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能源互联网在发达国家已相当成熟,而我国借势“互联网+”引发的“能源互联网”仍处于探索期,市场普及率低。在日前举行的互联网+光伏发展论坛上,与会代表认为,对新能源而言,借助能源互联网这一新平台,能为普通民众提供间接投资新能源的便利途径,届时分散的个体可享有光伏电站运营收益,推动新能源进入全民投资和分享的时代。
“互联网+新能源”市场化有难度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电力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曾鸣指出,能源互联网是以电力系统为核心与纽带,构建多种类型能源的互联网络,利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改造能源行业,实现横向多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能源与信息高度融合的新型(生态化)能源体系。其中,“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各种一次能源以及电力、汽油等二次能源;“网”涵盖了天然气和石油管道网、电力网络等能源传输网络;“荷”与“储”则代表了各种能源需求以及存储设施。
同时,多类型网络的整合和互联,需要打破不同类型能源之间的“隔离性”。随着“新电改”配套文件陆续出台完毕,将与能源互联网发展呈现出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未来的能源互联网可能是这样一个状态,首先是一个数据交换平台,对于终端用户来说,借助手机APP能方便实时查看和管理用电账单。对于发电公司来说,可实时查看需求侧用电数据变化情况,合理安排电力生产。对电网企业来说,可实时查看地区用电变化,进行针对性电网建设。
能源互联网是一个能源买卖平台,通过联网每个用户可能同时具有卖电和买电的需求,当自主发电无法满足需求时,可从平台中买电,用户还可以在用电低谷时以低价购电将电力存储起来,并在用电高峰时以高价卖给有需要的用户。
在发达国家,与新能源相结合的各种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在能源互联网推进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新能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能源推广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然而,由于新能源产业商业模式尚未成熟,现有电网适应、接纳大规模新能源入网技术和政策存在难点,再加上风能、太阳能、潮汐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存在转化效率较低等原因,新能源进入大众日常生活、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运营,仍有相当难度。
能源互联网是未来发展目标
目前,尽管能源互联网仍处于探索期,市场普及率低,但对新能源而言,借助能源互联网这一新平台,能为普通民众提供间接投资新能源的便利途径,届时分散的个体也可享有光伏电站的运营收益,推动新能源进入全民投资和分享的时代。对于能源行业来说,智能化、交互式的能源网络是未来的发展目标。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电力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曾鸣认为,能源互联网的主体仍是电力网络,尽管未来能源互联网体系中,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成为重要的能量来源,但由于其能量密度低、随机性强、不可储存、无法直接用于用能终端的性质,决定了转化为电能是较为经济的方式。
实际上,能源互联网的关键元素在于将互联网与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结合,以实现低成本的能源共享。而能源互联网通过分布式可再生电源与用户及各局部能源电力网络之间的信息互联,更好地利用广域内分布式电源的时空互补性以及储能设备与需求侧可控资源之间的系统调节潜力,从而平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间歇特性对局部电网的冲击,既可保证系统的经济性与安全性,也能提高系统对分布式可再生电源的利用消纳能力。在横向推进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的同时,能源互联网在纵向上将对电力产业链各个环节产生积极影响。
一方面,能源互联网能提高需求侧管理精细化和用户用电个性化水平。基于高度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售电企业能分析不同消费群体的用能习惯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用电服务模式,用户将有更多用电模式选择。
另一方面,能源互联网还能推动广域内电力资源的协调互补和优化配置,不仅对电网跨区的输送能力、经济输送距离、网架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将有机会成为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光伏需找到互联网化商业模式
当前,在移动互联网以及光伏市场崛起的时代,“互联网+光伏”成为最受关注的行业之一。作为辅助手段,互联网可以赋予光伏产业一双助飞的翅膀。由于光伏是一个新兴行业,原有的商业模式在走互联网道路时有太多不适应的地方,要想抓住机遇,就必须要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互联网化商业模式。第一种,光伏材料产品B2B电商平台。第二种,光伏系统B2B+B2C服务平台。第三种,光伏电站运维平台。第四种,光伏电站交易平台。第五种,光伏发电量交易平台。第六种,光伏金融平台。但是在我国,分布式光伏受项目分散、融资难、收益率不高等瓶颈影响,虽然都一直看好它的商业前景,但其表现一直差强人意。
有专家表示,在分布式光伏领域,两大痛点一直牵绊着这一行业前进的步伐:一是优质的屋顶资源,二是融资问题。不过,8月26日,北京市财政局联合北京发改委印发的《北京市分布式光伏发电奖励资金管理办法》,针对“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并网发电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市级财政按项目实际发电量给予奖励,奖励标准为每千瓦时0.3元(含税),每个项目的奖励期限为5年”的政策,将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为显著的示范效应,这对分布式光伏乃至整个光伏产业无疑是个重大利好。
在国家力推和资本热捧下,光伏全产业链的“互联网+”变革,将使用户获取更多实惠。8月份,在上海举行的光伏高峰论坛上,国内首款用于光伏电站风险评估评级的产品“睿评”正式推出,通过实现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任意时间节点的风险评估,降低光伏投融资上的风险。对普通消费者而言,通过将用户与光伏电站的发电对接,“绿电通”可以代替用户向国家电网缴费,各地电站资源还将认领用户的家庭用电额度,让用户用上绿电,并享受电费折扣。
●相关报道①
能源互联网推动光伏产业快速转型 在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互联网+”、中国绿色经济增长、电力改革等话题成为了与会嘉宾讨论的焦点,其中能源互联网被众多业内人士寄予厚望。而在此次达沃斯论坛上,斩获“全球成长型企业”称号的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对能源互联网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李仙德指出,能源互联网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其一,互联网金融让光伏电站实现了资产证券化,凭借低风险投资拿到低成本的资金,从而推动行业发展;其二,当前,中国电力改革实际上是电力市场化操作,发电和用电即时数据,通过光伏运维系统和控制中心,形成交易平台;其三,通过光伏系统进入智能电网,进行家庭的能源管理。
对于家庭能源管理,只要有屋顶,就能建光伏发电站,光伏发电让普通人实现了自发自用的梦想。拥有屋顶光伏电站以后,普通人可自行生产能源并使用自发能源,同时还可进行能源交易,这也让能源互联网成为了可能和必需。
在回家的路上,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提前开启空调、预热电热水器等,当您的汽车进了小区,咖啡机已经为您冲好了咖啡,电饭煲已飘出米香,而这些用的都是太阳能电力。另外,通过云端技术和大数据,您只需打开手机APP就可直接查看家庭用电情况,不仅可以看到上月总共花了多少电费,而且还能查看过去一年的用电状况。有趣的是,您可将自家的用电情况与小区邻居进行比较。如果上月用电量比邻居少,在电费单上就会得到一个笑脸;如果用电量比邻居多,就会得到一句“下次请加油”。
如今,光伏发电改变了人们生产和利用能源的方式,能源互联网则改变了能源的供需匹配和交易方式,利用互联网实现电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互通。对此,晶科提出了“零电费时代”,通过了解客户的用电模式和用电习惯,根据海量数据和数据挖掘,提供客制化服务。
据介绍,通过该服务,客户可自由选择电力公司,纸制的账单也改为电子账单和电子支付。在晶科的绿色能源账户,客户可以预存电费进行自动缴扣,也可购买晶科的绿色能源基金,专业的光伏电站资金管理专家可为客户提供绿色理财服务。同时,如果客户安装了晶科光伏系统,那么他可以通过这个账户收取电费收益和补贴。
当安装晶科的家庭光伏发电系统后,用户可随时了解到电站当天的发电量、可减少的碳排放量、电费收益等。同时,晶科的智能系统可根据未来一周的气象数据,预测未来7天的预计发电量。更为智能化的是,该系统能为分布式光伏用户提供具体的建议,从而设计最佳、最节省的用电方案。例如,建议将某些燃气设备更换为电器设备。
未来,以光伏为代表的能源互联网充满无限的可能性和巨大的想像空间,甚至是超乎我们的想像力。光伏发电的智能化应用将成为智能电力与智能城市的一个重要指标。与此同时,海量的用电数据将促使新的服务诞生,或者创造出全新的商业模式。(李 彬)
●相关报道②
“十三五”风光发电指标或上调 随着“十三五”规划脚步声越来越近,接下来下五年风能、太阳能有望迎来更快的发展时期。
据了解,国家主管部门有望近期研究“十三五”多个能源指标,是否该调整“十三五”风、光以及非化石能源指标,成为重要的关注点。
“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到11.4%左右,核电装机4000万千瓦,风电、太阳能分别装机要达到1亿千瓦、2100万千瓦。
最新数据显示,上述指标目前已提前或超额完成。到2015年6月底,全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10553万千瓦,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578万千瓦。
“十三五”风电、光伏发电指标的调整备受关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孟宪淦指出,因为“十二五”光伏和风力发电远超目标,因此“十三五”指标应该有些改变。
“我们已经建议将‘十三五’风电、光伏发电的指标上调。”他说。
2014年11月4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曾对“十二五”规划的指标大幅上调。
上述规划提出,2020年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亿千瓦,比“十二五”规划的1亿千瓦目标提升1倍。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亿千瓦,太阳能热利用安装面积达到8亿平方米,分别比“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装机2100万千瓦,太阳能热利用安装面积达到4亿平方米的目标数字,分别提高了4倍和1倍。
由于2020年是“十三五”末期,上述规划其实也是给出了“十三五”规划的蓝本。
但是计划仍赶不上变化。仅仅到了2015年6月底,全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等就超出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其他的像水电装机也在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底,中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提前超过了2015年装机容量需要达到2.9亿千瓦的目标。
受此影响,相应光伏、风电、水电指标都有面临调整的可能。
孟宪淦指出,既然“十二五”光伏、风电超额完成指标,“十三五”这些指标应该调高,“但是水电不一定调,因为实际施工进度不如预期。”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魏小婉指出,水电可能不是在“十三五”要调高指标,而是要调低指标。
原因是,尽管“十二五”水电装机容量2.9亿千瓦的指标提前完成,但是由于“十二五”新开工的项目不多,加上水电施工期长,到2020年其实难以完成装机3.5亿千瓦的指标,可能只有3.4亿千瓦。
“水电是很清洁的能源,要大力发展,完成大的装机,可能要等到更往后的时期,比如2025年和2030年了。”魏小婉说。
由于光伏、水、风电等发电提前完成“十二五”指标,相应“十三五”非化石能源该不该调整,也成了一个问题。
目前“十二五”规划中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11.4%的目标已经提前完成,如果“十三五”光伏、太阳能发电指标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也需要变化。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认为,在光伏和风电指标调高后,“十三五”非化石能源占比可能突破原定的15%,甚至达到16%的可能。
孟宪淦认为,虽然光伏发电装机和太阳能发电装机指标可能要上调,但是非化石能源比重指标还是不要上调的好。
原因是,尽管风电、光伏发电上得快,但是实际并网发电输出的仍受到了限制。孟宪淦说:“很多电力送不出来,只好放弃,所以‘十三五’尤其需要先把输送问题解决。” (定 军)
●
“能源互联网”的关键元素,在于将互联网与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结合,以实现低成本的能源共享。在发达国家,与新能源相结合的各种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在能源互联网推进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资料图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