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现代和悠久的历史交汇,随着工业+旅游的深入发展,工厂、车间、仓库再也不是机械冒烟、枯燥无味的存在,而是岁月的沉淀、文化的传承和故事的载体,工业旅游的魅力持续发酵,吸引无数游客探其中隐藏的惊喜。近年来,作为工业大省的山东通过不断进行“工业+旅游”尝试,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在推动工业旅游发展工作上走在全国前列,依托自身工业旅游资源优势,逐渐探索出“工业+旅游”的双向赋能旅游发展新模式,使二者双向奔赴,加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工业旅游已经成为山东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支点、经济社会消费新动力。
全省联动打造区域工旅新高地
发展工业旅游,山东最核心的竞争力,来自工业硬实力的先天优势。
纵观全省,山东工业总产值及工业增加值据中国各省前三位,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较多,号称“群象经济”。其中工业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共有14个国家工业遗产,居全国第二位;建成山东省邮电博物馆等73家工业博物馆,其中非国有博物馆54家。此外,山东还积极开展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截至2024年8月,山东已成功创建国家级工业旅游基地6家,数量居全国第一,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87家,建设成效显著。
济钢集团,曾是一座巨型的“钢城”。2017年6月,占地规模巨大的济钢老厂区正式停炉,光荣退出了历史舞台。在跨界融合发展势头下,济钢集团大力挖掘工业遗产文化,发展工业旅游。很快,一座规划占地约680亩、公园面积相当于2.7个泉城广场、绿化率高达86%的“中央森林公园”诞生。济钢大门、3200立方米高炉等老厂区标志性建筑保留了下来,闪耀着济南曾经的工业荣光。曾经机器轰鸣、年产钢最高达1200多万的济钢集团,实现了从“靠钢吃饭”到“无钢发展”的华丽转身。
全省联动,不仅是济南、青岛、淄博、烟台这些重点工业旅游城市,山东其余各地也都在进行“工业+文旅”的尝试。
不久前,在德州市由老德工机械厂厂区改造而来的德工文创园区里,众多市民游客驻足在巨型彩绘前拍照打卡,一组组“工业风”写真照片在朋友圈爆火。同样在淄博,利用老窑厂改造而成的颜神古镇景区正成为众多年轻人的打卡地。
据悉,像这样利用工业文化遗存发展工业旅游,在山东已经基本形成了以观光工厂、工业博物馆、工业遗址、工业文化创意基地等为主的8类工业旅游产品体系。
近年来,在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路径中,山东正积极开展工业旅游顶层设计,工信部门与文旅部门通力协作,推进工业资源整合统筹、高效利用,促进工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共建共享、双向赋能,已涌现出青岛啤酒、张裕集团、百年宏济堂、东阿阿胶等一批工业游龙头企业,形成了一批较为成熟的工业旅游线路和品牌。
工旅融合“花开两头”分外香
工旅融合,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文旅业。如今,山东工业发展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和逐步扩大的趋势,工旅深度融合千帆竞发、百花齐放促发展,实现了企业转型和旅游产业双提升,让“工旅融合”花开更艳。
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山东目前工业旅游的产品开发主要有工业遗迹和现代工业产品两种。
“工业遗迹+旅游”涅槃重生满庭芳。
随着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大量老工业基地、城市老工业区等变为工业遗产,工旅结合不仅使旅游收入反哺企业生产,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思路,还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拥有工旅结合“顶流IP”啤酒之称的青岛啤酒博物馆,10月2日至10月5日连续出现客流高峰,博物馆游客参观人数一度达到最大接待限额,在山东省国庆黄金周游客接待量最多的工业旅游景点中排名第一。“自从来青岛上大学,就想着一定要来一趟青岛啤酒博物馆,来了发现不虚此行。一是博物馆及周边建筑很有特色,适合年轻人打卡;二是将原浆啤酒及果味啤酒体验放到了参观中途和结尾,亲自参与从选料到酿造的每一个环节,让游客体验感满满、意犹未尽。”来自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小尹同学在参观完博物馆后感叹道。
位于山东青岛市北区登州路56号的青岛啤酒博物馆,把德军占领的老厂房改造成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游客参观,2023年接待游客160万人次。青岛博物馆馆长孙姬介绍说,青岛博物馆现有藏品3万多件,“分为百年历史、酿造工艺发展、体验啤酒魅力三个展区,方便游客了解青岛啤酒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历程。”
孙姬表示,作为全国知名工业遗迹转换而来的旅游景点,近年来,青岛啤酒博物馆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设置了全息投影、动感单车、AR互动等科技创意项目;在商品店,特色啤酒等啤酒文化创意琳琅满目;音乐餐吧可同时容纳200人就餐。博物馆还推出沉浸式剧游,“国庆假日期间,《觉醒的酿造师》剧游、《金色奇妙夜》夜游等为游客带来了沉浸式文旅体验,为更多游客提供了‘参观+’的特色体验之选。”孙姬说。
在济南,除了济钢老厂区蝶变为中央森林公园,实现了华丽转身,由工业园区转换而来的文旅园区也大量涌现,如579百工集、JN150创意园、1922电竞新媒体产业园等,这些园区不仅变身成为集文创、餐饮、新媒体产业等多种业态的新兴综合体,还焕然一新,成为济南城市游的青年文化新地标。
变身后的工业文旅园区,不仅深藏老济南的工业初心,更主要的是加入了诸多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创意文化元素。每逢节假日,总有游客流连在579百工集里的阡陌书店中,品味全国最美书店独有的特色和格调。还有众多喜欢电竞的年轻人聚集在1922电竞新媒体产业园中,举办乐队演出、话剧、舞台剧等活动。“作为工旅结合产业园区的典范,两大园区通过对老建筑的改造与创新,赋予其新生,构建起了多元的产业生态,为青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广阔的创业就业机会,吸引了众多青年才俊的关注与参与。”团济南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统计,目前,579百工集已吸引50余家商户入驻,日均人流超8000人,APP及小程序用户突破20万;1922电竞新媒体产业园实现了100%招商率,开业率高达90%,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现代工业产品+旅游”彰显特色激活力。
除了工业遗迹改造,对诸多工业企业而言,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生产体系、产品本身也能成为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迄今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山东宏济堂制药,将宏济堂产业园打造成中药、阿胶、博物馆、中医院、药膳、酒坊全体系、旅游特色鲜明的知名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区。以海藻生物文化和产业为主题的青岛明月·海藻世界等都由此诞生。
非遗文化、科创活力、工匠传承、研学教育等成为工业旅游的核心内涵,花样翻新、丰富多样、特色明显的各类工业旅游产品开始解锁工业旅游新玩法。
作为年游客破百万的工业旅游企业,烟台张裕集团的张裕葡萄酒本身,早已成为烟台一张亮眼的工业旅游名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张裕酒文化博物馆馆长洪聿燕表示,“如今的张裕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亚洲领先的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产品销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市场占有率、产销量等连续20多年稳居行业前列。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展现的不仅是百年老字号的企业文化,更是烟台城市百年工业发展的缩影,通过百年老字号的文化传播力为城市赋能。”
今年国庆假日期间,2024烟台红酒海岸艺术展演系列活动开幕,除了美酒品鉴,张裕集团还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烟台产区历史及文化故事的机会。以时间轴的形式生动展现了烟台产区130余年来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烟台市民李女士兴奋地表示,“这次能在家门口一次性品尝到如此多不同品牌和品种的烟台产区葡萄酒,非常的惊喜和满足。”据统计,国庆假期期间,约有15万市民游客前往葡萄酒展区参观品鉴。
自2001年烟台张裕卡斯特酒庄建设完成,随后的十余年时间里,张裕集团全国铺开先后落地了北京爱斐堡、西安瑞那城堡、烟台工业园、烟台可雅白兰地酒庄等工业旅游项目,借百年葡萄酒香,让游客见证民族工业辉煌。据悉,这些工旅项目每年为张裕集团带来的游客量和营收都很可观。
同样在聊城市东阿县,东阿阿胶颇负盛名。由此打造的东阿阿胶文化旅游区,通过展示阿胶的历史、生产过程及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今年8月以来,东阿陆续举办了天空音乐节、全国村舞大赛,通过各类文化活动和赛事持续增强游客体验性。”东阿阿胶体验营销事业部总经理贝广介绍说,“去年景区接待了120万人,预计今年游客量可突破150万人。”
国庆假期,淄博市领尚琉璃园文化创意园也成为了游客们热衷打卡的景区。大家纷纷走进车间、体验区、展览区与工匠师傅们面对面,用镜头记录下一个个琉璃制作的瞬间,被博大精深的中华琉璃文化所震撼。
这些项目不仅展示了工业生产过程,还融入了文化体验和教育功能,形成了多元化的旅游形式。工旅结合,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内容,还大大提升了“好客山东”的品牌影响力。
多维融合擘画“活力山东”
11月6日,工业旅游推进会议在烟台召开。山东前三季度工业旅游接待游客近250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达316亿元。其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重点做好规划、保护、产品、线路、服务“五篇文章”,实施工业遗产高质量保护利用工程,推动旅游与工业深度融合发展。要加强统筹协调、政策扶持和宣传引导,打造一批国际化工业旅游基地,建设全国工业旅游首选地,推动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旅游强省建设。
其实多年来,山东一直在工旅结合的道路上做着+文章,注重工业旅游项目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在旅游产品上不断丰富内容形态,“+新场景”融合,打造露营基地、沉浸式体验车间;“+科技”融合,运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式工业旅游新体验,形成了以海尔、海信等为代表的科技赋能型产品;“+教育”融合,形成了以青岛啤酒博物馆、张裕酒文化博物馆等为代表的工业研学产品;“+文创”融合,引导“好品山东”生产企业,打造工业旅游文创IP品牌,形成了泰山体育、百年宏济堂等为代表的工业文创产品;“+线路”融合,推出“工业印记溯源之旅”等八大八大主题工业旅游精品线路,让游客体验“硬核工业”遇见“诗和远方”的独特魅力。
“工业旅游的破局,主要在于融合。”东阿阿胶体验营销事业部总经理贝广认为,“工业+文化+旅游+康养”多维融合,让阿胶世界景区决心升级为东阿阿胶文化旅游区,“所以未来,除了继续提升阿胶体验工厂,我们还将挖掘中医药文化,升级中国阿胶博物馆,规划打造中华老字号中医药博物馆。此外,将肉苁蓉、鹿茸等相关的滋补产业引入,让中医药在这里汇聚,将现有的东阿阿胶城打造成为中医药文化城。”
此外,“保护+利用”并重也成为山东发展工业旅游的重要支点。据了解,预计到2025年,山东将基本完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政策,建立体制机制,使各类物质和非物质工业文化遗存得到妥善保护,各类工业遗产因地制宜得以有效利用,在传承工业文化、丰富城市底蕴、助力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累计认定30处以上工业遗产,打造10家国内知名工业博物馆,创建100家以上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未来,山东还将引导工业企业结合传统再造、体验经济、文艺展演等增强游客的互动和体验;推动企业重视旅游商品研究与开发,开发具有观赏性、艺术性、文化性和实用性的便携式工业旅游商品,以培育山东工业旅游购物产业体系,设计以观光工厂、工业园区、工业博物馆等为主的十大工业旅游产品体系;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提出十二大工业旅游品牌,将中国重汽博物馆、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等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支持企业深化与旅行社及旅游电商的合作,推出一批在国内叫得响的精品工业旅游专题线路,不断提升山东工业旅游竞争力,加出经济社会新动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