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沪惠村居”普惠工作,积极作为。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始终秉持强化创新、做优服务的理念,以客户为中心全力打造距离农民更近更暖的金融服务。其一直将目光聚焦于“三农”领域,在发展中推进脱胎换骨式蝶变,不断下沉服务重心,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将宝贵的信贷资源向“三农”大幅倾斜。这些举措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从乡村产业到经济环境改善,都因信贷支持得以优化,当地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的经济收入进一步增加,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有力展现了“村镇银行”在新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金融机构在乡村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积极响应这一政策号召,明确自身定位,扎根于“三农”,服务于小微。在这一过程中,该行开启了一系列“变革式”的发展举措,这些举措犹如催化剂,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后续业务拓展和深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一级法人机构,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有着贴近市场、运营灵活的独特优势。该行深刻认识到,这些优势对于服务乡村产业的重要性,于是坚持深入开展市场调研。他们的足迹遍布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与农户深入交流,力求精准把握农户的真实需求。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地乡村地域广阔、农户情况复杂,但该行干部员工不畏艰难,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为服务“三农”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为更好地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基于深入的市场调研,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积极探索产品创新之路。该行不断升级产品体系,针对乡村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农户需求,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特色产品,其中“惠民贷”“家庭贷”等产品脱颖而出。这些特色产品有效助力了“三农”经济的发展,让该行在“沪惠村居”工作上不断做优做精做强,为乡村产业振兴贡献了重要力量。
二、经验做法
在推进“沪惠村居”普惠工作中,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时刻秉承“以客户为核心,围绕客户做服务,围绕客户抓业务”的工作思路,将目光聚焦于“三农”经济的运动规律上,如同敏锐的观察者,仔细关注并深入研究每一个细微变化。把握“三农”的特性和需求,在金融服务中占据主动。
(一)服务“三农”,做到“量身定制”。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干部员工深入到乡村田野,与农户们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下的需求变化。无论是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时对资金的新需求,还是生活改善过程中产生的金融服务需要,都一一记录在案。
基于对这些需求的深刻洞察,该行致力于提供精细化和差异化的服务,为每一位农户量身定制金融方案,无论是贷款额度、还款期限,还是利率设定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农户的实际情况。比如,针对种植特色农产品且规模较大的农户,会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市场销售规律来确定还款计划,让农户在资金使用上没有后顾之忧。
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模式,如同温暖的阳光照进农户心间,进一步增强了客户黏性。农户们对该行的信任与日俱增,遇到金融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同时,客户满意度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与农户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和谐的合作关系,为乡村金融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图注: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办公大楼新址外景
(二)服务“三农”,做到“全力以赴”。为了坚定不移地践行服务“三农”这一至关重要的经营宗旨,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全力以赴,持续构建起以农户为坚实支撑的“三农”服务体系。这一体系犹如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着金融与乡村发展。始终如一地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清晰地认识到自身贴近市场的特性,如同敏锐的触角,能第一时间感知乡村金融市场的细微变化。其决策链短、机制灵活的优势更成为发展的有力帮手,汇聚着匠心。
凭借这些优势,该行深入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依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特色、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户需求,有的放矢地制定信贷政策。无论是种植特色农作物的乡村,还是发展小型养殖产业的地区,都有与之适配的信贷方案。
(三)服务“三农”,做到“创新为核”。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针对广大农户在金融服务需求上呈现出的短、小、频、急等显著特点,全方位发力。在机制建设上,打造更高效、更流畅的运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确保服务的及时性;在决策程序方面,进一步简化流程,提高决策效率,让信贷支持能够迅速响应农户需求;在产品设计上,推出各种额度灵活、还款方式多样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农户的个性化需求;人员配置上,培养和选拔熟悉农村金融、了解农户心理的专业人才,为农户提供贴心、专业的服务。
通过这些努力,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在“三农”领域持续深耕,为乡村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成为助力“三农”发展的强大引擎。
(四)服务“三农”,做到“精准投放”。立足当地“三农”发展实际,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精心制定授信投向政策,始终将服务“三农”作为信贷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过程中,坚持差别化客户策略,深刻认识到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差异,从而实现精准服务。
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策略,该行干部员工不辞辛劳深入到乡镇村居,带着热情与专业,与每一位农户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和金融需求。在这里,熟悉的客户就是最宝贵的财富,与农户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关系。同时,凭借成熟的金融产品,无论是针对农业生产的专项贷款,还是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产品,都能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而且,便捷的服务更是让农户赞不绝口,从贷款申请到审批放款,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地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图注: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柜面人员风采
(五)服务“三农”,做到“打通城乡”。以优质的金融服务,在城乡之间架起了一座金融桥梁。新增贷款投放主要围绕满足农户融资需求展开,无论是购买优质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还是扩大养殖规模、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都有相应的资金支持。这些举措如春风化雨,进一步促进了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乡村的土地上,新的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农民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富裕。
为了更好地践行立足“三农”、服务“三农”这一根本宗旨,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在发展战略上进行了深入探索。在已有的网点布局基础上,积极拓展服务边界,延伸服务半径,努力将金融服务覆盖到更广泛的乡村地区。
(六)服务“三农”,做到“网格包村”。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创新性地实行了网格化“包村制”,这一举措宛如一张精细的大网,将每个村庄都纳入其中。该行干部员工如同一个个金融网格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对所负责的村庄进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他们携带移动终端设备,这些设备就像是一个个移动的金融服务站,蕴含着丰富的金融知识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这种送金融知识和金融产品进村的上门服务模式,真正实现了与村民的“零距离”接触。以往村民们办理金融业务需要长途跋涉前往网点,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这一举措有效打破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壁垒,真正打通了农村金融的最后一公里,让金融的活水在乡村大地顺畅流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活跃和发展,也让村民们感受到了现代金融服务的便利和温暖。
三、典范案例
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在以“沪惠村居”业务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提升专业性,在服务乡村振兴、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也为村镇银行探索和推进高质量发展凝聚了一些良好的典范案例。
(一)助力更多富民产业,在乡村生根发芽。在蒙自市东南部,有一处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期路白苗族乡。这里距离市区28公里,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下辖5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83个自然村、105个村民小组,1.6万人口在此安居乐业,其中苗族人口多达1.1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0%。“期路白”,这个寓意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之无愧地成为蒙自市的“城市后花园”。
漫步在这片土地上,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产业画卷。全乡约4万亩的枇杷林郁郁葱葱,1万亩的脐橙园果香四溢,还有柿子、香料等产业星罗棋布。近年来,当地政府积极引导,“金边玫瑰”也在这里生根发芽,成为新的致富希望。这些富民产业,恰似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山峦与沃土之间,让期路白熠熠生辉。
然而,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路走来,期路白苗族乡也曾面临诸多困境。产业零散、品类少等问题如同阴霾,笼罩着这片土地,阻碍了乡村经济进一步腾飞的步伐。关键时刻,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挺身而出。在得知期路白的情况后,积极行动,主动与该乡建立了党建共建关系,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深入了解当地产业特点和需求后,精准发力。信贷资金如同甘霖,洒向每一项产业发展之中。针对种植户的不同情况,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积极主动提供适配的信贷资金,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有了资金支持,农户们不再为扩大种植规模、购买优质种苗和农资而发愁。种植户们干劲十足,产业发展蒸蒸日上。
不仅如此,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的助力还体现在解决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难题上。在该行的支持下,农户们在山顶上筑起了一座座“坝塘”。这些“坝塘”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引水难、灌溉难问题。从此,即便在干旱季节,农作物也能得到充足的灌溉,茁壮成长。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为期路白苗族乡的产业发展添砖加瓦。当地气温较低,赋予了枇杷、脐橙等农产品更优良的品质。这里产出的枇杷、脐橙口感清甜多汁,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远销全国各地。在市场上,期路白的农产品成为了品质的象征,备受青睐。
随着产业的蓬勃发展,期路白苗族乡的面貌焕然一新。乡村经济不断繁荣,村民的收入显著增加,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升。曾经的困境已成为过去,如今的期路白充满希望。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的金融支持,如同点亮黑夜的明灯,为期路白苗族乡的产业发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书写了生动的篇章。
图注: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在期路白苗族乡开展党建共建工作
(二)助力更多特色产业,在乡村迸发生机。在蒙自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有一位在短短不到四年时间里就声名远扬的枇杷等鲜果收购商——许顺仙。她的故事,是一段充满机遇与挑战,且交织着金融助力与助农情怀的传奇。
许顺仙和爱人原本在蒙自市城里经营着一家米线馆。这家米线馆,就像是一个信息的汇聚点,每日迎来送往着形形色色的顾客,其中不乏外地的鲜果收购商。在与这些客商的交谈中,许顺仙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重要信息:近年来,枇杷等鲜果在市场上销售火热,利润相当可观。这就像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她心中种下了新的梦想。
于是,许顺仙和爱人毅然决定转行,投身于枇杷等鲜果的收购事业。她先后在碧云村、新安所等地租赁仓库,开启了与当地种植户的合作之旅。每一颗鲜果,都承载着种植户的辛勤汗水和丰收的希望,许顺仙深知责任重大,在收购过程中始终秉持公平诚信的原则。
然而,产业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当地鲜果大量上市,许顺仙遇到了棘手的问题——资金周转困难。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焦虑笼罩着她,因为资金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不仅会影响她的生意,更会对种植户的利益造成损害。
幸运的是,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的客户经理罗珊得知了许顺仙的情况。罗珊深知,在当地的产业发展中,像许顺仙这样的收购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她主动出击,展开了一系列帮扶行动。
罗珊深入到许顺仙的仓库,仔细查看鲜果的收购及贮存情况。每一个角落,每一堆鲜果,都记录着许顺仙的努力和用心。同时,他还向周边农户了解许顺仙的口碑和信誉。调查结果令人欣慰,许顺仙从未拖欠过种植户的鲜果钱,而且在收购价格上,她总是比外地商贩略高一些。这种诚信经营的理念,让种植户们更乐意将鲜果卖给她,也让张三对许顺仙充满了信心。
在充分了解情况后,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伸出了援手,为许顺仙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这份支持,犹如雪中送炭,让许顺仙的鲜果收购事业得以继续蓬勃发展。、
许顺仙的助农兴农经营之道,与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的惠农强农金融之力相互交织。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当地枇杷等产业迎来了长足的发展。种植户们不再为鲜果的销售发愁,收入更加稳定;许顺仙的收购事业蒸蒸日上,为更多人提供了优质的鲜果;而整个地区的产业经济,也因为这一良性循环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注:鲜果收购商许顺仙向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党支部书记、董事长介绍枇杷收购、贮存和销售等情况
(三)助力更多支柱产业,在乡村“奏响乐章”。在当地,有一位名叫何映辉的农户,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农业种植领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何映辉不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石榴种植户,更是当地种植小米辣当之无愧的“尖子生”。
经他种植出的小米辣,品质堪称上乘,每一株辣椒都饱满鲜亮,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故事。而且,这些小米辣产量极高,在市场上备受青睐,卖出了令人欣喜的好价格。如此可观的经济效益,让何映辉成为了周边农户羡慕的对象。当谈及成功的秘诀时,何映辉总是感慨地说,这一切都离不开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的支持。
何映辉是一个热爱钻研的人,他对农业种植有着无限的热情。在石榴种植上,他精益求精,不断探索更好的种植方法,力求产出更优质的石榴。同时,他积极响应政府“促进产业多元发展”的号召,目光敏锐地瞄准了小米辣种植这一领域,如同一位无畏的开拓者,一心扑在产业发展上。
在当地,很多农户都对小米辣种植望而却步,认为其经济效益低。不少人也曾尝试涉足,但都以失败告终。然而,何映辉却有着与众不同的倔强。越是大家认为困难的产业,他越是勇往直前,就像一位冲锋陷阵的战士,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奋勇向前。为了种好小米辣,他不惜投入重金,从优质种苗的挑选到精心的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当看到那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辣椒苗在微风中摇曳,仿佛是丰收的希望在招手时,何映辉却遭遇了巨大的难题。资金短缺像一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缺少资金,意味着后续的种植管理、采摘等环节都将无法顺利进行,所有的努力可能都将付诸东流。那些日子里,何映辉心急如焚,彻夜难眠,满心忧虑。
好在,黑暗中总会有希望之光。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客户经理罗珊在得知何映辉的困境后,迅速行动起来。罗珊深知,像何映辉这样积极进取的农户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希望,决不能让资金问题成为他前进的绊脚石。罗珊主动前往何映辉家中,与他促膝长谈,详细了解资金短缺的情况。随后,又来到辣椒田,仔细查看辣椒的长势。那茁壮成长的辣椒苗,让罗珊看到了何映辉的辛勤付出和这片产业的潜力。
经过全面评估,主动为何映辉投放了一笔他期盼已久的贷款。这笔贷款,如同甘霖一般,滋润了何映辉干涸的心田。
有了资金支持,何映辉如鱼得水,他精心打理辣椒田,购买所需的农资,为丰收做好充分准备。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何映辉种植的辣椒迎来了大丰收。那一串串火红的辣椒,挂满了枝头,不仅是丰收的象征,更是金融助力农业发展的生动写照。
图注:农户何映辉种植的小米辣喜获丰收,其爱人展示品质优良的小米辣
四、创新成效
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积极践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全力构建以“支农支小”为核心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该行聚焦小微三农,回归市场本源,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扎根农村、服务基层、普惠农民,努力推动资金、渠道和服务的广泛覆盖,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普惠金融之路。
在发展过程中,其不断在改革中求进步,在贡献中积累经验,在普惠金融领域进行战略布局、推陈出新且笃行致远,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自2012年至2024年10月末,累计在当地投放各项贷款近25亿元,先后荣获“2021-2022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2023年度红河州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劳动竞赛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
图注:在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的助力下,蒙自当地乡村产业迸发出蓬勃生机
五、工作启示
在服务“三农”的发展过程中,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提升专业性,找准自身在特色金融发展道路上的定位,在践行金融“三性”、助力乡村振兴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以政治性为引领,坚守初心服务“三农”。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深刻铭记“姓党”的政治属性和“姓农”的生命属性。党的领导是村镇银行发展的根本遵循,而服务“三农”则是其存在的意义所在。该行深入领会党中央对于“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将政治意识融入到日常经营管理中,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无论是制定发展战略还是开展具体业务,都以是否符合“三农”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为考量标准。
支农支小、做小做散,是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环境中,不为短期利益所动,坚守对乡村产业的支持。这种战略定力源于对自身定位的清晰认识,该行深知“三农”是最需要金融支持但又常常被忽视的板块。通过扎根于此,将金融资源精准投向这些领域,为乡村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图注:蒙自市物产丰饶、宜居宜业、青山绿水般的美丽乡村
(二)以人民性为立场,满足群众金融需求。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深刻认识到自身作为“百姓银行”“暖心银行”“惠农银行”的本质。“金融为民”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贯穿经营始终的核心理念。该行的每一项业务、每一个决策都围绕着如何更好地为百姓服务展开。无论是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存取款服务,还是为农村发展解决融资难题,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金融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该行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关注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短缺、技术升级等难题。例如,当了解到一些乡村特色产业因缺乏资金无法扩大规模时,主动出击,通过沪惠村居业务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方案。同时,关注群众的生活需求,如住房改善、子女教育等方面可能涉及的金融服务,持续丰富高质量金融供给,切实做到发展利民、服务惠民。
图注:在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的助力下,蒙自当地乡村产业迸发出蓬勃生机
(三)以专业性为支撑,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坚持压担子、架梯队、搭平台,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培养和锻炼专业人才队伍。一方面,从外部引进具有丰富金融经验和农村金融知识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注重内部员工的培养,通过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员工素质。致力于打造一支“业务精通、能力优秀、作风扎实、业绩突出”的人才队伍。这些专业人才深入了解乡村产业特点和农民需求,能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将金融工作的专业性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怀揣着“扎根一方热土、服务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深厚情怀,以普惠金融润泽“三农两小”。在实践中,蒙自沪农商村镇银行充分利用沪惠村居业务,将金融服务延伸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例如,针对农村种植户和养殖户的资金需求特点,推出了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让更多的农民能够获得资金支持来发展产业。同时,积极引导金融活水灌溉实体经济,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真正成为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许庆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