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石炭井,一座地处偏远的塞北小城,在7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诞生的艰难、崛起的辉煌,在时代变迁中又迅速走向衰落,如今却靠着精准的发展定位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涅槃重生。小城的“变形”史,只是时代巨变交响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小音符,然而,它却凝聚着当地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
引子
昏暗的叛军营地中,只有几盏摇曳的灯光,映照出宗大伟坚毅却略带颤抖的脸庞。叛军首领穆夫塔嘴角挂着一丝冷笑,手中把玩着一把左轮手枪,六个弹槽,仅有一发子弹,生死就在一瞬间。
“宗大伟,你是个勇敢的外交官,让我们来一场真正的勇者游戏吧。”穆夫塔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威胁。宗大伟心跳如鼓,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赌局,更是对信念和勇气的考验。他深吸一口气,缓缓接过手枪,目光如炬,仿佛要穿透这无边的黑暗。
“来吧,为了你的同胞,为了你的信仰。”穆夫塔的话音刚落,宗大伟便扣动了扳机。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所有人的呼吸都屏住了……
这是2022年国庆档票房冠军影片《万里归途》中外交官宗大伟与叛军首领进行“俄罗斯轮盘赌”的场景,情节紧张得令人窒息。这个桥段以及整部影片的主拍摄地,就是位于宁夏石嘴山市的石炭井。
崛起——亘古荒山变“煤城”
石炭井地处贺兰山北段腹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西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9.2度,东经106.3度。西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接壤,东部与石嘴山市惠农区毗邻,南部分别与大武口区和平罗县相邻,总面积678平方公里。辖区四面环山,地形险要,平均海拔1430米,是中原北部咽喉要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石炭井一带明朝末年称之为“上迭里口”(蒙语),意为产石炭的地方,石炭即煤炭。清代至民国时期,前来石炭井挖煤的人渐多,遂称此地为“石炭沟”。1941年改“沟”为“井”,故名石炭井。
石炭井矿区的问世,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1958年,为满足酒泉钢铁公司的煤炭供应,国家开始投资建设石炭井矿区,石炭井矿区也成为国家“一五”时期布局的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和“三线”建设的重要布局点。全国各地支援宁夏的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先后来到这片热土,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
乘着煤炭资源开发的东风,昔日“风吹石头跑,荒凉不长草”的山窝窝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石炭井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自开发建设以来,一批又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热血儿女响应党的号召,会聚石炭井,扎根深山,冒严寒、斗酷暑、战风沙,建矿采煤、修路架桥、建医院、办学校,发展商贸,繁荣社会,使昔日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焦煤基地之一,为国家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形成了以原煤开采、煤炭加工、建筑建材、食品、酿造等为主的经济体系,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70年,石炭井“因煤设区”,成为石嘴山市辖区之一,是石嘴山市以煤炭采掘业为主的工矿区,素有贺兰山“百里矿区”之称。
石炭井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品种齐全,分布集中,利于开发。有焦煤、瘦煤、肥煤、气煤、贫煤、无烟煤6种,地质储量30亿吨,特别是汝箕沟矿区的无烟煤品质极佳,上个世纪60年代就以“太西煤”(因位于“煤都”太原西部而得名)品牌进入国际市场,迄今畅销不衰。
“太西煤”以“三低六高”而著称,即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高比电阻率、高机械强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块煤回收率、高化学活性,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等方面的高炉喷吹、合成氨、活性炭、载体化学炭,代替石油焦制作石墨制品、碳化硅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素有“煤中之王”的美誉。
石炭井是当时“全国少有、宁夏唯一”的完整行政工矿区。1970年至1978年,石炭井矿务局实现连续8年增产,煤炭年产量最高达到730万吨,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
上世纪90年代,矿区发展至鼎盛时期。煤炭产业的发达不仅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吸引了大量外地务工人员前来就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石炭井有住户19208户,人口达到75237人,仅矿区干部职工就达3.6万人。算上各类流动人口,人口最多时接近13万。当时的石炭井,医院、商场、学校、餐馆、旅馆、歌舞厅、影院、澡堂、菜市场等一应俱全,形成了一个功能完备的矿区小城。
因煤而生,因煤而兴。地处深山中的石炭井成了闻名遐迩的塞上“煤城”,经济发展水平在宁夏各县区中名列前茅。彼时的石嘴山市工业占据宁夏的“半壁江山”,石炭井的贡献尤其突出。
落寞——“煤城”无奈变“废城”
按照惯常的逻辑,石炭井还将沿着原先的轨迹继续前行,而且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然而,世事的变迁并不总是符合大多数人的预期。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石炭井煤炭资源的日渐枯竭,传统的工业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大批企业改制或破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城区周边私挖滥采、无序排弃渣石等现象屡见不鲜。
煤炭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功能的逐步萎缩,导致石炭井人口严重流失。
2002年,随着辖区最大的国有企业石炭井矿务局撤并到神华宁煤集团,矿区随即关停,职工被分流到灵武红柳煤矿、枣泉煤矿。这意味着石炭井这个老牌矿区在经过30多年岁月洗礼后,光荣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石炭井人口数量也锐减至6.4万人。
“职工被送走的时候,搞了一个欢送仪式,敲锣打鼓的,但车上车下的所有人都哭得稀里哗啦。”选择留在石炭井的“矿二代”葛义红至今清晰地记得送别职工的场景。
当年10月,经自治区政府上报国务院同意,作出撤销石炭井区的决定。次年8月,大武口区在石炭井设立办事处——石炭井街道办事处。
历史的车轮行进至此,悄然淡出历史舞台似乎就是石炭井唯一的命运。
七年前,笔者曾经探访过石炭井,那时的石炭井已经是一片萧条落寞的景象。一条条老旧街道空空荡荡,一栋栋破败的住宅人去楼空,一家家店铺大门紧锁,只留下一幅幅日渐褪色的广告牌,无言地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昔日喧嚣热闹的红光市场已经破败不堪,空空如也。旁边的复兴楼也不复往日辉煌,几家尚且开着门的店铺生意冷清,几个腰背佝偻的老人面色凝重,坐在门口闲聊着什么。也许,他们在担心这座日渐破败的小城终有一天会从这里消失,带走他们关于这里的所有记忆。
那时,辖区面积356平方公里的石炭井,街道在册户籍人口2417户4072人,但常住人口只有182户,不足300人。事实上,石炭井已经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废城”。
现实就是这样残酷!石炭井已经沦为时间的弃子,它的生命仿佛已经走到了尽头,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只能任由它一点一点走出人们的视线。
逆袭——当年“废城”变“影城”
思路决定出路!
一座城市的兴废固然与时代的发展变迁息息相关,然而,人为的因素同样不可忽略。很多时候,一座城市的前途和命运,就在于管理者选择怎样的发展思路。
石炭井该何去何从?这是从石炭井变区为街道的那一天起,大武口区和石炭井街道的管理者们就一直在苦苦思索的问题。
彼时的石炭井,没有人气,一片萧条,偌大的城区只有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和分散在各处的两百多名故土难离的老人。偶尔会有外面的人来此拍照留念,追忆逝去的时光。
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会在这里太久地停留。离开时,无一例外地会留下几声叹息。许多人不免担心:再过几年,这里的一切可能都将不复存在……
事情恰在此时迎来了峰回路转。2009年,一部以“三线建设”为背景的主旋律电视剧《爱在苍茫大地》在石嘴山市开拍。电视剧由李幼斌、朱亚文、史兰芽等一线明星担纲主演。剧集背景设定在1960年代,这一时期国家紧张的战略布局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以支持国家工业化和国防建设。剧中主要人物闻一达及其家人响应国家号召,从东部迁往西部荒凉的山区,投身艰苦卓绝的建设事业中……电视剧从时代背景到剧情,几乎完美契合了石炭井的历史,也正因此,剧中的很多场景都取自于石炭井。电视剧在黑龙江影视频道、山东卫视、辽宁卫视、吉林卫视、河南卫视、宁夏卫视等地方电视台播出后好评如潮。
这次“触电”对“废城”石炭井来说是破天荒的头一回,虽然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但石炭井街道的管理者们还是敏锐地意识到,利用石炭井的独特环境,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也许是一条不错的路子。
石炭井保留了20世纪后半段时间跨度长达三四十年的工矿城市原有风貌,废弃的矿山、工厂、军营、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设施,以及大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居民区。这些丰富的工业和民用遗迹,使石炭井自带浓厚的历史感和时代氛围。
石炭井地貌、场景综合性极强,除了拥有7.6平方公里的完整城市街区,还有连绵的山地、陡峻的峡谷、荒凉的沙漠戈壁。随着近年来贺兰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的大力推进,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甚至还出现了湖泊、草原等地貌,为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和影视剧的拍摄增加了新的场景选择。
石炭井的区位优势也十分明显,位于宁蒙边界,北距乌石高速仅10公里,西距314省道20公里,南距110国道30公里,东距京藏高速40公里,距银川河东机场120公里。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大减少了影视剧组拍摄转场时间和成本。控制成本就是控制风险,这对于“高成本、高风险、高回报”的影视产业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存在。
自2009年电视剧《爱在苍茫大地》在石炭井开拍以来,先后有《槐秋》《猎杀外星人》《山海情》《绿皮小火车》《死亡蠕虫》《我的父亲焦裕禄》《青春》《末路战士》《狙击之王•暗杀》等30余部影视作品在石炭井取景拍摄。剧组看中的,除了石炭井作为影视拍摄基地的“天然”优势,更看重的是石炭井人的热情与努力。从第一次“触电”开始,石炭井街道一班人就不等不靠不推脱,主动对接剧组,积极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剧组,他们周到细致的服务赢得了众多剧组的交口称赞。
2019年至2021年,石嘴山市连续举办三届“石炭井大峡谷汽车越野拉力赛”,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数百名赛车手参与。随着影视剧的热播和三届汽车越野拉力赛的成功举办,石炭井的影视、文旅活动搞得风生水起,对外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2021年以来,大武口区围绕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在此情况下,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融合发展受到了多方密切关注,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于是应运而生。石炭井迎来了转型发展的绝佳契机和重现辉煌的希望。
2022年,一部改编自利比亚撤侨真实事件的主旋律电影《万里归途》在石炭井开拍。电影讲述了前外交官宗大伟(张译饰演)与外交部新人成朗(王俊凯饰演)在努米亚共和国爆发战乱时受命前往该国协助撤侨的故事。
剧组在多方比较后,最终选择了“性价比”优异的石炭井作为主要拍摄场地。通过精心布景和道具设计,剧组在石炭井搭建了一座非洲小镇,还原了撤侨途中的关键场景。影片拍摄中大量使用了石炭井保存完好的工业遗迹和自然地貌,废弃的矿山和工厂成为外交官和同胞们撤离途中的避难所和临时据点,大片沙漠和戈壁滩既完美还原了非洲的异域风情,也凸显了撤侨任务的危险和艰巨。影片的顺利拍摄,充分展现了石炭井作为影视拍摄基地的场景多样性和强大功能。在当年的国庆档院线影片角逐中,《万里归途》一举夺得票房冠军,也让石炭井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一时间人尽皆知。
影视小镇开始建设以来,“镇上”的人日渐多了起来。他们有的做起了群众演员,有的开起了农家乐,不少人享受到了影视文化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前来咨询投资事宜的商家也一天天多了起来。一些当群演、做场务的,不仅圆了“明星梦”,每天还能有80到120元的收入。大武口区于2023年适时成立了演员公会,面向本地招募、培训群众演员,不仅极大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较好地满足了影视剧组的用人需求,目前已累计为各类剧组提供群众演员1.2万人次。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任何产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好政策的支持!2023年以来,自治区政协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大武口区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多次赴大武口区石炭井调研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情况,并积极协调北影对石嘴山市影视人才培养、影视文化资源宣传推介等方面给予支持。2024年8月23日,“北京电影学院石炭井影视创作实践基地”正式揭牌,北京电影学院与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将在影视教育、艺术创作、资源共享、人才培育等领域加强合作,为石嘴山市影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石炭井在工业文旅影视的发展道路上迎来了强大“外援”,这势必对石炭井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石炭井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说:“当前,石炭井正依托贺兰山自然优势,传承工矿发展、军旅故事的时代脉络,突出生态延续与历史人文的交融汇集,以贺兰山披绿、影视掘金为新目标,全力打造‘中国现实主义题材影视拍摄基地’及‘贺兰山腹地最具魅力的工业文旅影视小镇’,努力把石炭井建成集影视拍摄、观光旅游、教育研学等活动为一体的影视文旅融合发展区。”
熬过了那段看不到任何希望的至暗时刻,石炭井完成了从“废城”到“影城”的成功逆袭。犹如暗夜里跋涉的迷途者,不甘于沉沦,不甘于平庸,内心始终有一股力量在涌动。当破晓的第一缕曙光穿透漫长的黑夜,迅速点燃他内心的火种,继而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如同野火燎原,势不可挡。而今的石炭井脱胎换骨,意气风发,正以全新的面貌自信地回归大众视野。我们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浴火重生的石炭井一定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开往春天的列车
九月的几场雨水过后,终于迎来了难得的晴天。登上甘泥台,天空高远,被雨水反复“漂洗”过的“宁夏蓝”纯净得令人心醉。放眼望去,山坡上、沟谷里一片片树林愈发青翠,绿色更加浓郁。远处,连绵起伏的贺兰山也披上了一层毛茸茸的“绿衣”,没有了往日的苍凉与粗粝,多了几分柔和与恬淡。
“呜……”一声长长的汽笛声从远处传来。大磴沟火车站的东侧,一辆绿皮火车正缓缓驶入站台。这趟往返于石炭井和银川之间的7524次列车,被命名为“石炭井号”,是宁夏最“年长”的绿皮火车。从1971年11月至今,连续运行了53年,如今已经成为宁夏乃至西北地区极具知名度的网红列车。许多探访石炭井的游客,更乐于花上几个小时乘坐这趟行进速度堪称缓慢的绿皮火车,欣赏着一路上景色的变化,感叹着生活的美好和时光的易逝……
“石炭井号”像是一位不辞辛劳的使者,穿过风雨,穿过良田千里的银川平原,穿过遍地宝藏的苍茫贺兰山,给深山里的石炭井带来远方的问候,也把石炭井的惊喜带往远方。它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满载着建设者艰难创业的故事和几代石炭井人的珍贵记忆。而今,它承载着新一代石炭井人的光荣与梦想,正义无反顾地开往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