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邢丹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前沿新兴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开辟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这对医药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利好。作为国有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奥晶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以其持续的科技探索和产品研发能力,在生物芯片、分子诊断、单细胞测序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创新成果,为中国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交上了一份“优秀答卷”。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之路。依托先进的生物检测技术,博奥晶典在科研和转化方面的技术探索和模式创新为国民健康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同时也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的元素。
在科研方面,博奥晶典持续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诸多成果。公司最新自主研发的sCelluFlu-A单细胞转录组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为高效、准确的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工具,有助于推动单细胞组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这一平台的推出,为行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带来了新的启示。
在成果转化方面,博奥晶典也作出了掷地有声的实践。据博奥晶典总裁孙义民博士介绍,在我国,耳聋已成为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导致先天性耳聋的因素中,遗传占大约60%—70%。大规模的流行病学及耳聋基因诊断研究发现,GJB2、SLC26A4、线粒体12SrRNA这3个致聋基因突变是导致大多数非综合征型耳聋的原因,重视耳聋基因筛查对于我国出生缺陷防控有重大意义。
孙义民表示,作为博奥晶典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合作转化应用的代表性成果,2009年,301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与博奥合作,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它是专门针对中国人群遗传性耳聋基因特点开发的分子诊断产品,使中国人率先拥有了针对遗传性耳聋开展精准诊断的工具;2014年,博奥晶典在九项基础上升级迭代为十五项,更好地满足了临床的需求和市场的发展;2021年9月,博奥晶典创新研发的二十三项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检测试剂盒(微流控芯片法)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成为目前市场上覆盖位点最多、覆盖率最高的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产品。依托全新微流控SNP芯片检测系统(“I”MicrofludicArrayPlatformIMAP平台)的二十三项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检测试剂盒(微流控芯片法),采用微流控芯片技术结合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技术,可以对常见的4个耳聋基因相关的23种突变形式进行检测。丰富了博奥晶典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产品体系,为临床遗传性耳聋三级防控体系再添“芯”利器。截至目前,博奥耳聋基因芯片共获得中国发明专利16项,国外专利7项,7项软件著作权证,该项转化技术2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截止目前,全国接受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的新生儿数量已近700万例,检出总突变率约为6%。其中检出药物致聋基因携带者有18000多人,直接避免了约18万受检者及其家系成员因药物使用不当而致聋。”孙义民介绍。
博奥晶典不断进行科技探索和产品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行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和新的思路。为更好地提升晶典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强博奥在原创技术领域的研发,为技术扩散搭建稳定渠道,博奥晶典依托在分子诊断领域的丰富技术积累和卓越的科研实力,凭借强大的资源统筹优势和成果落地转化能力,推出了具有博奥特色的创新型精准医学中心模式,以科研合作打造学科硬实力、转化开发助推高质量发展。
在国庆75周年这个特殊时刻,博奥晶典在科技探索、创新模式等方面虽然只是为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增添了一抹亮色,但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无疑为生命科学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博奥晶典将继续在生命科学领域内深耕细作,为行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期待更多的企业能够像博奥晶典一样,通过科技探索和产品创新,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活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