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北省老促会“老区行”调研十堰郧西革命老区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4-11-28 07:52
分享到:

图为省、市、县三级老促会座谈会

11月18日至19日,湖北省老促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源超、副会长汪元良等一行来到郧西,围绕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和利用、建设宜居宜业红色美丽乡村、弘扬红色文化促进老区振兴等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十堰市老促会会长周有顺、副会长张斗林等同志参与调研活动。郧西县委书记查宏,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兵出差赶回见面交谈。郧西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胡勇,郧西县老促会会长陈尊祥等有关同志陪同调研。

据悉,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郧西这片古老的土地,先后作为革命力量藉以存在的后方和前哨阵地,浸染了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汗水,留下了许多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和革命遗址遗迹。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7年郧西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先后在此“九进八出”,浴血奋战数十春秋。李先念、徐向前、贺龙、程子华、徐海东、陈先瑞、郭述申、郑位三、汪锋、刘金轩等数十名党的重要领导人和著名将帅在这块土地上厉兵秣马,英勇杀敌,留下了许多重要革命遗址遗迹,印下了光彩夺目的足迹,无数革命勇士在这里洒下了热血,千余名人民英雄在此长眠。因此,郧西又以革命红色赤土—革命老苏区、革命老根据地而闻名。

图为《什么是红军》传单

18日上午,调研组一行深入关防乡,参观调研了红二十五军二二三团政治部旧址、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红军塞、《什么是红军》红色传单(复刻放大版)等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感受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感悟民族先驱者的信仰和坚持。

红二十五军二二三团政治部旧址位于丁家坪村,面积约400平方米。2021年12月列入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35年1月中旬,红二十五军二二三团政治部主任陈先瑞受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委托,带领“开辟新区先遣队”从郧西县湖北口大新川南下至郧西县关防二天门,队伍宿营在大座山的丁家洼、河西的余家老庄和郭家坡等地。二天门上街四合院被征用,并征用了丁家坪豪绅徐久升的房屋,作为二二三团政治部和先遣队临时办公场所。部队严肃纪律,约法三章:不吃喝老百姓的,自带炒苞谷花和水;不强行要求老百姓报名参军,只能和蔼说服劝解;不施厉害、耍脾气,对明火执仗者外。丁家坪二二三团政治部旧址现有大大小小房屋九间,其外墙上至今,还保留有“苏维埃新中国胜利万岁!”“雇贫领导、中农参加、遇事商量、大家一家”等标语。2021年12月被列入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调研组参观关防乡二天门村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

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位于二天门村二天门街,面积约300平方米。1934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在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率领下,开始以大回旋的“飘忽”游击行动,先南下湖北郧西,在郧西及周边地区开辟了鄂豫陕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并以此为基础,又北返陕西商洛,再东进河南卢氏,西抵陕西蓝田,一路横扫当地民团武装和反动政权。采取“就地下种”的办法,不断派得力干部率小分队创建小块根据地,通过“诱敌深入、先疲后打”的战略战术,以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各个击破敌人,先后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最终成功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成为长征途中唯一一支创建了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部队。随着红二十五军打破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根据地规模迅速扩大,苏维埃政权也在各地相继建立起来。1935年1月22日,中共鄂豫陕省委、红二十五军主力由湖北口大新川、小新川进入三天门、二天门、一天门、丁家坪等地。1935年1月23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在二天门街召开千人大会,宣布成立鄂陕边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府——二天门区苏维埃政府,刘世让担任区政府主席。2月底,在二天门成立中共鄂陕特委,郭述申担任特委书记,是我党在郧西公开设立的第一个党组织。同时,成立鄂陕游击司令部,下辖三路、四路、五路、六路、七路、九路共六路游击师,陈先瑞担任司令,郭述申兼任政委。1935年1月,红二十五军主力部队到达郧西,时任副军长的徐海东重伤未愈,在二天门停留,在此地居住、养伤,同时坚持指导根据地工作。养伤期间,负责徐海东护理工作的叫周少兰,两人在战斗中相识,患难与共,在长征路上结下了深厚情谊,后来周少兰改名周东屏,与徐海东结为夫妻。他们不仅是亲密的战友,更是真挚的革命伴侣。2021年12月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被列入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里,红二十五军着手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播撒革命火种,《什么是红军》宣传单就是在当时印发的。传单内容由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和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商议起草,由时任红二十五军军部秘书兼宣传科长刘华清刻印。传单共15行400多字,言简意赅地宣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性质、主张、组成、任务和有关政策。湖北口回族乡虎头岩村青年李玉才,就是那时加入的红军队伍。1935年,红军主力北上后,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农妇刘立英将丈夫李玉才(当时为红军特务队副班长)留下的《什么是红军》传单包了又包、藏了又藏,舍命守护了46年。直到1981年,刘立英将其上交给组织,这张珍贵的传单才得以公之于世。这张传单是全国唯一现存的原件,现存于郧西县档案馆,是档案馆的镇馆之宝。

图为调研组参观上津镇上津古城内上关县人民政府旧址

18日下午,调研组一行参观调研了上关县人民政府旧址、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纪念园、郧西县中庸电力零碳产业园等。

上关县人民政府旧址位于郧西县上津镇上津古城内,是一处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小四合院。1947年8月,陈(赓)谢(富治)兵团奉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命令,在晋南、豫北发起了渡河作战,挺进豫西山区,先后解放了新安、渑池、卢氏等十余座县城。9月下旬,陈谢兵团第四纵队十二旅进入鄂陕边区。10月初,陈谢兵团十二旅攻下商南县城。11月,攻下陕西山阳县城。乘胜南下,解放了山阳县重镇漫川关和郧西重镇上津,在漫川成立了上(津)关(漫川关)县民主政府。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1948年夏,上关县政府机构从蜀河迂回郧西境内。1949年5月,白河、竹溪解放。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在这全国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中共陕南区党委决定撤销上关县。5月23日,上关县在上津宣告撤销,划归郧西县。原任县委、县政府机关及县属主要机构领导分调郧西、安康、汉阴、旬阳、紫阳等地任职。至此,临时设置的上关县光荣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上关县广大人民群众在新生政权领导下,迅速建立了地方政权组织和地方武装,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和支前参战,配合主力部队,为解放鄂西北和全陕南作出了重大贡献。期间,上关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王直夫、组织部长宋维真、二区区长张忻等20多名县、区干部和70多名农会干部遭敌人杀害,134名解放军战士在战斗中牺牲,他们为保卫和巩固新生政权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纪念园是为了纪念和缅怀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斗争中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以“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烈士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以“爱国教育、陈列展览、观光游览、生态保护”为主要功能,同时兼顾城郊文化公园性质的红色阵地。它位于郧西县城关镇王家坪村小区90号,是原陕南军区总医院的旧址,距县城中心3公里,距高速路口1公里,总占地面积60余亩。主要纪念设施有郧西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碑、解放第一县古城楼、红二十五军长征故事园等,集红色教育、瞻仰悼念、陈列展览三大功能于一体。纪念碑,位于纪念园中心,占地335.73平方米,碑身总高29.85米。碑身由花岗岩镶贴,镌刻着毛泽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题词。纪念馆,建筑面积达3200平方米,建有3层展厅,使用照片300余张、实物百余件、人物雕塑4组。馆内主要文物有红军穿过的军装、使用过的军旗、文件袋、发报机、作战武器以及老百姓使用过日常生活器具等,均来源于民间收藏。烈士墓,占地2960平方米,安葬有红军74师师政委叶忠让,二天门苏维埃政府主席刘世让等899位烈士,其中无名的烈士86人。目前,全县847座零散烈士墓,都已集中迁移安葬在烈士陵园。2022年,被列为国家长征文化公园(郧西段)核心园区。

18日晚,调研组一行在郧西天河国际酒店召开了座谈会,省老促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源超、副会长汪元良,十堰市老促会会长周有顺,副会长张斗林,郧西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胡勇,郧西县老促会会长陈尊祥等有关同志参加座谈,会议由十堰市老促会副会长张斗林主持。

会议上观看了十堰市老促会及各县市区老促会倾力打造的红色文化宣传片《大美十堰·红色沃土》,这部电视宣传片共分红色印记、岁月沧桑、华丽蝶变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红色印记”向人们讲述和再现了从1926年到十堰全境解放,革命先烈在十堰建立党组织、革命根据地和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感人画面。第二部分“岁月沧桑”记录了和讲述了老区十堰人民为了国家建设二汽、兴修襄渝铁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局,舍小家为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第三部分“华丽蝶变”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十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革命先烈遗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建设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一个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大美十堰正向世人走来。

图为郧西县中庸电力零碳产业园

郧西县老促会会长陈尊祥汇报了郧西县老促会自身建设情况和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成效。自2022年8月9日换届以来,郧西县老促会积极推动老区工作开展。在推进自身建设上“下功夫”,强化老区工作政策学习,落实了老促会办公场所,做实做细日常工作。在传承红色基因上“出实招”,抢抓重大机遇,高位谋划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郧西段)建设,成功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申报我县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县,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一核三区五园多点”建设框架中“一核”(郧西县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核心保护)展示区。在推进老区振兴中“见真章”,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任务,推动老区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美乡村建设纵深推进。在推介老区文化中“创品牌”,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推介郧西。组织创作编导红色经典舞台剧《一张传单的故事》,已累计公开演出45场次。拍摄制作的《一张红军传单的故事》微视频入选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9支优秀党史宣传公益广告片之一。抢抓中央重大选题宣传机遇,央视大型电视专题片《长征之歌》拍摄团队进驻郧西,聚焦鄂豫陕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长征转战郧西并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等重大历史和文物,充分展现郧西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长征精神。

十堰市老促会会长周有顺汇报了五个抓手推动老区建设与发展。一是抓换届选举,完善机构建设,稳步推进换届选举,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二是抓普查调查,加强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利用,扎实开展全市革命老区红色遗址遗迹专项调查工作,全市共有红色遗址遗迹732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90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纪念地17处,重要革命人物故居15处,烈士墓陵园、纪念碑588处,纪念设施(博物馆、纪念馆)62处,其他红色遗址遗迹8处。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强红色遗址遗迹修缮保护,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全市共投入资金达到1个多亿,对部分红色遗址遗迹进行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三是抓老区宣传,弘扬老区精神,市老促会与十堰广播电视台联手拍摄制作了《红色沃土・大美十堰》红色宣传教育专题片,为对外宣传十堰革命老区、加强青少年红色传统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四是抓平台建设,助推老区乡村振兴,搭建红色美丽乡村建设、红色旅游和农产品销售等三个平台,打造老区乡村建设示范高地,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促进老区群众增收致富。五是抓基层调研,发挥参谋作用。定期开展调研,深入调查,认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形成调研报告,呈报市委、市政府领导审阅。2024年,市老促会进行红色遗址遗迹专题调研,历时2个月,专访了18个重点老区乡镇,实地察看了30多处红色遗址遗迹,并召开不同层次座谈会5次,撰写的《十堰市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利用的调研报告》,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省老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源超对十堰市及郧西县老促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抓能力建设,强化自身,保证了各级老促会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来开展工作。抓资源普查,就是摸清红色资源的家底,弘扬红色老区精神。尤其是《大美十堰·红色沃土》这个宣传片,通过观看就能让人对十堰的红色文化、老区精神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系统的了解认识。抓平台建设,搭建红色美丽乡村建设、红色旅游和农产品销售等三个平台,都是实打实的实招,抓住了老促会工作的根本,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刘源超要求,一是始终要围绕习总书记革命老区“两个更好一个加快”目标要求,不断地激发各地老促会工作的内在动力,把老促会工作做好做细;二是要继续把十堰的红色资源红色元素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以正在推进的六个红色美丽乡村建设为引领,把红色元素更好地融入十堰红色旅游产业,成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支撑点之一。同时刘源超还对十堰市老促会提出的请求做出了回应,他表示,省老促会将一如既往地加强对十堰市老区工作的支持和指导,积极协助十堰市老促会取得募捐资格。(郧西老促会贺茂侦,段巍,陈尊祥)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