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视科技转战科创板终未成行
■中国工业报 王珊珊
11月29日,上交所官网显示,被誉为“AI四小龙”的旷视科技因其及主承销商中信证券主动要求撤回注册申请文件,证监会决定终止旷视科技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注册程序。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对于此次撤单,旷视科技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基于对技术趋势、行业环境和自身战略选择的全面考量,经审慎研究,公司决定主动撤回上市申请。目前,公司经营情况稳定,未来将持续推进主营业务健康发展、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公司将继续密切关注并积极链接资本市场。
旷视科技以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见长,为登陆资本市场,曾辗转港交所、科创板,但最终未能成行。
2024年11月11日,力帆科技发布公告,宣布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当选为公司董事长,这家公司是以新能源产业为发展方向的。旷视科技在智能汽车行业布局已久,是否借此推进“AI+汽车”的发展?押注智驾并以渐进式合作加并购实现曲线上市?一时间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AI前景何在?
“AI四小龙”目前状况不好的核心原因是,技术落地难与定制化成本高。
公开资料显示,旷视科技诞生于2011年,三个联合创始人分别为印奇、唐文斌与杨沐,三者均出自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师从“图灵奖”唯一的华裔得主、现代密码学基础的奠基人姚期智。
创业时,旷视科技就被业内评价为实力最强团队。其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两大领域,在图像识别、人脸识别等方面有深厚积累,市场上多数手机厂商的人脸识别技术供应商几乎都是旷视。此外,其还在物联网与自动驾驶领域重点布局,探索应用智慧城市与智驾方案。
而几乎同时期,旷视科技、商汤科技、依图科技以及云从科技被业内并称为“AI四小龙”,也成为资本市场内炙手可热的公司。在IPO之前,旷视科技已经完成多轮融资,估值超百亿元,其投资方包括蚂蚁集团、淘宝中国、中银集团、工银资管(全球)、启明创投、纪源资本、阿布扎比投资局等。
2019年,旷视科技在港交所正式递交IPO文件,然而在2020年,旷视科技终止了港交所的IPO进程。2021年3月,旷视科技转战科创板,再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也即是在同一年,2021年12月,商汤科技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但此后股价一路下跌;云从科技已在科创板上市;依图科技曾试图闯关科创板,但最终于2021年7月撤单。
对此,AI从业人士葛云表示:“目前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难以盈利,加之资本退潮,投资人对AI赛道投资要求苛刻,投资谨慎,导致部分AI公司融资困难。”
葛云分析,旷视科技2019年港交所上市失败是由于营收结构单一、毛利偏低、财务状况不佳,且面临数据安全合规问题导致的,同时也受到宏观经济和市场稳定性要素影响。2021年其转战科创板上市失败,据了解,可能是卡在了注册环节。旷视科技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超146亿元,截至2021年6月末,累计未弥补亏损为165.96亿元。公司原本预计募资60.18亿元,用于基础研发中心建设项目、AI视觉物联网解决方案及产品开发与升级项目、智能机器人研发与升级建设项目。
咸阳鑫晟达汽车总经理吴涛分析,旷视科技面向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三大核心场景,虽然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产品应用过于分散,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和成熟的应用模式,尚不能在短期内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企业的前景和盈利模式并不明确。
当下,“AI四小龙”的境况不佳也引发了业内对AI未来“钱”景担忧。
对此,电霰科技创始人祝凌云表示,AI在商业上并未形成可靠的盈利模式,或者盈利场景。“‘AI四小龙’目前状况不好的核心原因是,技术落地难与定制化成本高。AI技术在B端业务中普适性差,新场景需重新训练,导致定制化项目多,交付成本高。另外,产品缺乏差异化,易引发价格战,压缩利润空间;再者是产品价值体现不足。如AIGC在ToB场景下,内容准确性难以满足苛刻要求,导致产品实际落地效果与客户期望差距大,回款困难。”葛云坦言。
吴涛认为,AI行业和技术的发展还没有到大规模推广和应用的阶段,仍处在技术开发和验证阶段,市场需求尚未得到全面理解和开发,企业自身不能独立实现利润对技术开发资金需求的全面覆盖;再就是AI行业主要技术路径还在探索和验证阶段,先期应用也还在特定行业和特定场景,未达到广泛应用的条件。市场和技术均未达到相应的成熟应用阶段。
印奇再开新局
随着“AI+汽车”即将进入到高阶智驾领域,由于在安全、数据和算力等方面的要求大幅提高,开发、验证和应用落地时间周期也会延长,“AI+汽车”是否是最优解仍未可知。
今年7月,力帆科技发布公告,称印奇担任法人代表的江河顺遂拟以24.3亿元人民币购买吉利持有的力帆科技9亿股份,占股19.91%。10月25日,印奇又被提名为力帆非独立董事候选人,开始一段新创业;同时,力帆原董事长周宗成卸任。
虽然旷视科技IPO折戟,令人唏嘘,但印奇的变动颇为业界关注。
但当下,入局智驾领域对旷视科技来讲是否是一个好时机?
今年,比亚迪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即将闯过400万大关,继续统治10万元-20万元主流市场;与华为深度合作的问界从低谷中反弹;本被认为迟到的小米,在今年拿出SU7,销量超预期,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入白热化阶段。
反观力帆,今年前10个月,力帆卖出不到1.8万辆新能源车,销量同比下滑超11%。今年前三季度,力帆营收超48亿元,同比增长超11%,但扣非后的净利润却大幅下降超47%至约2400万元。
2020年12月,力帆因资不抵债破产重整,吉利科技集团作为重整方之一参与了力帆科技的重整,此后,力帆科技的控股股东由力帆控股变更为重庆满江红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吉利通过满江红基金成为力帆科技的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29.99%。
今年7月江河顺遂入股后,力帆最大股东仍为满江红基金,力帆实控人仍为满江红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力帆、吉利、印奇,乍看是一组奇异组合,但他们的共同目标是汽车智能化。2024年7月,重庆两江新区与吉利汽车集团、旷视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力帆一度是中国摩托车大王。1992年,54岁的力帆创始人尹明善在重庆郊区的一间民房里开始造摩托车发动机。成为世界最大摩托车发动机厂商和中国出口销量最多的摩托车厂商后,力帆在2003年跳入上一轮中国造车潮,与比亚迪、奥克斯等当时的新玩家同台竞技。2010年11月25日,力帆股份(601777.SH)在上交所成功上市,2015年后,力帆汽车频频出现问题,颓势逐渐显现,2017年创始人退休。
2020年,吉利成为力帆股东后,力帆开始生产枫叶品牌的充换电新能源车。后双方又合资成立睿蓝汽车,面向中外市场销售私家车,同时在国内为吉利旗下的曹操出行供应定制的网约车型,双方也协同运营换电业务。
虽然力帆的汽车业务至今并未大成,但它掌握稀缺的造车资质,和一套已经搭建好的供应链和生产体系,为外界觊觎。
汽车智能化也是最符合印奇的能力与愿景方向。
2023年春天,AI和大模型风势正劲,印奇在旷视企业业务合作伙伴大会上说,AI未来会沿两大方向演进:一是AIinDigital:以ChatGPT为代表的技术,给数字世界带来新技术范式的迁移;二是AIinPhysical:以特斯拉为代表的企业,将AI技术引擎与硬件载体结合,产生自动驾驶、机器人等不同类型的智能机器,改造物理世界。
2021年,旷视就开始研发量产L2+辅助驾驶方案。该项目由旷视前首席科学家孙剑和如今担任迈驰智行CEO的刘伟共同负责;虽然旷视智驾起步晚,他们看到的机会是从自己最擅长的纯视觉感知切入。同年,特斯拉首次在AIDay上详细介绍了纯视觉方案相关技术;2023年,旷视发布智驾方案,并在同年拿到吉利定点采购资格,这是旷视与力帆股东之一吉利交集的开始。
据了解,旷视的智驾方案今年已在吉利的多款车型上应用。旷视也正在研发下一代贯通感知、决策和规控的一段式端到端系统。
旷视科技在智能汽车行业布局已久,力帆科技近年业绩稍显颓势,但硬件制造基础扎实,有望借此推进“AI+汽车”的发展。
至于旷视科技的下一步计划,业内亦有猜想——在并购重组政策环境进一步宽松的背景下,旷视科技是否会以渐进式合作,进而通过并购实现曲线上市?
对此,吴涛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旷视科技似乎在调整产品应用领域,将产品开发向智驾领域聚焦,期望通过集中力量实现在智驾领域的应用推广,突破当前的经营困境,确保自身在AI行业的地位,再图进一步的发展;由于进入智驾领域还需汽车厂商的支持,目前并购上市的可能性不大。
“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入主力帆科技,增加了旷视科技借壳力帆科技上市的可能性。但借壳上市面临诸多复杂因素,如壳公司的选择、监管政策的限制、交易双方的谈判等,旷视科技还需权衡借壳对其估值和股价的影响,因此通过并购实现上市虽有机会,但存在不确定性。”葛云认为。
那么,印奇此次给出的“AI+汽车”之路,是否是未来实现旷视科技商业化的最优解?
祝凌云表示,真正的最优解是“AI+机器人”,也是目前可预期的几乎唯一的盈利场景。
“‘AI+汽车’可以通过汽车平台快速的实现AI产品的推广应用,在短期内实现企业营业额的快速增长,摆脱持续亏损的困境,有利于AI企业的可持续经营;汽车也可以通过搭载AI建立技术优势,实现销量和市占率的提升。但是随着‘AI+汽车’即将进入到高阶智驾领域,由于在安全、数据和算力等方面的要求大幅提高,开发、验证和应用落地时间周期也会延长;是否为最优解还未可知。”吴涛说道。
葛云表示,旷视科技在智能汽车行业布局已久,其技术与力帆科技的硬件制造基础相结合,有望打造“AI+车+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但该模式能否成为最优解,还需考虑市场竞争、技术融合难度、盈利预期等多种因素,其盈利周期和规模也存在不确定性。
截至发稿,旷视科技并未对本报采访给予回复。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