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孙瑞哲:非遗元素融入国风国潮 成纺织产品重要IP来源

©原创 作者: 余娜 发表时间:2024-11-15 14:29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国风国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重新诠释与创造性表达,是文化自信的自然流露。当前,国风国潮为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突进,走进寻常百姓家,焕发全新生命力。

在11月15日举办的第八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表示,应认识国风国潮中非遗的现实价值,把握国风国潮中非遗的发展规律,探索国风国潮中非遗的创新途径。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达到20517.4亿元,同比增长9.44%,预计到2028年将突破30000亿元大关。传统美学的代际传承、民族文化的全球延展,国风国潮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消费趋势和文化现象。

孙瑞哲介绍,国潮的兴起离不开对非遗的传承创新。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思维方式和创造想象,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技艺价值,是国风国潮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从传统纹样到色彩搭配,从工艺工具到廓形结构,从纺、染、织、绣、印到各民族服饰,一针一线间流淌着匠心,一经一纬中蕴含着智慧。纺织非遗在国风国潮涌动中创新实践、传承发展。融合盘扣、云肩、斜襟等传统元素与刺绣、流苏等传统工艺,吴罗汉服、宋锦服装、马面裙、香云纱、改良旗袍,这些爆款品类,成为国人推崇的审美和消费潮流。

与文旅相映成趣,与文创相得益彰,与科技相互赋能,与展览相辅相成,从电竞娱乐到美妆家居,非遗的跨界融合也在广泛深入发展。“这些创新实践,让纺织非遗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焕发新生,成为价值支点。”孙瑞哲说。

非遗元素的融入也为国风国潮产品提供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给养和灵感来源,成为价值和流量的重要端口。《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消费报告(2023)》显示,非遗国潮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3年电商平台上非遗国潮商品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73.2亿元,同比增长37.7%,是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5倍多。

“把握时与势,我们要正确认识国潮发展中非遗的价值地位和非遗传承中国潮的牵引作用,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孙瑞哲说。

孙瑞哲建议,应把握国风国潮中非遗的发展规律。

第一,要在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融合中发展非遗。当前,文化认同、情绪价值正在得到更多关注,体验经济、内容产业已成为通用的商业模式。全球超1/4的Z世代表示更愿为体验买单。作为历史承载,时代记忆、情感寄托,非遗大有可为。非遗是重要的IP来源,赋能产品创新、推动场景整合、实现价值创造。融入生活、点化生活,围绕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创新产品服务,提升美学价值、情感价值、体验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非遗发展的重要课题。

第二,要在重点突破与系统推进的平衡中发展非遗。国风国潮不只是单品的风靡,一件的惊艳,应该更多发掘传递背后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态度,应该形成持续的文化觉醒,系统的创新重构。目前,国潮国风中的非遗更多是以简单元素的形式存在,还未形成具有独创性和系统性的时尚风格。很多中国元素的风行,还是来自于国外品牌的推动。文化的发掘能力,风格的提炼能力、时尚的策源能力有待提升。

第三,要在区域特色与全球视野的统一中发展非遗。区域特色是非遗美学与价值的核心来源。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就是让文化的这种区域气质与个性表达的更充实、更饱满、更鲜明。从产品、产能,到品牌、资本,中国纺织正全面进入“新航海时代”。安踏、歌力思等企业的全球并购整合资源,以纯、江南布衣、森马等品牌国际化布局设立分店,Shein、Temu等跨境平台风靡海外,沙涓羊绒、海宁牧萨等中小企业开始进入全球奢侈品核心供应链。

如何探索国风国潮中非遗的创新途径?孙瑞哲认为,应从“深度”创新、“活态”创新、“新质”创新上下功夫。

要“深度”创新。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错综,风情各异,绝大多数非遗并未被系统挖掘和深入阐释。加强纺织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技法等研究,是实现非遗保护传承和价值转化的基础工程。要系统、全面、有序、完整梳理传承谱系、工艺流程、工具材料、存在方式等非遗信息,提炼知识体系、方法路径和文化特征。推动从单一文化符号到系统性文化表达,从表层审美情趣到深层精神内涵的挖掘,增强文化主体性,在保持文化本真的同时实现创新发展。提升策源能力,完善流行趋势研究发布体系。

要“活态”创新。非遗是活态的,不是尘封的物件,是能动的实践,活态表现为在应用、在传承。非遗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和生活方式相融合,根据文化观念的变化、社会阶层的调整、需求结构的嬗变、活动场景的细分,进行产品创新、品类创新和模式创新,创造美学价值、功能价值和体验价值。加强对非遗项目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非遗的认识和了解,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

要“新质”创新。应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智能制造、生物制造、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新制造,应用石墨烯材料、生物基材料、3D打印材料等新材料,推动非遗的创新发展。发展首发经济,以首店、首秀、首展等形式推进非遗创新。要强化AIGC、AR/VR、元宇宙、3D建模等工具创新。依托丰富非遗资源,推动建立符合中国价值观和东方美学的语料库和大模型。探索“AI+设计”模式,以新的工具方法,推动生成式设计、多模态设计。此外,还要融入数字时尚,掌握流量密码,打造大师、大牌、大事,构筑文化影响力,时尚话语权。


作者:余娜

编辑:左宗鑫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