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易价60元!首张零碳能源消费凭证颁发

©原创 作者: 曹雅丽 发表时间:2024-10-21 14:32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全面绿色发展转型期,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如火如荼,新型电力市场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等相关认证机制相继出台,可再生能源非电领域应用的绿色认证也亟待开展。

为此,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中国能源研究会绿色低碳技术专业委员会和北京松杉低碳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搭建了“零碳能源证书自愿核证平台”,组织专家和研究团队制定了以生物质能非电利用为先导的零碳能源核证方法和交易机制,为推进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实现绿色价值探索新途径。10月18日,零碳能源证书自愿核证平台建设推广情况发布会暨国内首张零碳能源消费凭证颁发仪式在北京举办。

当前全球气候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能源转型已经迫在眉睫。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响应全球气候治理号召,明确提出了双碳目标,这一宏伟目标不仅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可再生能源以及清洁低碳、可再生等多种特点,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记者了解到,2023年12月,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分会,中国能源研究研究会第一滩绿色低碳技术专业委员会,北京松杉低碳技术研究院共同建设的零碳能源证证书自愿证明来正式向社会发布。经过这一年的发展,平台建设推广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成为我国我会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助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于彤在致辞中指出,零碳能源证书自愿核证平台的建设通过科学、公正、透明的核证机制,为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的生产和消费提供权威认证,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潜在绿色环境价值,有效促进非电可再生能源产品市场化交易和广泛应用。同时,能够激励支持更多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中来,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撑,推动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和转型升级。

“今天我们将颁发国内首张零碳能源消费凭证,这张凭证的颁发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消费认证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更象征着我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正朝着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的方向加速迈进,将成为我国能源转型和碳减排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激励更多企业和机构投身于可再生能源事业,共同为实现生产目标贡献力量。”于彤表示。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积极推进能源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在致辞中提出,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是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利用、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方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非电利用,可以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热能、冷能等形式,满足工业、建筑、农业等领域的能源需求,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然而,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绿色价值实现机制的不完善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的绿色价值尚未得到充分体现,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导致投资者和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史玉波指出。

史玉波表示,国内首张零碳能源消费凭证的颁发,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标志着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绿色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零碳能源消费凭证的出现,将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消费选择,鼓励消费者优先选择使用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产品和服务,推动绿色消费理念的普及。同时,零碳能源消费凭证也可以作为企业和机构采购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产品和服务的重要依据,促进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市场的供需对接。

“推进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绿色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将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潜力。通过建立完善的绿色价值实现机制,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领域,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同时,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产业的发展也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史玉波强调。

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原司长)李高表示,目前新能源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行业,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显著,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型产业,并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中实现了弯道超车,取得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成为彰显我国负责人大国形象的亮丽名片。

“可再生能力不仅是我国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电源主体,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也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建设零碳能源证书资源核证平台是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认证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创新的举措,建设好、运行好这个平台,对推动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绿色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促进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健康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李高表示。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双碳政策处处长程慧强强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做出明确部署要求,当前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和国际竞争新优势,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潜力基础较好,如果充分资源化利用、明确其绿色价值转化路径,将进一步激发相关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活力,有效地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实现节能降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安全,能够成为参与引领国际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行业协会开展的零碳能源自愿核证工作将有效发挥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绿色价值实现的示范引领作用。

北京松杉低碳技术研究院院长刘洪荣,汇报了当前核证平台建设推广情况,目前已接入生物质供热项目和生物天然气项目共42个,每日监测绿色蒸汽超过60000蒸吨、生物天然气超720000立方米,覆盖13个省市自治区。当前核证平台全流程已实现闭环,可再生能源绿色价值已在生产端和消费端得以实现。核证平台开创性建立非电可再生能源绿色认证和交易机制,完善了非电可再生能源数据统计体系,为非电可再生能源的环境效益外部化奠定坚实基础,有效推动非电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为相关企业提供碳减排的新选择。未来核证平台将继续扩大接入核证项目,全面健全完善核证体系功能,力争构建高可信溯源机制,为建设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项目数据库及行业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做出贡献。

零碳能源证书认购签约仪式环节,在特邀领导嘉宾的见证下,签约方完成了零碳能源证书认购协议签署,每张零碳能源证书交易价60元,标志着我国以生物质非电利用为代表的的非电可再生能源绿色价值走向市场化,在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产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国内首张零碳能源消费凭证颁发仪式上,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会长郑朝晖为河南氢力能源有限公司颁发了零碳能源消费凭证,完成了“零碳能源证书自愿核证平台”从证书申请、监测、核查、核发、认购、交易和消费全流程的闭环。

在本次发布会上,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助理兼产业研究部主任王乐乐介绍了全国规模化生物天然气(沼气)项目分布情况,同时发布了《国内首张生物天然气项目分布图》。该分布图是我国生物天然气产业布局数字化进程的零到一,对推动我国生物天然气产业优质资源要素整合及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柴麒敏主任发表了题为《碳中和变革下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与价值实现机制》的主旨演讲。柴麒敏在推动《巴黎协定》温控目标下,我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处于优势地位,但也面临国际保护性政策和涉碳贸易壁垒等挑战。我国能源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要领域之一,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此外,通过剖析全国碳市场、CCER市场、碳普惠机制、绿证市场、产品碳足迹等可再生能源的价值实现途径,为核证平台未来发展与相关机制衔接提出宝贵建议。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张丽欣研究员,发表了题为《我国碳排放MRV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主旨演讲。张研究员在报告中总结到,MRV体系将向多体系化、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建议主管部门加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提高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推动MRV体系国际互认,同时对核查机构和人员规范化管理、认可和监督。通过深入分析MRV体系发展趋势,为核证平台建立更加完善的高可信度MRV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会上,嘉宾们认为,零碳能源证书核证机制是绿色电力证书制度的重要补充,是可再生能源绿证交易机制的重要组成,与CCER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绿色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减排,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通过零碳能源证书核证机制,以市场化手段提高可再生能源市场竞争力,有助于打通国内大循环、应对欧盟反倾销等贸易壁垒,解决生物柴油行业困境和国内可再生能源消纳等问题。

核证平台在政府指导和监管下发展,坚守法律法规底线,通过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核证机制接受全社会监督,核证规则与国际绿色认证体系进行接轨,多元化拓展证书应用场景,全方位保障平台可持续运营发展。零碳能源证书市场价格对标碳市场,以碳市场价格为基准,同时结合市场供给关系,建立一个相对平稳的市场动态价格调整机制。目前零碳能源证书价格为60元/张,未来证书会保持相对平稳合理的价格曲线。核证平台将走市场化机制,通过合理收费维持核证平台可持续经营,更好地服务行业主管部门,服务行业企业,服务全社会。

生物质能产业分会表示,未来,将继续推进“零碳能源证书自愿核证平台”建设,核证范围逐步拓展至生物柴油、绿色甲醇、生物乙醇、生物航煤、绿氢、绿氨等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如:可再生二氧化碳、生物基材料等),涵盖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的各个领域,健全完善核证体系功能,建立行业在线数据监测体系,构建国际绿色认证互认机制,助力企业全面绿色转型,为行业主管部门的碳减排行动提供科学支撑,促进零碳能源证书交易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作者:曹雅丽

编辑:袁海霞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