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墩村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末年(公元208年),曹操兵败赤壁后,率残部屯兵排子湖一带,准备东山再起。当时的神墩是临排子湖边一片长满芦苇和灌木的荒滩,曹魏在赤壁大战中吃了没水军的亏,便看中这片荒滩,训练水军。江淮雨水多,汛期一到,荒滩便淹没水中。于是,曹兵掘土筑墩,这样的土墩在古时候,谓之神墩,有神灵庇佑之意。
据《王氏宗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朱姓一世祖朱天麒,举家从江西婺源迁至花大门,后一支搬到排子湖边居住,取村名大朱家墩(今垅埂村),距大朱家墩不远的邻村为小朱家墩,家族以捕鱼为生。朱家人死后,就葬于附近曹操当年筑造的土墩,土墩由此成了朱家坟地,归朱家所有。解放后,国家统一规范地名,将大朱家墩改名垅埂,也是因解放前有两块龙灯板漂来,龙祥福地。邻村小朱墩名,一直沿用至今。朱家坟地墩下的庄子,命名神墩脚,神墩村由墩得名。
神墩村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水资源丰富,所以,稻米种植悠久。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曹兵是北方人,以面食为主。赤壁兵败后,兵力物力,补给不足,无奈之下,只能食用当地大米。吃了几天后,曹操饭量大增,一时性起,挥笔写下:“碧水蓝天蕴珠玉,溢芳沁馨神墩米”诗句,感叹这地方物产丰饶,赐“鱼米之乡”。
神墩大米属中粳稻,谷粒金黄,大而饱满,米粒晶莹透亮,坚实丰盈,饭粒柔软,入口绵甜,糯而不腻,清香四溢。1765年,清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江南,路过神墩时品尝了大米后,赞誉神墩大米“粒粒珠玉”“绵香宜腹”。这段传说是否属实,现已无法考证。
神墩村地处安徽省庐江县盛桥镇南部,巢湖南岸,东与巢湖接壤,南邻白湖,西接冶父山镇,北与庐巢路相接。一条悠长的古兆河,从境内流过,素有“天然粮仓”之誉。神墩大米产地自然环境独特,土质为青岗泥和黄泥,酸碱度适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些条件使神墩大米品质独树一帜。
神墩村拥有稻田养鱼的悠久历史,早在1800多年前,先民们就曾过着“饭稻羹鱼”的自给生活。如今的神墩村推行稻田养虾,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相比单纯种水稻,产值至少翻了一番。作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一种,稻虾共作之所以能成为农户的重要增收途径,不仅来自每亩多产出的百余斤龙虾,也来自水稻品质的同步提升。相比普通水稻种植,该模式能实现粮渔双赢。与虾共生的水稻不打药、不施化肥,游弋水中的虾苗能松土、摄食害虫,粪便还可肥田。可以说,稻虾共作的种养结合模式,折射出的正是粮食种植生产方式的调整。一头是传统种植效益下降,另一头是市场对于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长。
神墩大米种植规范,采取统一供种、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的绿色水稻生产标准。从种到收几十道工序,虾稻、蟹稻共生的生态种植模式普遍推广。待稻谷自然成熟后,经过田间自然晾晒,秸秆中的钙、铁、锌等营养,源源不断输送给稻谷,保证大米的质感与口感。
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神墩大米“润糯香甜”的卓越品质。神墩大米农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含量检测无一超标,获得安徽省质量认证管理服务中心的有机认证。以“神墩大米”品牌展开的线下销售,与百大集团、蜀王集团、中石油、安徽青松食品集团、合肥民营加油站、安徽广谱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密切合作,签订协议,为合家福超市、百大易购商城、民营加油站、学校食堂等供货。同时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参加县特色网货展销会暨第三届电商助农直播带货大赛,入选由县发改委举办的好粮油宣传片,抖音直播带货,在合肥地铁电子屏、高铁南站、高速路口进行推广宣传,获得2023年度合肥市“好网货”大赛网络适销产品。
神墩村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坚持基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科技化赋能、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神墩大米产业全链化、高端化、驰名化。“神墩大米”已不仅仅是一个品牌,还成为了一个故事、一段传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