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前三季度,北京市工业和信息软件业经济运行稳定向上、产业结构不断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10月22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举行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维亮在会上表示。
攀高向新高精尖产业优势引领
前三季度,北京市信息软件业进中提质,关键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前三季度信息软件业增加值增长11.9%,营收增长12.3%,利润增长21.6%,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前三季度,北京市工业经济攀高向新。北京市实现工业总产值接近1.9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研发费用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刘维亮介绍。
刘维亮介绍,前三季度,信息软件业进中提质,关键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前三季度信息软件业增加值增长11.9%,营收增长12.3%,利润增长21.6%,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前三季度,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7.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
“投资活力持续释放,前三季度,在,两重9,两新9政策牵引带动下,工业重点产业和信息软件业固定资产投资双双实现30%以上的高速增长。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7%;信息软件业加大算力投入,带动投资增长33.8%。宁德时代、昌平机器人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新型储能、自动驾驶、商业航天等一批未来产业项目加速谋划落地。”刘维亮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前三季度,北京市高精尖产业优势引领,迈出了创新跃升的“加速度”。
刘维亮介绍,北京聚焦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高精尖产业结构持续向优,前三季度,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4%和8.3%,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
具体来看,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动力引擎”加速启动,前三季度,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4%,多款新能源汽车相继投产放量。电子信息产业亮点纷呈,电子信息领域世界级品牌的打造正在加速,前三季度,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9.5%。
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数字产业处副处长张金瑞介绍,北京重点发力制造业,推动人工智能为工业赋能。围绕北京市“十四五”时期“2441”高精尖产业重点布局方向,支持优势企业深度推进人工智能工业赋能。
同时,北京构建产业生态,助力人工智能应用加速落地。持续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发布第三批北京市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伙伴计划,启动常态化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联合研发平台储备。他表示,今年9月,北京率先成立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实验室,构建系统化的安全与治理体系。
“下一步,北京市将全面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刘维亮表示,北京市将深入落实《北京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案(2024—2026年)》,稳步推进“新智造100”工程,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1590家有制造环节的规上企业全面开展数字化转型。面向供给侧,鼓励提升智能装备、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平台与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等供给能力,提供轻量化解决方案与产品;面向需求侧,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开展智能化升级,推动技术、产品和模式创新,支持制造业企业建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推进资源共享、实现全面集成和高度协同;此外,还将积极推动制造业企业与服务商开展供需对接、产业链协同合作,建设数字化转型先进园区。积极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建立区、市、国家三级绿色制造单位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制造业前500家龙头企业在绿交所建立企业碳账户,开展碳排放评价,建立碳足迹管理制度。
精准发力产业创新取得积极成效
前三季度,北京市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突破、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面,出台政策40余项,在促进企业发展,推动产业创新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前三季度,北京市政策举措精准发力,走出了赋能升级的,加速度9。”刘维亮表示,北京市全面贯彻国家已出台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统筹抓好项目建设“硬投资”和政策规划“软建设”,推动全面覆盖关键产业领域的支持政策体系加快构建。
刘维亮表示,前三季度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突破、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面,出台政策40余项,在促进企业发展,推动产业创新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比如,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北京印发了“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推动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伙伴计划,累计吸引260家上下游生态伙伴,发布首批10家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联合研发平台,备案上线大模型94款;全国首张人工智能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在京落地,并推出人工智能数据治理监管沙盒2.0版;发布了《北京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统筹构建“一廊四极”算力基础设施,1—8月北京市4个E级公共智算中心新增算力5970P,社会算力新增2650P,累计算力规模已超2.2万P。
“北京培育N个商业化应用,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潜力。发布模型券政策,支持行业用户单位使用大模型技术,加速人工智能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培育人工智能应用生态。”张金瑞介绍,截至目前,百度文心大模型日均调用量超过7亿次,开发企业级应用70余万个。快手发布视频大模型可灵累计用户260万人次,累计生产视频2700万条;智谱AI为多家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模型服务;月之暗面大模型实现200万字长上下文功能,月访问量突破2500余万;百川智能推出AI全科医生模型。博奥生物发布中医药大模型应用产品。
围绕生物医药领域,国家药监局药品审批中心等六大中心入驻经开区,发布进一步优化创新药和创新药械全流程服务的工作方案,全面提升审评、审批效率。产业创新动能不断集聚,通用医疗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获评中国医疗装备行业首座“灯塔工厂”;推动诺华、韩美药业、礼来等一批外资企业在京扩产扩建或落地创新研发中心。
围绕智能装备产业领域,印发《北京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国家级智能制造业企业达到18家。加速拥抱机器人产业发展机遇,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成功举办,首发“天工1.2MAX”,实现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拟人奔跑。
围绕航空航天领域,出台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北京市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园设立、首条常态化无人机物流配送航线在八达岭长城投入运行;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北京火箭大街”开工建设,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试验箭完成国内民营商业航天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三火箭、捷龙三号遥四火箭、力箭一号遥四火箭成功发射。
此外,前三季度,北京市企业服务提质增效,跨出了共谋发展的“加速度”。刘维亮介绍,北京立足“12358”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础,发布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专精特新企业服务站建设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培育重点企业梯队总规模超过2万家,打造各级服务载体超过300家。助力改善融资环境,着力解决中小企业“首贷难、首贷贵”,惠及企业1.3万家,降低融资成本超2亿元。
“发布北京市未来产业育新基地建设方案,该方案围绕通用人工智能、类人机器人、医药健康等优势领域,首批拟建设20家左右企业集聚、特色明显的未来产业育新基地,培育更多未来产业,专精特新9企业。”刘维亮表示。
重点布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北京市加强创新平台专利池建设、产业创新人才队伍培育,提升创新平台造血能力和行业公共服务能力。聚焦补点强链,加快制定推动本市中试业态发展的实施方案和支持举措,加速打通创新成果产业化路径。
对于下一步工作,刘维亮表示,北京市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提升产业链安全和韧性水平,加快培育高精尖产业集群,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标准推进重点产业链攻关,坚持技术攻关、产品应用与产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积极谋划产业化项目在京落地,推动重点产业成链突破。
同时,将纵深推进高精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等建设力度,加快氢能装备、元宇宙、未来操作系统等领域平台组建,推动工业大数据、轻量化材料成形装备、超高清视频等领域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加强创新平台专利池建设、产业创新人才队伍培育,提升创新平台造血能力和行业公共服务能力。聚焦补点强链,加快制定推动本市中试业态发展的实施方案和支持举措,加速打通创新成果产业化路径。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有机衔接。
记者还了解到,为紧抓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机遇,结合北京市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基础,北京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医疗器械产业提质升级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经济运行处处长王德介绍,《行动计划》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技术融合创新为引领、以促进医产学研协作为抓手、以强化区域协同为支撑为总体思路,突出问题导向、应用牵引、中试验证、协同创新,围绕产业规模、创新效益、企业实力、产业生态四个维度,提出到2026年总体规模突破500亿元、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5个以上、创新品种超100个等具体目标,力争到“十五五”末建成对标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端创新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目前,《行动计划》正准备实施发布,将促进我市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王德透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