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舍弗勒中国区电驱动事业群总裁陈相滨:科技创新引领汽车电气化转型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4-11-29 11:07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当前,汽车市场正在向新能源、电气化加速转型。而汽车电气化的背后是科技创新的不断推动,尤其是电驱动系统的技术进步,极大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舒适性、安全性等核心指标。

10月1日,舍弗勒中国区电驱动事业群迎来新一任掌舵者——陈相滨。他曾先后担任舍弗勒中国区变速箱系统事业部高级副总裁、中国区发动机系统事业部负责人、中国区汽车科技事业部总裁,从传统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践行者,逐渐成为汽车电驱动创新的引领者。

舍弗勒中国区电驱动事业群总裁陈相滨

在汽车电气化转型的过程中,陈相滨带领团队致力于同轴减速箱、二合一电桥等产品研发,并不断将研发成果推向量产应用。2021年11月,二合一电桥被德国汽车媒体《AUTOBILD》《BILDamSONNTAG》授予行业知名奖项“金舵奖”。今年9月,凭借“双级联行星排同轴电桥减速器技术”,陈相滨又代表舍弗勒领取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及创新技术评选——创新技术奖”,引发业界关注。

转型电驱动:从把握趋势到引领趋势

“过去十年,第一个P2混动模块投产,第一个两挡电桥量产,第一个自制电机、第一个二合一电桥系统顺利量产,舍弗勒电驱动事业群在中国市场创造了‘四个第一’。基于对市场和动力总成路线图的前瞻把握,我们适时甚至提前对电桥、电机、混动模块、热管理系统、EHPS、轮毂电机和VDS等众多新产品进行研发布局和投资,拿到了许多量产项目,获得了行业主流客户的认可。”舍弗勒中国区电驱动事业群总裁陈相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

谈及创新的源头,陈相滨坦言,持续关注并敏锐捕捉市场趋势非常重要。正是对汽车发展趋势的判断,使他坚定了向电气化转型的勇气和决心。

“2012年,我们开始研发P2混动模块。那时我们就预见到汽车的混动和电气化趋势,并下定决心向电气化转型。”

在当时做这样的决定,可以说是比较大胆和超前的。为了证明产品性能和方案合理中国团队花了上百万欧元做了样车,在整车上进行产品性能验证,并向客户推广,最终拿到了量产项目。

在此过程中,不仅诞生了一大批创新成果,以陈相滨为首的电驱动技术团队,还建立了系统研发能力,以及整套的机电系统产品的研发体系和流程。

其中,获奖最多、知名度最高的明星产品就是舍弗勒的同轴减速箱以及集成同轴减速箱的二合一电桥产品。除行业知名奖项“金舵奖”外,2021年12月,模块化单挡电驱动桥减速箱项目获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的“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银奖;2022年8月,二合一电桥被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科技委员会授予“2022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及创新技术评选——创新技术奖”;2022年12月,二合一电桥被上海市总工会、市知识产权局、市科协、上海发明协会授予“第三十四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铜奖”;今年9月,经过多次迭代的产品双级联行星排同轴电桥减速器,因其创新地集成了双级联行星排和拉维娜式行星排差速器,实现了模块化和轻量化,具有极高的扭矩密度和效率,再获“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及创新技术评选——创新技术奖”。

舍弗勒荣膺“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及创新技术大奖”

此外,陈相滨带领的中国汽车团队还先后推出了高度集成的热管理系统、可变阻尼减振器、半轴脱开机构等很多自主研发的产品,逐渐引领汽车电气化发展潮流。

陈相滨表示,当前电气化技术路线也在不断转变,突出体现在纯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和增程式电动汽车(REEV)在内的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以及它们之间的增速变化之上。而这些变化都在他们不断调整的长期预测之中,对动力总成技术路线的变化保持有提前5到10年的基本把握。

立足中国从渐进式创新到本土创新

从渐进式创新到本土创新,陈相滨带领团队不断加快产品研发进程,持续提升在电驱动领域的创新能力。

“记得刚进舍弗勒时,我们主要还是拿德国的成熟产品和技术在中国做应用设计开发。后来,随着客户对产品的性能和成本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对产品持续创新,不断优化性能和成本。当时的创新基本属于渐进式创新,比如由我主导开发的冲压离合器压盘代替铸件,具有多种安装方式的离合主缸等,曾经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业绩。”陈相滨回忆。

伴随中国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的转型,以及中国自主品牌研发能力的加强,中国车企对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多,利用成熟产品进行渐进式创新也越来越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

“我们随之越来越注重本土的创新,也不遗余力加大本土的研发投入。当时就为最早的汽车电气化提供了本土研发的P2混动模块,以及从现在来看技术都非常领先的2档电桥。这两个产品也分别在2018年和2019年作为舍弗勒全球的首发产品,在中国太仓顺利投产。我们的研发不再局限在渐进式创新,产生了一些颠覆式创新产品。”陈相滨说。

在这些创新产品的基础上,陈相滨带领团队不断迭代升级,并持续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比如基于P2混动模块,后来开发了P1混动模块、增程模块;基于2档电桥,有了后来的明星产品同轴减速箱和二合一电桥,以及双电机电桥产品;还不断研发出了发卡式电机、波绕电机等高性能平台化的电机产品。

彼时,由陈相滨带领的中国汽车团队本土研发的带减速装置的轮毂电机驱动系统,分别获得了2020年第三十二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铜奖,以及当年《汽车制造业》的“汽车技术创新大奖”。另外一款自主研发的电液式助力转向系统,具备完整的线控转向能力,是专门为商用车开发的一款智能转向解决方案,可用于L2及更高级别自动驾驶。

随着一系列自主研发的产品受到客户好评,在中国研发、落地的项目的越来越多,“舍弗勒中国区电驱动业务已从‘localforlocal’(本土为本土)进展到了‘localforglobal’(本土为全球)这一全新阶段。”陈相滨充满信心地说。

直面“内卷”从解决痛点到布局未来

身处越来越“卷”的中国汽车市场,陈相滨分析,客户无论从成本、开发时间、技术的先进性和客户主导的研发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中国客户对新技术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以前很多客户不太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现在很多客户都要求全球首发。

面对变化,陈相滨专注的是如何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满足需求、应对挑战,解决客户痛点问题。

比如,伴随系统效率和充电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电驱动搭载第三代碳化硅功率半导体的800V高压系统,商业化落地正在加速。高转速和高集成化成为明显趋势。“今年3月小米SU7的驱动电机,最高转速已经达到了22000rpm。最近UltraSU7发布,电机转速更是超过27000rpm。另外,多合一系统也层出不穷。”陈相滨说。在其看来,这些趋势的背后,是对成本、小型化、效率等要求的提高,将对电机、电控和减速器带来巨大挑战。因此,除了在零件的设计和制造上要有充分的准备,在系统方面也要全面加强,以应对这些挑战。

再如,随着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的进一步发展,热管理成为决定车辆温度适应能力、电池热安全性、电驱系统效率以及乘员舱热舒适性等方面的关键。陈相滨表示,除了高度集成、紧凑化、轻量化以外,今后热管理的技术竞争还会聚焦在高效节能和智能化,而这已经成为他们的研发方向。面对冷媒的发展,陈相滨带领团队已在研发针对R744f和R290的热管理系统,甚至更加集成和高效智能的四合一电桥系统,为未来的市场做好准备。

作为全球头部零部件企业,舍弗勒在电驱动领域已有超过20年经验,其2025战略规划强调,要成为电驱动行业的技术领导者。

而作为舍弗勒电驱动事业群的领导者,陈相滨认为,未来电驱动领域的创新要聚焦以下方向:电驱系统和零部件的创新,包括电桥系统、电机、热管理等;电机控制器的创新,包括功率电子器件和模块;软件定义汽车相关产品的创新,以及生产工艺方面的创新。“我们将研发更经济、更高效、更环保的驱动系统、智能底盘和车身控制执行机构等相关产品。强化技术创新,特别是本土的技术创新,不断打造技术领先且兼具成本效益的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快速、灵活地响应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

为达成以上目标,陈相滨表示,将带领舍弗勒新的电驱动事业群,根据市场、技术的发展趋势布局未来3年以上的创新产品,并且继续推进形成“人人创新”的创新文化,以科技创新引领电驱动业务再攀高峰。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