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科技创新是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12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司长刘登峰介绍,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承担了科技项目管理方面更重要的责任,围绕如何接得住、管得好、出成果方面下功夫。一是建立了准确把握科技攻关任务机制;二是建立了项目主动发掘机制;三是在新型组织方式上“动脑筋”。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聚焦群众生命健康需求和关键问题,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科技攻关,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日益加快,影响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更多成果为群众所及、所享、所用。
出台了促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50条政策举措
国家高度重视卫生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一直以来在项目、资金、政策上都为卫生领域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刘登峰介绍,2023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科技创新领域承担了更重的责任,为了充分发挥卫生行业部门管科技的优势,更好推动卫生领域科技创新,国家卫生健康委深入研究、精心谋划、加强领导,成立了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并围绕构建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凝练攻关任务、遴选攻关团队、健全项目管理、优化资源布局、营造政策环境、推进平台建设、完善评估评价、促进高质量发展、健全专业服务等10个方面,出台了促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50条政策举措,对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工作作了系统全面部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创新性。
一是在纵向上着力构建央地高效协同的卫生健康科技管理体系,推动形成国家和地方分工合理、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积极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策源地,健全中西部、东北地区等区域科技发展互助机制,充分把政策用好,在管理上为区域发展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撑。在横向上加强不同部门政策联动和不同创新主体的分工协作,形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工作合力。
二是以健康需求和应用为导向,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制度的优势,打造卫生健康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委成立了“1+2+2+3+X”的组织管理体系,具体来说,“1+2”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局、国家疾控局,再“+2”是卫生健康科技领域两个科技管理专业机构,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生物技术发展中心,“+3”就是三个国家级的医学科研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再“+X”包括广大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医疗机构、创新企业,以及相关的卫生健康领域高水平科技力量,充分调动积极性,形成协同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努力打造政产研学全链条促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全新政策环境和管理生态。
三是营造更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在医疗机构适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政策方面、在提升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质量方面、在促进生物医学新技术创新发展方面、在保障维护研究参与者权益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畅通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渠道。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继续加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各类国家级医学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持续推进包括创新药物研发、新发突发和重大传染病防控两个重大专项在内的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接续工作,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政策和项目支持,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引导支持企业围绕国家需求开展科技攻关
企业是重要的创新主体,特别是在药物、疫苗这种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新中,企业是至关重要的主体。刘登峰认为,在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中、在产品类创新工作中,企业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上一轮的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企业作为重要的创新主体,在重大专项中做了很好的创新工作。在谋划科技创新工作过程中,特别是药物疫苗创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充分发挥市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和创新链条中的重要作用,引导支持企业特别是创新药物企业、创新疫苗企业,围绕国家需求开展科技攻关。
一是全链条强化创新发展的政策保障。国家卫健委和国家相关部委共同研究出台了政策,包括科技研发方面的支持、优化价格管理方面的支持、强化医保支付和推动商业保险发展方面的政策,以及鼓励医疗机构配备使用创新药物疫苗方面的政策等等。同时,在投融资、药品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的绩效评估等方面出台了相应政策,主要目的就是为全链条协同创新提供有效有力的政策保障,为医药企业在创新过程发挥作用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
二是继续推动新一轮医药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接续。上一轮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是从“十一五”开始,历时三个五年计划,助推了我国药物研发“由仿到创”、医药产业“由大到强”的升级转变,在此过程中医药企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一轮重大专项仍然坚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比如四大慢病、重大传染病,以及儿童疾病、罕见病、特殊用药场景等开展新药研发。
三是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强化对企业创新的支持。比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专门设立了企业承担的项目,支持企业牵头开展科技攻关,有的项目规定重大产品研制必须由企业牵头申报,并要求企业也对创新进行投入,比如进行资金配套。同时,设立了应用评价和示范研究、应用解决方案的研究、监管科学研究等项目,打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和支持场景,从而促进创新产品从样品到产品、从产品到市场,从市场到服务人民健康。
打造产学研医深度融合创新生态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强介绍,近年来一批具有自主知识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的国产医疗装备,特别是高端医疗装备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牵头整合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打造产学研医深度融合创新生态,已经形成了推进医疗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质生产力。首先,行业对技术创新的发展高度重视,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攻关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同时,行业注重打造人才高地,通过校企合作、产业联动培养一批专业化、复合型人才,涌现出一系列世界首创、中国首创的创新成果。而且,产学研医多方创新协同,能够让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效衔接,共同打造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这也是医疗科技创新的关键。目前,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通力合作之下,中国高端医疗装备行业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式增长,不仅扭转了过去几十年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一批企业还以代表中国医疗科技创新的全新面貌走向世界舞台。
张强认为,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强调“以基层为重点”,国家一直致力于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此过程中,医疗装备企业积极推动智慧化装备、信息化平台的创新,以此持续推动诊疗技术下沉、提升基层医院诊疗同质化水平、协助县域医共体建设和医疗资源统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首先,通过技术创新来补齐基层医疗设备短板。比如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设备全流程,让医疗装备更加智能,基层医生更加容易操作,医院就可以开展更多常规化、标准化的诊疗服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其次,通过搭建信息化体系平台,以医疗信息化、智能化助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检查信息、医疗数据的统一存储和管理,这样就可以满足新院区、多院区、分级诊疗以及跨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可以有效促进医学影像诊断资源的共享和下沉,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共享,提升影像诊疗同质化,推动检查结果互认。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表示,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医智融合、医工结合确实已经成为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范式。北京协和医院致力于科研平台体系建设,构建了“基础—临床—转化”全链条一体化科技支撑平台,在全国建立了协作网和质控平台,打造高效、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不断吸引本领域特别是跨领域合作伙伴的联合,开展临床研究。目前,北京协和医院跟20余家高校、30余家研究科研院所以及80余家创新企业紧密合作,加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北京协和医院以高水平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试点单位建设为契机,更加聚焦临床亟需的问题,释放政策红利,联合国内80家单位开展400多项高水平临床研究,其中20%以上的项目属于医工融合类项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