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全联新能源商会于北京盛大举办“第十八届中国新能源国际论坛暨展示(NEX2024)”。本次活动以“信心,稳健发展”为主题,吸引了超过500位行业人士现场参会,共同探讨新能源领域的前沿话题与发展趋势,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信心。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先生为论坛致辞。他对莅临现场的各位领导与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并回顾了中国光伏企业多年来通过深耕细作与变革创新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中国光伏产业已构建起从原材料供应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产业生态体系,不仅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和应用市场,多种高效电池技术也持续突破,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已然成为全球光伏产业的领军者与主导者。
然而,钟宝申也指出,在行业技术快速迭代与应用空间持续拓展的当下,我国光伏产业步入新一轮发展周期,面临诸多挑战。在制造端,海外本土化制造需求增长,市场阶段性供需失衡,产业链价格下滑,同质化竞争加剧;应用端则面临消纳困境、输送难题以及非技术成本等问题,阻碍了市场的高速成长。“面对这些困境,核心先进技术的突破对于光伏产业至关重要,光伏核心技术的高质量升级,尤其是高效电池技术的创新,将直接推动光伏产品成本下降与效率提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行业突破困境、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钟宝申强调。
当前,光伏行业主流技术正经历颠覆性创新,多种技术路线蓬勃发展。钟宝申提及与欧阳院士的交流,指出光伏产业技术变化迅速,这对企业经营者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技术迭代快意味着产品更新换代快,而每一代产品都涉及巨大投资。不过,他也表示先进光伏技术正成为推动我国光伏行业浴火重生、穿越周期的核心力量,将引领中国光伏走向新一轮的繁荣发展。近期光伏制造新规发布、海外关税政策变动以及产业链价格波动等信号均显示,光伏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行业环境逐渐改善,寒冬即将过去,行业有望迎来春天。
隆基绿能分布式业务全球市场负责人兼拉美区总裁霍焱随后发表了“创新驱动发展,技术引领未来”的主题演讲。
霍焱回顾了隆基的发展历程,指出在光伏产业发展进程中,关键节点往往由技术变革推动企业进步。2012年隆基通过专注单晶硅技术突破实现降本,推动了整个光伏行业的大规模成本下降与产业发展;2015年后在组件方面推动双面技术等创新。霍焱自豪地提到,中国企业在单晶硅晶硅电池效率以及晶硅钙钛矿领域已达到全球最高效率记录,改变了中国光伏产业以往大而不强的局面。
在这些技术突破历程中,隆基在2022年11月打破光伏行业被国外长期垄断的最高效率记录,并在约一年多时间后创造了27.3%的新纪录,逼近理论极限值29.4%。霍焱认为这一快速突破与隆基选择的BC技术创新平台密切相关。他介绍说,BC技术并非新技术,1975年由美国科学家发明,但此前因效率高、成本高而难以应用。隆基自2017年起专注投入BC技术研发,至2022年实现亮相,历经约5年时间使该技术实现产业化突破,到2024年BC技术1.0又实现跨越式提升,晶硅电池效率提升至26.2%。
霍焱强调,BC技术在提升效率的同时,能够满足分布式市场多元化需求,尤其适合分布式行业应用场景,这已成为业内专家共识。BC技术的理论转化效率29.1%已逼近单晶硅电池最高理论效率极限,且能融合钙钛矿等多种技术,是未来3-5年极具潜力的技术平台。隆基在推广BC技术过程中,不仅关注技术提升,还结合产品特点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如耐候性强的组件等,推动了整个光伏行业产品发展。自2022年投入产品后,BC类产品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出口量突破20万,而此前累计出货量在2022年之前不到一个季度的量,充分显示出隆基推动BC技术产业化的成效。
霍焱详细介绍了BC技术的一些新特性,如热导通技术、新的动力技术以及采用钛硅片等。钛硅片是自2012年隆基突破单晶硅技术后十余年的首次重大技术变革,具有更高的电子集中度、更低的杂质含量以及更强的抗冲击性等特点。同时,BC技术在光线吸收、正面和背面钝化及复合层技术方面均有新突破,正面无栅线可实现三层钝化层。此外,BC技术采用弱导通设计,内旁路二极管可有效解决热斑问题,在极端情况下,传统电池最高升温可达170℃甚至更高,而采用内旁路二极管技术的BC组件最高极限升温不会超过100℃,极大提高了光伏系统在建筑工程等应用中的安全性。霍焱通过展示小米工厂屋顶光伏应用案例,直观呈现了BC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良好应用效果。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电系统事业部研发负责人张松先生带来了“隆基BC技术,光伏建筑应用新纪元”的主题演讲。
张松指出,中国光伏在体量、技术及产业链方面已领先全球,但秉持持续引领理念,在两会期间钟总提出积极投入建筑光伏一体化这一新领域发展,强调同步设计、施工与验收,实现绿色建筑与绿色能源落地。这一方向判断源于政策加码、减碳压力以及对未来空间的把控,国务院、发改委、住建部等相关机构均出台了定性定量政策支持该领域发展,各地市也积极响应。从理性原理角度分析,这些政策侧重于人文属性、建筑属性、价值属性以及新的安全可靠属性。张松表示,后续将深入探讨如何在产品设计中贯彻这四个理念。
基于对现有市场体量的判断,今年三季度隆基组织召开金融投资分析会,预计到2023-2030年,将有3亿平米以上建筑光伏系统增设光伏,形成千亿级市场;若整合产业链,从建筑建材施工到后续电气化、数字化、智慧化融合,将是万亿级市场,可见光伏建筑应用具有巨大潜力。光伏能源虽无限,但土地资源有限,未来需将光伏有机整合到人类社会工作生活中。
张松认为,下一步产品策略是解决方案产品化,以满足各区域差异化需求。例如电解铝行业要求光伏产品能抵御氢氟酸侵蚀等。当前光伏产品组件在BOS成本中占比虽低,但高效性与建筑功能性逐渐凸显。他分享了隆基的三个产品矩阵:以大型工商业为代表的龙鼎产品、围绕光伏建材化的融锦产品以及户用或大交通相关的光储充快速集成解决方案产品。隆基2017年成立专注建筑光伏系统开发的子公司,历经三年打磨于2020年推出龙鼎产品,2021年底与森特合作,强调产品为中心、生态为依托的理念,注重价值链整合与协同。龙鼎4.0是首款搭载BC技术平台的VIP产品,张松详细阐述了其在屋面应用中的优势,如抗风揭能力强,结合新型屋面系统与光伏双玻组件刚性,对金属屋面薄弱环节进行反哺支撑,以商业化施工成本实现-12,000帕抗风揭能力,在今年多次台风天气中,相关系统安装未出现损失。
在防火方面,张松指出防火是体系性问题,涉及发电、保温等多维度需求,最终目的是保障使用人安全。从结构系统角度设计,需考虑光伏、结构、建材在系统中的合理布局,这是BIPV应聚焦的方向,光伏建筑应基于建筑第一性原理开展相关工作。此外,光伏建筑还有一些新功能叠加,如自清洁、自散热等,其安装体系可隔离组件系统串热量,降低热量释放风险对建筑本体的影响。为实现同寿命目标,需综合考虑各材料融合整合及其全生命周期品质,引入AI等智能技术进行整体监控,成本可控且检测更精准,可对屋面系统进行毫米级精度的位移形变监测等。通过4月20日龙卷风天气中简易大理石厂区龙鼎系统的案例,展示了该系统在灾害性天气下的良好表现,其在2021-2023年BIPV关联市场占有率达27%,在一些大型项目如博鳌论坛等相关大型厂区中占有率超46%。
对于建材化的融锦产品,隆基首次将光伏做成7层结构,保障光学与长期老化可靠性,维持一定温度下的刚性。传统建筑胶膜如PPB虽在某些场景强度足够,但温度衰减系数高,不适用于光伏工作温度较高的情况。从建筑与光伏角度综合考虑,隆基采用特殊设计解决问题,并通过新型电池如BC技术减少入射角损失,推进提效进程。同时,张松再次强调BC2.0技术对光伏建筑的重要支撑作用,包括抗遮挡、热斑控制、低应力、韧性等方面。抗遮挡方面,BC技术有多个抗热斑单元,在树叶、鸟粪等遮挡情况下,温度相比正背节电池可大幅下降50%以上甚至70%以上,有效降低热失效风险;热斑问题上,因有弱导通机制,电池片发热可得到有效控制;低应力与韧性方面,满足建筑刚性设计要求,且对未来晶硅与钙钛矿叠层等技术演变有良好支撑作用。
在智能化方面,除监测运维外,光伏与建筑整合过程中组件级优化关断功能尤为重要,可避免组件故障影响组串发电,最终归结到光储充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化思路。当前需解决EMS等系统适配兼容问题,识别风险机制,在系统集成中解决融合性兼容性问题。光伏应用场景广泛,包括传统高污染行业,面临氢氟酸、二氧化硫气雾剂等侵蚀干扰,不同化学释放量场景对光伏产品要求各异,需综合考虑。
张松在会上提出了新的理念:“以生态聚合、协同引领为核心,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具体做法包括联合开发、系统赋能培训,促进光伏与建筑行业相互了解融合。”
“需要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对供应商进行赋能,如国外一线建筑材料大厂在欧洲地区对EPC进行快速赋能,使区域化属地特征的EPC能按建材设计落地效果。同时,光伏测试标准需与时俱进,考虑极端天气因素,如北京地区的热胀冷缩问题,需在系统设计中综合考量光伏与屋面系统的相互影响,达成共识与共创,通过专业分析应用化、工具手册可视化、技术要素模块化,为终端客户提供丰富资料包,使光伏产品从金融属性向功能化、建材化转变,从而真正实现绿色收益。”张松表示。
本次第十八届中国新能源国际论坛暨展示(NEX2024)聚焦新能源领域关键问题,众多行业专家与企业代表的深入交流探讨,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在技术创新、应用拓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宝贵思路与方向指引,有望推动行业在未来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迈向更加稳健、繁荣的发展新阶段,助力我国在全球新能源领域持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更多积极力量。(杨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