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张楠
202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际,歌华传媒集团重点打造的北京国际摄影周和北京国际设计周联袂推出《大好河山——京津冀文化遗产影像展》。展览以"大好河山"为主题,于国庆期间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办,旨在全方位展示京津冀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新时代京津冀文化遗产保护的代表性成果,以文化遗产影像诠释文化自信,助推京津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协同发展。
项目共征集到超过5000张投稿作品,经过筛选,最终选定400余件作为入选作品进行展示。这些作品不仅会在现场的电子数据库中全面展出,而且还特别挑选了最具代表性的270多幅作品,以实物形式在现场进行展览。
9月26日下午,《文化遗产影像:融合中的科学与艺术》专家座谈会如期而至。座谈会涉及京津冀文化遗产影像大数据库建设情况、京津冀文化遗产影像数据标准的建构以及如何动员全社会力量记录和保护文化遗产等内容。
文化遗产影像数据库,是指建立文物遗址、博物馆、藏品以及非遗文化相关内容在内的数字基因库,包括文化遗产的历史沿革、实体信息、非物质性信息,民间传说、口头传说以及其他工艺材料等信息内容整理。北京国际摄影周京津冀文化遗产影像展总策划、北京国际设计周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昱东在主持座谈会时表示,"文化遗产的保护至关重要,而影像记录则是其不可或缺的一环。尽管我们竭力保护,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仍面临逐渐消逝的风险。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实,然而,若我们能留存影像资料,它们便能在数字世界中永恒流传。"
此外,在文化遗产的修复过程中,数字化的资料同样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国家博物馆当前正举办的"浴火重生"展览为例,展览生动展现了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历程。巴黎圣母院自12世纪建立以来,历经多次修复,其中19世纪的修复工作留下了大量宝贵资料。值得一提的是,游戏《刺客信条》的设计师对圣母院阁楼进行了精细的数字化记录,使得游戏中的环境高度真实,这一行为在修复过程中竟也发挥了其史料价值。"因此,我们深信,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记录,都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积极作用。"王昱东说道。
文化遗产影像数据库的建立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重大。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刘保山亦指出:"我们之所以致力于推动遗产的信息技术系统,是因为我们深知信息技术在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他进一步介绍,当前国际社会对遗产保护的理念视角是综合性的,它融合了专业理念与专业方法。我们的影像库要细致而深入地收集文化遗产的历史信息、实物信息以及非物质性内容信息,如民间传说、口头传统和其他工艺材料等背景信息,这些都被视为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京津冀文化遗产影像数据库建设处于早期构建阶段。其首要任务是确立时空关系,即每份影像数据都拥有自己的时间和地理位置。刘宝山透露"在此基础上,我们正逐步整理并完善数据的基点,作为标准,旨在未来能够构建一张覆盖全中国的珍贵文化遗产影像地图。"
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刘保山指出,"首先,基于现有数据技术,我们将策划更多具有地区文脉特色的专题展览,以点亮京津冀不同地区的文化亮点。其次,我们将结合设计部已存储的VR资源,如中轴线、大运河、长城等,将摄影作品与VR内容相联系,为观众提供更为沉浸式的观赏体验。同时,这也将有助于防止图片造假行为的发生。最后,我们还将考虑利用虚拟展厅等技术手段,为摄影作品提供更为多样化的展示平台。"
在场的专家们对文化遗产影像数据库的建立一致表示认可,并对建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为文化遗产影像的科学与艺术融合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此外,北京大学校友摄影俱乐部会长刘学红分享了"公众参与的摄影实践:西山地区遗产记录的启示和影像拍摄情况";北京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原首都博物馆馆长韩永探讨了京津冀文化遗产影像数据标准的建构,博物馆文物信息数字化录入存在的问题,包括其准确性、完整性等,以及对文化遗产的利用和宣传工作。并强调了相关人员的专业性和标准规范的重要性。讨论了博物馆工作在文物及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功能与责任。
在与会专家依次发言中,还讨论了对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文化遗产影像资源在设计领域的问题探讨、非遗的保护与记录、数据库建设对文物普查工作的帮助、数据库内容专业性与准确性平衡的探讨、数据库存储和维护成本与可持续与活化利用等问题,并提出了大量对数据标准文本的具体修改建议。
本次座谈会由北京国际摄影周、北京国际设计周携手举办,邀请了中国博物馆学会、人民数据、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物保护基金会、天津市博物馆学会、北京建筑大学、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首都博物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校友摄影俱乐部、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保护中心、北京歌华公益联盟、北京未名文博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众多专业机构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