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旅游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在越来越激烈的文旅竞争大潮中,长春创新文旅场景,深度挖掘“汽车城”“电影城”和“科教文化城”文化资源,在保留历史印记的同时,重塑文旅项目,提供沉浸体验,吸引八方游客在“老工业基地”玩转“诗与远方”,让先进的现代生产科技与悠久的工业发展历史,成为我市文旅的崭新标签。
深秋的清晨,微风徐徐,阳光正好,长春水文化生态园迎来了熙熙攘攘的游客。园区内,老房子上垂挂着枝枝红叶,油松、红松等古树苍劲挺拔,108件具有历史价值的机械设备,经过艺术加工,点缀在园区各处。
在园内的下沉雨水花园里,人们用力转动古老的阀门,一股股清水从管道涌出,伴随着哗啦啦的流水,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
园内的一座绿门绿窗的二层小楼,正是电视剧《人世间》的取景地,写着“长春”两个大字的红砖房,透露着“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色彩,不少年轻人都集聚于此,记录下美好的瞬间。
游客宋金聚表示,映入眼帘的就是秋天的景色,看到很多比较不一样的设施,孩子也比较新奇,玩得也很开心。
游客张女士认为,展现了生产、制作的流程,让大家体会一下之前的水文化,现代人感受一下当时的环境,体验是非常好的。
在感受长春水文化生态园悠然闲适、自然与工业的完美融合的同时,老工业基地的城市潮流气息也是不容错过的。
中午时分,暖阳高照,长拖1958文创园里也热闹起来,不少游客朋友们在此休闲、用餐。
在室外的儿童娱乐区,孩子们被以拖拉机发动机为造型设计的游乐设施所吸引,园区还设置了多处潮流景观打卡地,吸引年轻游客拍照留念。
游客王姊怡告诉记者,刷抖音看见大家打卡,过来拍照,我觉得挺漂亮的。来到这可以了解一些以前工业方面的历史文化。
长拖1958文创园运营经理王洪伟表示,园区内保留着红砖灰瓦的厂房,以及见证历史的基础结构,展现出新中国特定时期的风貌特色。
长拖1958文创园前身为长春拖拉机厂,曾是国内最大轮式拖拉机生产基地,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历史名片。
如今,遗留的工业厂房焕新升级,变身为餐饮、书店、博物馆、儿童娱乐、综合球馆等新型业态,已成为长春的文旅地标之一,节假日接待游客量日均可达13000人次。
而1958年,不仅是长春拖拉机厂建厂的年份,也是新中国第一辆国产轿车面世的重要时刻,开创了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
作为中国第一家以汽车品牌命名的文化展馆,一汽红旗文化展馆迎来了吉林市第九中学研学团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神情专注,游览着新中国生产的第一辆小轿车、不同时期的检阅车,了解“国车”红旗的奋斗历史,重温几代中国汽车人的薪火相传。
学生师湛尧:不但能了解一汽汽车技术的发展,能了解这个时代的进步。我们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需要不懈努力,坚定地迈出第一步,我们才有后来的第三步和第四步。
一汽红旗文化展馆馆长许东明:以前我们一汽光知道闷头造车,现在我们觉得应该把大国制造和红旗精神宣传出去,我们现在的游览人数快5万人次了。
另外,长春的汽车工业游也开始“上新”,今年推出了一汽文旅1号线和2号线体验示范线路,覆盖了从汽车历史、文化展示到现代智能制造的各个环节,为游客带来具有时代印记的文旅体验。“工业旅游+研学”“工业旅游+文创”“工业旅游+非遗”,或安静闲适、或文艺新潮,工业遗址、文化艺术与城市更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如今的长春,不仅在工业旅游上创新升级,冰雪游、避暑游、乡村游、文博游、休闲游等产品供给也更加丰富,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赞不绝口。
长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金勇:今年以来,全市文旅市场持续火热,春节、“五一”“十一”等重要的节假日,全市的旅游收入和游客接待人数都屡创新高。我市引进的各类演唱会、音乐节等演出产品,在数量上,实现了同比增长6倍,票房收入同比增长了15倍,有力地拉动了城市的综合消费。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长春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并生动呈现,实现了业态融合、相互赋能,越来越多的文旅新地标、新场景在长春涌现。文化和旅游双轮驱动、冰雪和避暑双业并举的格局,正推动我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