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共赴豫“港”之约·下一个璀璨十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航空港篇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4-11-08 07:02
分享到:

11月7日,中国工业报从河南省委宣传部获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航空港区专场新闻发布会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会上介绍了航空港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田海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郭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春山,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魏学彬等领导出席发布会并讲话。

据了解,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肩负着扩大内陆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带动河南服务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大使命。自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以来,从此打开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突破口,形成了河南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平台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河南全省枢纽经济的核心动力源。

2017年以来,总书记三次对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航空港区“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

近年来,航空港区按照“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内在逻辑,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体制机制重塑重构改革激发动力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不靠海不沿边,一条跑道飞蓝天”的内陆地区开放发展新路径。

据了解,建区十年来,年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6.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1%,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8.8%,建成了内陆地区功能最全、通关效率最高的口岸体系。航空港区从面积不足2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0万的小镇,蝶变为一座区域面积747平方公里、人口80万的现代化、国际化航空都市。

开放是航空港最突出的标识,改革是航空港最鲜亮的底色

2022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前瞻三十年眼光、国际化视野对航空港区体制机制进行重塑重构改革,为这片热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大有可为的干事创业平台。

2023年,航空港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6%,五项指标增速领跑全省。新郑综保区外贸进出口值居全国第一。

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3%;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2%。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今后一段时期,航空港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锚定省委和省政府赋予的新目标、新定位、新要求,聚焦建设“空中丝绸之路”先导区、国家航空港经济实验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圈核心增长极、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物流枢纽、中原特区“五大定位”,以“人一之、我十之”的昂扬斗志和拼抢劲头,大胆试、大胆闯、拼命干,全面开启“二次创业”“黄金十年”新征程。

打造“四港联动”的全球超级枢纽

田海涛介绍,“郑州航空港从临空经济区起步,深知“连通”的力量和价值。围绕多港联动、多式联运,着力打造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出海港‘四张王牌’,加快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帮助更多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据了解,目前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居全国第6位,跻身全球40强,全货运航线通达全球85个主要国家和城市,涵盖亚美欧主要经济体。来自柬埔寨的腰果、马来西亚的鲜食榴莲通过咱河南的中原龙浩货运包机,可分拨至全国各大城市,走上百姓餐桌。

在郑州新郑机场运营的客运航空公司达46家,开通客运航线203条,通航城市110个。航空港区复制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模式,并推广到匈牙利布达佩斯、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沙特利雅得、泰国曼谷等城市。

高铁航空港站是全国首个配备专用物流设施的客货两用高铁站,四小时通达国内主要城市。已建成投用高铁物流中心,开行郑渝高铁快运批量运输试点。依托高铁物流中心和公铁、空铁联运,货物周转效率提升60%以上。郑州与重庆高铁货运效果很好,下一步将开通郑州至杭州的高铁货运。

国际陆港作为中东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统筹布局保税通关、大宗商品交易、临港产业等功能,西作业区去年已建成投用30万平方米高标仓和50万平方米停车场,为比亚迪等重点企业提供仓储和暂存服务,东作业区将于2025年5月底前建成投用,实现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大宗商品的“公铁联运”“多快好省”。预计到2035年,将具备“万列、千万吨级”的货物集疏支撑保障能力。

公路港方面,打造国际公路运输河南集结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TIR跨境公路运输双向联通和常态化运营,发车量占全国的三成以上,居全国首位。

出海港方面,目前我省正在航空港区规划建设郑州水港,未来大宗货物可通过郑州水港和海铁联运,实现通江达海。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高地

围绕河南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窗口、主引擎、主阵地功能定位,加快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生态。

田海涛介绍:“航空港区重点聚焦电子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大健康、航空航天卫星、现代物流、会展商贸、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以比亚迪为龙头的千亿级新能源汽车城快速崛起。比亚迪项目2021年9月签约,实现37天开工、17个月投产,创造了“港区速度”。

在航空港区投产以来,已生产整车59万辆,电池超6GWH,实现产值951.2亿元,带动就业5.5万人。

重点培育以富士康、超聚变为头雁的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富士康与河南的合作是大省与大企的“双向奔赴”。自2012年落户以来,富士康郑州工厂累计生产智能手机超12亿部,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建成河南省首家“灯塔工厂”,为河南培养近300万熟练产业工人。

去年,富士康科技集团刘扬伟先生3次到访河南,踏上“感谢之旅”“签约之旅”“揭牌之旅”,推动今年富士康新事业总部顺利落地,聚焦电动汽车、电池、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实施“3+3”转型发展战略,计划利用10年时间,投资再造一个河南“新富士康”。

超聚变国内规模最大的服务器生产线落户航空港区,2022年投产以来,已完成产值867亿元。未来航空港区将形成“芯屏网端器”全产业链布局。

据了解,依托国家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政策优势,加快培育国家级航空航天卫星产业集群,今年以来,中国邮政国际枢纽项目实现开工,“中原星谷”项目在京揭牌,“郑州航空港号”新一代遥感互联网卫星成功发射;依托航空港区链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节点优势,加快建设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的中原国际会展中心,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打造国际会展之都。依要素创新生态,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吸引国际一流人才来港区创新创业,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打造具有航空港区特色的“中试+”全要素创新生态

航空港区聚焦应用型创新导向,加快构建贯通“市场需求—创意策源—产品设计—概念验证—中试验证—产品产业化”的产业创新链条,搭建“实验室+研究所+研究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的创新平台体系,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产业孵化体系,实现“全省研发、港区转化”“全国研发、港区转化”甚至“全球研发、港区转化”。

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建设“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的总体部署,坚持世界标准、国际一流,高标准建设中原医学科学城,打造全球首个中西医结合的医学科学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创新策源地、世界级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高地。

目前,中原医科城已签约“医”字号项目66个,注册生物医药类企业211家,签约引进美国碧迪医疗、荷兰飞利浦、美国瑞思迈等跨国公司,引进国药、华润、通用、中信等生物医药类央企和头部企业54家,与13家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成为合作伙伴,主营生物医药类央企实现全覆盖。构建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梯次孵化体系,转化科研成果55项,中原纳米酶实验室孵化出全球首个固氮纳米酶产业化项目。

航空港区以河南省科学院航空港区分院为引领,组建了中原纳米酶实验室、中原智能医学实验室、中原细胞与免疫实验室、中原石墨烯实验室等4个省级实验室,建成临床研究所10个、在建产业研究院5个,搭建涵盖药品和医疗器械全流程服务的CXO一体化公共技术平台8个。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关口,党中央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和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大战略,为航空港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展望未来,航空港既要有仰望星空的豪情,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干劲。

田海涛表示,今后十年,是航空港区黄金的十年、跨越的十年。今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明确支持郑州航空港区编制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规划。为了做好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航空港区邀请了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对航空港区新十年高质量发展规划进行充分研究论证,引领航空港区实现高质量、快速度、超常规发展,全力打造河南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核心增长极,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河南、实现中原更加出彩贡献航空港区力量!(张慧芳)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