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中国 为全球” 汽车合资合作迈入新时代

©原创 发表时间:2024-11-13 14:32
分享到:

■ 中国工业报记者 祁晓玲

11月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开幕。此次博览会不仅展示了全球汽车行业的最新技术和产品,更聚焦于中国汽车产业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一重要主题。在进博会这一国际化舞台上,汽车行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正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展现出中国汽车产业与世界深度融合、共创未来的坚定决心和广阔前景。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汽车行业的对外开放不断迈向新高度,众多海外车企纷纷加大在华投资与合作力度,为汽车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0世纪8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对外开放,采用合资合作的方式起步。这一举措不仅使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起点高,同步采用国外先进产品和技术,还建立了与世界接轨的中国特色汽车产业生态体系和现代技术标准。中外企业同台竞争实现了共赢,共同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

截至目前,我国整车和零部件领域已经完全对外开放。在改革开放之前,整车领域禁止外商投资。改革开放之后,外资开始进入整车生产领域,当时有股比限制,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成立的时候,外资的股份只有30%多,接下来成立的上汽大众是50:50。

1994年,产业政策对整车、发动机都是有股比限制的。加入世贸组织之后,2002-2017年是外商投资在华全面发展阶段,合资企业陆续成立,外商投资整车领域掀起了高潮。

2018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相关公告,明确表示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如今,汽车行业已经全部取消外资股比限制。

“中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史,就是一部汽车工业对外开放史”,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魏文清表示,外资和合资企业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中汽协的调研显示,在华多数外资和合资企业均表示继续在华深入发展的意愿。新一轮高水平合资合作大幕在汽车行业已经全面展开。

近年来,汽车行业的对外开放不断迈向新高度,众多海外车企纷纷加大在华投资与合作力度,为汽车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这一现象不仅彰显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也反映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表示,中国是大众汽车集团至关重要的市场,到2027年,大众启辰集团各品牌将在中国推出40款新车,其中超过20款为新能源车。大众汽车将和合作伙伴一起,持续加码在华投资。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指出,合资合作引进大量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汽车工业发展速度,带动技术和产品发展,促进产业成长。合资企业应强化定位,凝聚合力,积极研发中国版车型,完善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全价值链布局,加强协同合作,并考虑产品出口。

竞争新格局面临新挑战

中国汽车行业呈现出新的竞争格局,一方面,品牌分化现象愈发明显;另一方面,外商在华投资热情不减。中外车企纷纷寻求新的合作模式和发展机遇,共同应对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

随着产业“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变革加速,全球化与去全球化斗争加剧,中国汽车行业呈现出新的竞争格局。外资和合资市场出现下滑趋势,品牌出现剧烈分化,曾创造出长时间辉煌的外资和合资品牌面临巨大挑战。然而,外商在华投资热情不减,多数外资和合资企业表示继续在华深入发展的意愿,新一轮高水平合资合作大幕在汽车行业已经全面展开。

一方面,品牌分化现象愈发明显。曾经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外资和合资品牌,如今面临着来自自主品牌的激烈竞争。自主品牌以其高性价比、快速的产品迭代和对本土市场的深入理解,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从而挤压了外资和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进口车和合资车销量呈下降趋势,而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则稳步上升。

另一方面,尽管外资和合资市场面临挑战,但外商在华投资热情不减。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庞大的汽车市场潜力、不断完善的产业政策以及日益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其消费需求依然旺盛。同时,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汽车产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外国汽车企业在华投资。例如,减少或取消外资股比限制、提供税收优惠等,为外商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也为外商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机遇。

在这种形势下,新一轮高水平合资合作大幕在汽车行业全面展开。中外企业纷纷寻求新的合作模式和发展机遇,共同应对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例如,大众汽车集团不仅加大在华投资,还与中国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宝马、丰田、日产等海外车企也在进博会上展示了其在中国的新战略,加大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力度。

汽车行业对外开放具有深远意义。从国家层面看,这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有助于提升国内汽车产业竞争力,拓展国际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创新理念;更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外资和合资企业带来先进技术和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变革。

魏文清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助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国内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同时拓展国际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安庆衡指出,合资合作引进大量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汽车工业发展速度,带动技术和产品发展,促进产业成长。

在开放的环境中,国内企业可以与国际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推动汽车产业的技术变革。贝瑞德表示,大众汽车将进一步强化在中国的产品和技术研发,目前已经在中国合肥打造了体系内第二大的研发中心,仅次于德国总部。

开放合作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中汽中心资深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吴松泉建议,传统整车合资企业应强化定位,凝聚合力,积极研发中国版车型,完善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全价值链布局,加强协同合作,并考虑产品出口。

在当前汽车产业发展形势下,积极开展合资合作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之一。例如,江淮汽车通过与国际汽车企业的合作,实现了技术、市场和资源的共享。双方共同投入研发力量,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合资合作也促进了企业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人才流动,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提出,中国将加强标准国际互认,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动力电池等领域国内外标准协调对接,开展灵活务实的多双边合格评定互认工作。

本土化是外资和合资企业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贝瑞德表示,大众汽车将和合作伙伴一起,持续加码在华投资,进一步强化在中国的产品和技术研发。

高水平开放,制度型开放是核心,合规是基础。安庆衡强调,合资企业应加强合规管理,确保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触碰法律红线。

合资合作共享中国市场发展机遇

通过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内在联系,利用中国大市场优势,集合制度型开放、外资优势和本土化优势,中国汽车产业将抓住产业变革和高质量发展的红利,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共同创造全球汽车产业新高地。

在本届进博会上,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指出,中国政府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新能源汽车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汽车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44.3万辆。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中国车企积极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截至2023年底,中国企业在8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60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跨国车企利用中国市场、技术和制度开放等优势,实现了“在中国,为世界”的转变。例如,2023年特斯拉中国工厂的产量已占到其全球产量的近一半,其中36%对外出口。大众、宝马、博世等跨国企业深度参与中国汽车供应链体系,共享中国市场发展机遇。

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技术变革期”“产业成长期向成熟期的转变”和“中国品牌的拐点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在这个关键时期,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内在联系,利用中国大市场优势,集合制度型开放、外资优势和本土化优势,中国汽车产业一定能够抓住产业变革和高质量发展的红利,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展现外资和合资风采,形成中国汽车行业百花齐放的局面,共同创造全球汽车产业新高地。

编辑:袁海霞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