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从传统纹样到色彩搭配,从工艺工具到廓形结构,从纺、染、织、绣、印到各民族服饰,一针一线间流淌着匠心,一经一纬中蕴含着智慧。纺织非遗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焕发新生,成为价值支点。
纺织非遗资源被有效激活,加速融入时代、走进生活、形成价值。马面裙、汉服的兴起,带动了海宁许村、山东曹县等一批集群的崛起与繁荣。纺织非遗的转化,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应探索国风国潮中非遗的创新途径。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应发展首发经济,以首店、首秀、首展等形式推进非遗创新。要强化AIGC、AR/VR、元宇宙、3D建模等工具创新。探索‘AI+设计’模式,以新的工具方法,推动生成式设计、多模态设计。要适应社交媒体、内容平台,构筑起时尚传播新生态。”在近日举办的第八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建议。
纺织非遗资源有效激活
国风的兴起是传统文化的回归,纺织非遗与国风服饰共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福建省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刘勇介绍,国风设计注重自然元素的运用,如山水、花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对称美,结构均衡,体现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对称法则。
纺织非遗技艺,例如宋锦织造、周村丝绸染织、高阳民间染织、香云纱织造等,承载着精湛技艺和文化。时尚的融入,将非遗技法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中西面料混搭、数字技术的赋能让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服饰在时尚界大放异彩。
“传统纺织技艺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也通过现代机器进行高效生产,染织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让很多人享受非遗的产品。”刘勇表示。
先进的现代工艺还在带来设计理念的革新。用户体验上,创新设计注重从用户需求出发,提升产品使用的舒适性和便捷性。文化融合上,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产品。可持续性上,设计过程中往往考虑环保和可持续性,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影响。科技驱动,利用先进技术,如AI、大数据分析等,优化设计流程,提高设计效率和创新性。
市场上,李宁引领“国潮”先机,运动服装品牌借国潮单品、国潮穿搭等率先入局。
2018年2月,李宁正式亮相纽约时装周2018秋冬秀场,“悟道”主题产品拉开国超序幕。这一时期,与国潮相关的热门内容多与服饰穿搭有关,运动服饰等品牌通过推出国潮元素卫衣、鞋子等加速入局。
非遗元素成为价值和流量的重要端口。《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消费报告(2023)》显示,2023年电商平台上非遗国潮商品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73.2亿元,同比增长37.7%,是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5倍多。
京东集团原副总裁、长江商学院客座教授赵英明提醒,热度增长的同时,同质化、智商税、抄袭等负面声音已开始透支国潮红利。
与此同时,棉花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传承的难度;传承人才的短缺制约了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纺织非遗的设计创新较为薄弱,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亦成为纺织非遗传承面临的主要挑战。
“要追求‘与众不同’,才是科学真正的价值。依靠模仿抄袭,投机取胜,急功近利,非遗就得不到真正的传承和创新。”
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钱小萍建议。
纺织非遗赋能乡村发展
纺织非遗的转化,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山东省济宁润德轩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茂林认为,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纺织非遗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金钥匙。“纺织非遗+”正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乡村产业资源依然匮乏。乡村传统产业劳动强度大,收入低。乡村人才缺失,青年人外出,使得乡村空心化严重。与此同时,乡村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品牌认知度低,发展不稳定。
“在乡村,纺织非遗产业没落,导致手工技艺传承断代,传承少;纺织非遗产品落后,多数产品缺乏时尚型;纺织非遗宣传力弱,大众对非遗内涵了解浅显。”吴茂林分析,“也应看到,回归自然、有机生活是时下最流行的生活方式,正加速引领健康中国等国家和社会市场需求。纺织非遗的主要材料属于天然植物,符合社会的环保需求。”
构建企业资源、高校团队、手艺人“三位一体”研发团队,通过思维创新(成立当地首家扎染主题农家小舍)、应用创新、纹样创新、主题创新,吴茂林正尝试解决上述难题。
“我们的规划是到2026年,通过模式复制,合作建立6个非遗实践体验基地,设计赋能10余家企业。到2030年,通过辐射带动,打造非遗工艺交流集群,促进工艺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创新发展。建造非遗产品沉浸式体验研学平台10余个。到2035年,通过影响延伸,在国内打造纺织非遗工艺文创园区,与国外组织合作共建研学基地,让中国传统纺织非遗工艺走向世界,传承传播中国文化。”吴茂林透露。
黎锦,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2009年10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批准海南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简称“黎锦技艺”)进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于2021年返乡创业的海南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东方市代表传承人、海南省工艺美术技师符慧莉,积极参加黎锦相关培训,专研黎锦文创产品,先后获得多项荣誉。2023年11月,参加海南省妇女联合会组织的“怀梦前行”创业大赛第二名,荣获创业扶持资金10万元。2024年,荣获“2024海南自贸港女性创新创业大赛”手工组三等奖。
“利用线上+线下模式,活化黎锦非遗。线下,每年自主创办十期培训黎锦文创手工培训班,提升织娘培训黎锦色彩搭配技巧,提高妇女就业能力,为各校博士研究生、大学生、中小学生提供黎锦非遗研学基地。线上,利用电商平台提高黎锦销售效率,宣传家乡文化。”符慧莉表示。
第八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的举办地——海宁市许村镇,正在掀起一场纺织非遗时尚的狂澜。这场非遗盛会也让许村更加坚定了纺织非遗产业化、市场化和生活化的信心。
中国工业报记者获悉,今年风靡全国的马面裙正是许村的“新特产”,将非遗和现代纺织有机融合,许村模式已成为新时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国范本。
郁香菲、芭依璐、都市米兰……近几年,许村镇汇聚起了8000多家大大小小的服装主体。随着杭迁企业的流入,几乎一半以上的杭派女装都在许村生产。许村以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为方向发展纺织,深耕制造,数智绿色并进。特别是近年来应国潮之势,许村的不少企业向国风面料转型,以传统技艺支撑了品类的创新。
如何做好纺织非遗传承,推动乡村振兴?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建议,应整合社会力量,加强非遗传承系统建设,建议采取政府组织传承的方式,采取“订单式”培训,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建议本土品牌商采用培养与合作的方式深度应用非遗人才,以非遗文化内涵助力自主品牌转型升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