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第二届链博会清洁能源链成就系列专题会之一——“聚焦绿证:国际绿证标准与市场交易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网、中国工业报社、中俄国际经贸关系发展协会共同主办。
在研讨会上,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徐锭明作主题讲话,他从全球碳市场现状、中欧绿证标准互认的意义、清洁能源链的定义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并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三高’追求:生态的高颜值、发展的高素质、生活的高品质。而走绿电、绿证、绿色交易之路,正是满足人民需求,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
全球碳市场启动:机遇与变革的新征程
日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批准了《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正式启动了碳市场,这无疑是应对气候挑战征程中的关键一步。此碳市场由联合国监管,打破了以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界限,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碳交易平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能在其中进行碳信用的买卖。“这意味着全球碳交易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更为广阔的阶段,所有人都需要对其深入了解,毕竟在未来,或许很多人都将成为活跃于碳市场的‘卖碳翁’,就如马斯克凭借汽车卖碳获得巨额收益一样”,徐锭明表示。
各国被要求设定自身的碳排放目标,未达标的国家则需购买碳信用,这一机制将促使全球碳市场的资金和资源有效流动起来,从而推动全球减排行动的落实。全球碳市场有着深远意义,它不仅将成为规模最为庞大、交易最为活跃的市场,而且对于中国碳市场国际化进程而言是一大利好,能够吸引大量国际资金投入到中国的绿色低碳项目建设中,助力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与此同时,在国内层面,北京经开区也传来佳音,国内首个绿电、绿证碳配额和ESG一体化服务工作站正式启动。该工作站整合了绿电交易、碳汇管理、节能减排咨询、政策解读以及技术支持等众多功能,为国内碳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综合性的服务平台。这一工作站的启动与全球碳市场启动遥相呼应,无论是国际上全球碳市场的构建,还是国内相关服务平台的搭建,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徐锭明强调:“在这个关键节点,各方应深入研究碳市场的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如何在全球碳市场的浪潮中抓住机遇,推动能源转型、产业升级,为实现全球碳中和、碳达峰目标贡献力量,开启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新篇章”。
中欧绿色能源合作:标准互认的关键意义
徐锭明表示,在全球绿色能源发展的浪潮中,中欧绿色能源合作备受瞩目,而其中标准互认更是核心议题。“欧洲新能源电力供应占比超50%,中欧绿色能源合作需要标准互认,这也是国际合作的大趋势。”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新规,确立了中国绿证GEC在国内的唯一性,国际绿证I-REC退出中国市场。这一举措巩固了中国绿证在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成为我国从能耗双控迈向碳排放双控的关键量化依托。
然而,中国绿证在国际市场却面临困境。其国际认可度较低,全球可再生能源倡议虽有条件认可,但要求企业提交额外声明,这无疑给企业在产品碳足迹核算以及绿色燃料产业(如绿氢氨醇)进军全球供应链体系时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对外合作的难度与成本。
“值得欣慰的是,今年8月中国生态环境部签署了关于加强碳排放权及碳市场的合作交流和互认机制建设的协议,这堪称中欧绿色能源合作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徐锭明强调。尽管各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常将标准当作贸易壁垒与博弈手段,但从全球资源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视角出发,中欧增进绿色能源标准的互认与统一,深度融合彼此产业链,才是实现共同做大市场、推动全球绿色能源事业进步的最优路径。唯有如此,才能打破现有障碍,让中欧绿色能源合作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结出丰硕成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更多积极力量,也为双方在绿色能源领域的企业创造更多发展机遇与商业价值。
“党的十九大之后,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三高’追求:生态的高颜值、发展的高素质、生活的高品质。而走绿电、绿证、绿色交易之路,正是满足人民需求,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能源领域的变革与创新,不仅关乎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更是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迈向更高文明层次的核心动力与关键路径。”徐锭明表示。
解读“链”:多元内涵与动态生态系统
清洁能源链作为链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源网荷储”为基础,展示清洁能源从供给到消纳的全周期产业链,聚焦光伏、风电、储能、氢能、智能电网、传统能源低碳化及零碳园区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动态和新趋势。
在研讨会上,徐锭明对“链”的起源做了科普,并用生动而详细的比喻阐述了“链”的内涵与特性。在当今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语境中,“链”已成为一个极为关键的概念。追溯其起源,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率先提出“产业链”这一名词,随后在经济界和产业界广泛传播开来,并延伸出价值链、商品链、生产链、供应链等多种形式。这一概念的出现,为深入剖析各行业的运作机制提供了有力框架。
“在清洁能源领域的产业链,从光电效应的基础研究开始,逐步推进到太阳能的设计进展,再到太阳能电站的建设运营,直至电站老化报废后的回收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徐锭明表示。
他解释:“链并非是静态、僵化的结构,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它如同一个有机生命体,在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有些链的环节可能会因为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而逐渐衰退甚至消亡,同时也会有新的链环节应运而生,不断迭代更新,从而保持整个产业链的生机与活力,使其在柔性变化的动态环境中持续发展,生生不息。因此,无论是在经济研究还是产业实践中,全面而深入地理解‘链’的内涵与特性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