生产促进为基础,再生资源产业化为重点,以工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初步建立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突出科技创新,加强技术改造力度。突出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西部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大力支持部分科技、人才资源具备的地区开展科技创新,营造良好支撑环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进一步优化结构,增加工业经济活力。西部地区国有企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带动作用;优先放宽西部地区市场准入,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突出发展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积极构建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积极引进外资企业,扩大对外经济合作。
  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
  加快提升信息技术支撑能力。适度超前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和高速宽带信息网络,深入推进三网融合,推进综合基础信息平台的发展。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加快信息技术应用类企业的发展,提升西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充分利用软件服务产业与交通地理关系不强的特点,在人才等资源具备的地区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产业。
  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针对西部地区粗放式发展仍然普遍的情况,加大对西部地区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产业的支持,鼓励工业企业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围绕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推动两化融合,加大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节约清洁生产方式,用信息技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在甘肃省天水市挂职干部,文章内容仅为个人观点

作者:wy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