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一水一圣人”是人们对山东最熟悉的印象。泰山巍峨、黄河奔涌、儒风浸润,构筑起齐鲁大地厚重的文化图景。除了这些传统文化地标,山东就没别的了么?
当然不是!近期,山东开启了一种别样的文旅体验——让工业文明邂逅诗意生活。
11月6日,山东召开全省工业旅游推进会,发布了八大主题工业旅游精品线路。从“工业印记溯源之旅”到“重工之光探索之旅”,从“科技智造沉浸之旅”到“经略海洋深蓝之旅”,这场“硬核工业”与“诗意生活”的碰撞,让人看到了海岱之间发展工业文旅的无限可能。
在这片承载着数千年文明的土地上,工业文旅究竟有何独特魅力?在转型发展与文旅融合的深度对话中,我们又该如何破解这道时代命题?
胶济铁路博物馆 图源|大众日报
一
为何我们愿意“押宝”工业文旅?
它是一扇打开工业文明的窗口。从胶济铁路的钢轨延伸到青岛港的集装箱,从潍柴动力的发动机到海尔的智能家电,从东方航天港到华熙生物科技,一座座工厂、一条条生产线,无不展现着中国工业发展的壮阔历程。这些“硬核工业”既是城市记忆的载体,也是科技进步的见证,更是一个地方现代化进程的缩影。“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透过工业文旅这面镜子,人们得以近距离触摸工业发展的脉络,感知科技创新的力量,读懂一座城市的发展密码。
图源|好客山东之声
它是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在工业遗产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斑驳的厂房,更有匠心与智慧的传承。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回望,淄博的琉璃产业从传统工艺到现代创意的蝶变,张裕葡萄酒从百年老字号到现代酒庄的嬗变,济南二机床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升级的跨越,无不诉说着工业文明的永续力量。这些既有着“老味道”,又能够焕发“新活力”的工业景点,让游客在追忆往昔中展望未来,在新旧交融中品味时代变迁。
烟台市海洋休闲游新模式“耕海1号”·山海海洋之星景区图源|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
它是一处体验生活之美的场所。曾几何时,工业园区给人的印象是烟囱林立、锅炉遍地,是一片“冰冷”的钢筋水泥森林。而今,当工业文旅的元素注入其中,它摇身一变成为了别样的“诗和远方”。在青岛啤酒博物馆感受“粮食的诗意”,在东方影都体验光影科技的魅力,在“耕海1号”海洋牧场领略“渔村牧海”的浪漫,在东阿阿胶园区体验传统养生文化,工业文旅正在重新定义人们的休闲方式,让游客在体验中感知工业之美、品味生活之趣。
二
如果细察过往的工业文旅推广案例,会发现一些潜藏的问题。解决这些“成长的烦恼”,方能在未来发展中更加顺畅。
同质化倾向明显。不少工业文旅项目仿佛是按照同一个模板打造:参观工业遗迹、了解发展历程、体验互动项目、购买文创产品。这种千篇一律的模式,难免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凡物皆有可观者。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工业文旅的魅力虽不在于追求标新立异,但必须充分挖掘其内在的独特价值。若不能彰显特色,再好的资源也难以持久吸引游客。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游客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简单的观光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深度沉浸式体验的追求。文旅产品提供“移步换景”的雅趣,游客方能有“步步寻景”的兴味。
体验感不够深入。有些工业文旅项目仅停留在表面的参观层面,缺乏深度体验和情感共鸣。比如,有的工业遗址公园只是简单地陈列老旧设备,未能讲好设备背后的故事;有的现代工厂游流于形式,游客难以真正领略工业科技的魅力;有的传统工艺展示缺乏互动性,让人感觉远离生活。即便是像张裕酒庄、青岛啤酒这样的“老字号”工业文旅项目,如何持续创新体验模式,让游客每次来访都有新发现,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如何让工业文旅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是亟需破解的难题。
配套服务有待完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工业文旅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的配套设施来支撑。目前,一些工业文旅景点在交通便利性、餐饮住宿、导览讲解等方面还存在短板。比如,有的工业遗址地处偏远,公共交通不便;有的景区配套服务设施简陋,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有的解说员对工业知识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为游客带来深度的文化体验。这些都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同时,由于工业生产的特殊性,部分工业文旅景点的季节性特征明显,如何实现淡旺季平衡,提高景区的经营效益,也是一个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
济钢老厂区“蝶变”成为中央森林公园。图源|济南城投
三
如何让工业文旅最大限度地焕发光彩?
打造独特“人设”。“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每一处工业遗址、每一个工业基地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比如,东营可以围绕石油文化打造独特的科技体验;青岛可以依托港口经济展现海洋文明;淄博可以借助陶瓷琉璃讲述工艺传承;临沂可以通过地下画廊展示矿业文化。山东八大工业旅游精品线路的设计,正是对区域特色的精准把握。只有让每个工业文旅项目都有其独特的“人设”,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解锁沉浸“玩法”。工业文旅要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升游客体验。比如,可以借助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用沉浸式体验讲好工业故事;可以通过场景再造,让游客亲身体验工业发展的历程;可以运用数字技术,打造互动式、沉浸式的观光体验。在烟台“耕海1号”海洋牧场,游客可以体验现代渔业科技;在华熙生物,人们能近距离感受生物科技的魅力;在泰山体育产业园,运动休闲与工业文旅完美融合……让游客不只是看到工业的表象,更能触摸到工业文明的灵魂。
青岛啤酒博物馆 图源|大众日报
搭好融合“戏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从游客需求出发,完善交通、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打造全链条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讲解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此外,还要注重跨界融合,将工业文旅与研学、康养、文创等业态相结合,延伸产业链,丰富游客体验。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构建起多元参与、协同发展的工业文旅发展新格局。
当“硬核工业”遇上“诗意生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旅游形态的创新,更是一种文化的融合与升华。在齐鲁大地,八大主题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如同八条丝带,串联起工业文明与自然人文。其中的魅力,非亲身体验而不可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