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第八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海宁召开

©原创 作者: 余娜 发表时间:2024-11-16 23:32
分享到:

■ 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11月15日,第八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海宁许村召开。

以“非遗传承国风潮涌”为主题,大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海宁中国家纺城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浙江理工大学、海宁市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协办。

海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明松在致辞时介绍,海宁是非遗文化重镇。拥有灯彩、皮影戏、潮神祭祀3大国家级非遗项目,省级非遗14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9人,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县。海宁是时尚产业之都。以皮革、经编、家纺、服装、袜业为代表的时尚产业,是海宁永不褪色的“金名片”。许村是国内最大的家纺面料生产基地,随着马面裙爆火出圈,全国30%的新中式面料来自许村,海宁也享有中国皮革之都、中国经编名城、精品袜业之都的美誉。海宁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继续加大纺织非遗的保护力度,进一步激发纺织非遗的创新活力,推动纺织非遗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打造中国纺织非遗时尚创新高地。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处长杨柳在致辞中表示,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守护传统技艺、传承中华文明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近年来工信部为促进纺织非遗产业发展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出台提质升级实施方案、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举办展览展示等。科技创新不断提供新机遇,为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日益认同提供了新空间。工信部将围绕纺织非遗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加强政策引领、注重需求导向、推进协同合作、推动融合发展,以新质生产力赋予非遗时代活力,促进纺织非遗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以《非遗涌动国潮,提升纺织行业文化软实力》为题,作主旨报告。孙瑞哲表示,首先要认识国风国潮中非遗的现实价值。国风国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重新诠释与创造性表达,是文化自信的自然流露,文化自觉的时代回响。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达到20517.4亿元,同比增长9.44%,预计到2028年将突破30000亿元大关。其次,要把握国风国潮中非遗的发展规律。要在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融合中发展非遗;要在重点突破与系统推进的平衡中发展非遗;要在区域特色与全球视野的统一中发展非遗。第三,探索国风国潮中非遗的创新途径。即在“深度”创新、“活态”创新、“新质”创新上下功夫。

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钱小萍在“织锦非遗传承和创新之探讨”的专题演讲中倡议,全社会应提高对非遗重要性的认识。实现非遗传承创新的要素包括人才、资金、作品、平台和市场。当下,高端织物设计人才断层、缺乏青年织物设计人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薄弱、研究开发经费短缺,存在重复研究、模仿抄袭、无序竞争等乱象,亟待各方关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李薇作“纺织非遗工艺时尚运用与国际传播”的专题演讲。演讲中,她展示了传统服装与非遗元素的融合成果,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此外,李薇还深入探讨了非遗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路径,并期望宋锦更加国际化,能融入人们当下生活。

京东集团副总裁、长江商学院客座教授赵英明以“从零售演变的本质看国潮时代”为题进行了分享。赵英明认为,国潮品牌如果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应从销售驱动、价格驱动、研发驱动进行创新升级。在品牌全渠道布局的大背景下,国潮品牌应积极思考和探索如何更有效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

第二十、二十四届中国时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福建省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刘勇围绕纺织非遗的传承重点、创新策略、现状思考进行了深刻剖析。面对纺织非遗传承所面临的挑战,可用科技赋能设计,充分利用数字时尚工具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应用,为设计创新提供更多可能性。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中国纺织非遗大会总策划孙淮滨发布《2023/2024年度中国纺织非遗发展报告》。报告涵盖指导篇、事记篇、人物篇、风采篇、大赏篇五大篇章,梳理归纳了一年来中国纺织非遗主要成绩,为纺织非遗可持续创新提供了有力借鉴。

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公室主办、魏桥创业赞助、嘉嘉家纺、向尚运动品牌支持的《经纬传承·魏桥纺织非遗大讲堂》在大会期间启动。

海宁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国华作“上海宁,看非遗”的产业推介,他重点介绍了海宁非遗的历史与传承。2011年,海宁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硖石灯彩与海宁皮影戏同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纺织非遗方面,海宁也是积淀深厚,是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并不断发扬光大。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与四川省文旅厅非遗处,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何所有国际商业集团、桐乡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北京融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常州美胜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分别进行了《纺织非遗创新应用合作》《纺织非遗品牌孵化与商业转化合作》、《纺织非遗标准合作》、《植物染项目战略合作》签约;海宁中国家纺城与相关纺织类和经管类院校进行了《纺织时尚产业产教协同发展创意联盟》签约。

11月15日下午,由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华珊主持的2024中纺非遗许村沙龙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纺织非遗项目传承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通过交流共同探索纺织非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

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山东省济宁润德轩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茂林分享了其利用“纺织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吴茂林分析,乡村振兴面临产业缺乏可持续性和品牌认知度不足的问题,而纺织非遗产业则面临传承人缺乏、产品缺乏时尚性和宣传力弱等困境。应通过传承和创新,将非遗产品融入生活,满足市场需求。

江苏省苏州姚惠芬艺术刺绣研究所培训讲师、苏州高新区文化人才俞君瑶以“新生代心传承”为题介绍了自己从事刺绣的经历。据了解,她出生于“苏绣世家”,从小耳濡目染,接触苏绣。母亲姚惠芬是苏绣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现场,俞君瑶展示了一幅蓝色底稿、金光闪闪的狮子刺绣作品。“该作品的底稿是用AI绘制的。”她认为,非遗产品可以结合AI科技的创意能力,以视觉艺术的形式,为传统技艺注入新的活力。

海南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东方市代表性传承人符慧莉以《黎锦的传承与创新》为题,追溯了黎锦悠久的历史脉络与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分享了她与黎锦的故事。据了解,自符慧莉决定返乡创业以来,她便投身于黎锦相关的培训活动,致力于研发黎锦文化创意产品。通过结合线下培训班与线上直播教学的创新模式,她成功激活了黎锦这一非遗项目的生命力。此举不仅使年销售额从3万元激增至160万元,还有效推动了文化振兴。

第八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同期,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平行活动。包括第三届织锦技艺与创新发展沙龙,非遗公益项目总结会,纺织非遗推广大使、新青年工作座谈会以及非遗推广大使、新青年浙江行走进传梭博物馆。第八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系列展览也同期举办。

来自全国各地的纺织非遗项目传承人、新老纺织行业非遗推广大使、新青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纺织行业协会、服装及面料品牌企业的500余人代表,参加了上述活动。


作者:余娜

编辑:左宗鑫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