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多方合力破除行业壁垒 软件赋能数实深度融合

​ ——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在津举办
©原创 作者: 曹雅丽 发表时间:2024-10-25 13:54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10月24日,以“软件赋能产业变革,智能驱动数实结合”为主题的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在天津拉开帷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强硬的动力,规模效应快速增长。与会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工业软件自主创新仍存在三大壁垒,人工智能正在成为破局的关键。同时,多方协同也将为我国软件高质量发展增加强劲动力。

我国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国产软件产业“硬实力”逐步提升。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软件业务收入85492亿元,同比增长11.2%,利润总额10226亿元,同比增长9.8%。

据介绍,2023年我国软件产业收入规模突破12万亿大关,今年1—8月,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2%,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软件蓬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创新体系持续完善,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加快突破,形成一批标志性的成果,部分新兴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开放鸿蒙、开源欧拉等诸多具有影响力的开源项目在加速孵化,融合应用日益深化。

“截止今年三季度,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82%和64.6%。”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在会上介绍。

赵志国表示,面向重点领域典型应用场景,培育出了一批高水平的软件解决方案,有力推动了数字化的转型,赋能作用日益显现,企业实力加速提升,规模以上企业超3.8万家,骨干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地增强,培育形成了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中小企业龙头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产业生态持续完善,软件园区规模效益和发展的质量稳步地提升,14个中国软件名城业务收入全国占比超过八成,产业集聚的效应不断地显现,投融资、人才培育、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的体系在持续地优化,产业发展的环境也在日益地完善。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软件产业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赵志国表示,作为产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深入实施国家软件发展战略,遵循应用牵引、创新驱动、生态培育的产业发展规律,务实推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聚力提升供给的能力。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之以恒推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不断培育优质软件的产品,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做好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的产业布局,加快形成标志性成果,积极抢占新赛道,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助力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二是加大应用推广的力度。坚持好软件是用出来的,强化供需协同、双向发力,支持用户单位开放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拓展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推动软件在应用中加快迭代升级。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等工作中坚持软硬件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充分发挥软件的赋能、赋智作用,助力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努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是加快推动开源发展。加强开源体系建设,做优做强全国性的开源组织,广泛汇聚业界的力量,打造更加活跃的开源社区。更加优质的开源项目,增加开源协议供给和应用推广,鼓励企业将开源纳入发展战略,支持地方在开源资产评估、产融合作、人才评价等方面先行先试,深入开展软件物料清单管理,加强开源的治理,全面提升开源发展水平。

四是持续优化产业环境。落实落细软件产业各项优惠政策,加快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软件领域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高水平建设特色化示范性的软件学院,培育一批一流软件产业人才队伍,推动产融深入交流合作,充分满足软件企业投融资的需求,全方位加强对软件产业发展的支持支撑。

五是不断深化开放合作。充分发挥多双边国际合作机制的作用,支持广大企业、行业组织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品服务、知识产权等方面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解决方案。鼓励国际软件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共谋创新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共同推动中国软件更高水平融入全球产业生态。

破除壁垒  创新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人工智能如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如何创新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构建“产业大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效率,是每个软件人非常关注的话题。

会上,中国工程院钱锋院士,发表《人工智能赋能工业软件创新与实践》主题演讲。他表示,工业软件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工具,工业软件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然而,目前,我国工业软件自主创新仍存在“累积效应”“锁定效应”“生态效应”三大壁垒,人工智能正在成为破局的关键。

“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现代制造业分为流程制造业、离散制造业,但我国80%是传统产业,要进一步实现制造强国,传统产业亟待深度转型。”钱锋表示,工业软件给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工业软件的内涵是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核芯”。

“工业软件不是软件工业,必须要先解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工业大脑’的‘核芯’,智能制造的本质是用信息流代替人工流,通过工业软件使规划、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形成信息闭环。”钱锋强调。

钱锋表示,高质量发展亟需工业软件的支撑。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要引导实体企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智造新实体”;通过数据协同与AI赋能,构建集市场需求、研发设计、原料采购、资源配置、生产制造、绿色低碳为一体,需求快速感知和供需精准匹配的“智慧大脑”。

在钱锋看来,我国工业软件自主创新存在三大“壁垒”。一是工业知识和技术“物化”能力弱,难以突破“累积效应”壁垒。一方面,工程实践和工业知识沉淀不够,知识提取、技术“物化”和积累集成的能力薄弱,知识复用性不高;另一方面,同时掌握工艺知识、工程技术、软件工程以及系统集成等专业知识的交叉学科与复合型创新人才极其匮乏,严重制约了工业软件的创新研究。

二是软件系统迁移成本巨大,构成“锁定效应”壁垒。企业更换软件系统过渡成本高昂,需在既有研发体系、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做相应的改变,需要克服国内软件与已使用的国外软件之间的兼容问题,又要在功能和技术上创新超越,还要确保平稳过渡,难度极高。

三是平台化系统集成难,构成“生态效应”壁垒。我国工业软件自主研发缺乏足够内在源动力,长期“轻软重硬”,现在一些商品化的软件产品难以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国外自动化领域的龙头企业通过并购或研发等方式加快布局工业软件集成平台,以垄断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市场,这也给国内软件厂商带来了很大压力。

“人工智能将成为破解工业软件自主创新‘三大壁垒’的关键。”钱锋指出,以前,制造业基本上都是人来指挥的,比如DCS(分散控制系统)、PLC(可编程逻辑控制)等都需要人来操控。如今,进入大模型时代,生产、管理、营销等都需要大数据,而光有这些大数据还不够,需要跟生产工艺、工程、装备、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工业智能专用大模型,也是数字孪生模型。

在钱锋看来,要构建这样的工业智能专用大模型,工业软件是基础支撑。他认为,工业软件不单纯只是指挥人去操作,重要的是基于工业大模型,全流程、全要素、全系统地智能调控“工业大脑”,也就是说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工业软件,让制造全过程实现具身智能,大大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服务等环节的决策效率和水平,给制造业带来系统性变革。

钱锋总结说,工业软件从产品、技术、业务形态、产业发展模式等多维度重塑流程工业体系,实现从“以装备为核心”向“以软件定义的工业”转变,是现代制造业的“核芯”,许多领域尚属“无人区”,是制造业新型工业化的关键。

同时,“智能工具+智能决策”正在逐渐取代“传统工具+经验决策”,变革传统生产、管理、营销模式,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供支撑。工业软件强劲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此外,从产业安全、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来看,发展自主可控工业软件和产品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也就是说,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形成智造工业软件的自主开发和应用体系,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维护国家安全意义重大。”钱锋强调。

多方合力  助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天津市加大资源投入的力度,积极创新发展模式,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形成了很多有益的实践。在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桂平表示,近年来,天津致力于营造支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流营商环境,坚持软件赋能产业变革,智能驱动数实融合,软件产业规模再上新台阶,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今年,软博会再次落户天津,必将推动全国软件产业迈入更高质量、更有活力、更具竞争力的发展新纪元。

“天津始终高度重视软件产业发展,把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聚力攻坚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开源软件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全力推进天津软件园建设,全市软件产业蓬勃发展。”刘桂平表示。

发展基础扎实,2023年,天津软件产业规模3119亿,同比增长14.6%,规上企业超过1000家,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10家,从业人员10万人以上。

产业链条完备,拥有麒麟、辉腾、海光、南大通用、360、中汽数据、华海智慧等一批领军企业,打造了CPU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超级计算、信息安全服务、信创全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优势领域支撑、应用需求牵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创新资源丰富,拥有信创海河实验室,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前沿科研院所,依托天开高教科创园,打造引领力强、集聚度高的大模型应用生态基地,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获批筹建,形成大实验室、大装置+大平台赋能的创新体系。

刘桂平表示,当前,天津正在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用足用好中央一揽子宏观经济增量政策,加快推进网络强市和数字天津建设。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周子学致辞时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

“这些重要部署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周子学表示,电子联合会将努力发挥好政府、行业、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服务国家软件产业发展战略实施。

一是充分发挥资源汇聚作用,凝聚共识,提升发展合力,发挥利用好电子联合会的平台优势,强化政府、行业、企业间交流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人才等各领域、各个环节有序的衔接、高效畅通,共同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平台支撑作用,助力打造高水平的产业生态,强化软件领域技术产品的标准化、评测认证、应用推广等服务能力,面向行业开展系统集成、数据管理能力等贯标活动,积极宣传推广先进优秀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服务打造现代化软件产业体系。

三是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行业开放合作,积极接纳国内外志同道合的行业伙伴,对接国际相关组织,汇聚全球智慧,促进国际合作。支持成员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造紧密协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创新联合体。

作为军工电子的主力军,网信事业的国家队和国家战略的科技力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俞承志表示,中国电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作用,聚焦三个打造,即打造自主可控的数字底座、打造协同联动的数字产业集群,打造合作共赢的软件产业生态,加快推动软件赋能产业链服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周进军作《打造国家网信事业战略科技力量,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演讲时表示,高质量数据集+垂直大模型的软件生态是实现我国软件产业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中国电子是软件产业的国家队,长期深耕基础软件、平台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和数据安全等领域,培育了自主安全计算和软件产业基础能力,未来,将持续推进基础软件攻关,基本构建形成了覆盖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的体系化布局。

在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王文京看来,中国软件产业最近几年经历了技术升维、产品换代、业务转型、产业生态化、市场全球化等积极的创新和进化发展。他认为,在数字时代,企业软件不只是一个功能套件,更是一个商业创新的平台。

“当前,中国软件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在加速,生态化发展包括产品的开放融合,产品厂商和服务商的分工协作,这些形成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也就是说,形成大的产业生态是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王文京说。


作者:曹雅丽

编辑:袁海霞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