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当前,我国设备更新行动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9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两新”政策第二场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认为,我国设备更新行动离不开各部门各地区的通力协作、主动担当、真抓实干,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设备更新工作成效可圈可点。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用足用好加力支持“两新”等各项政策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项资金,尽快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广大的经营主体,有力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张建华表示,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工作启动以来,各地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全国31个省份都召开了专门的部署会,研究细化本省实施方案,结合实际给予配套政策支持。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通过供需对接会、企业培训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政策宣贯,指导帮助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比如,吉林开展中小企业“智改数转”专题辅导,湖北开展“制造翘楚”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山东举办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展洽会,打造“典型引路、供需衔接、服务赋能”工作模式。
江苏省累计完成更新工业领域设备21.9万台(套)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规模占全国13%。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沈剑荣介绍,2024年以来,江苏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决策部署,出台“一揽子”行动方案及配套举措,实施装备高端跃升、智改数转网联赋能、绿色低碳转型等重点行动,促进“产供销、上下游、政银企、线上下”联动。1-8月,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5%、总量超过全国10%。
1—8月,江苏省累计完成工业领域设备更新21.9万台(套),带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6%。沈剑荣表示,针对省情实际、企业所需,2024年3月江苏率先出台了制造业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项目贷款,由省级财政贴息1个点,区市统筹再贴息1个点,同时获得中央财政贴息1.5个百分点的项目仍可享受省级贴息支持。“随后,江苏围绕城市更新和建筑市政基础设施、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设备等领域,陆续出台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政策,全方位、多领域有效降低设备更新融资成本。”沈剑荣说。
为做优做实贷款贴息工作,江苏力促协同联动,通过政府贴息、银行让利,实现项目贷款利率从3.85%左右下降到1.5%左右。江苏力推供需对接,聚焦“三年实施5.5万个‘智改数转网联’项目”、“每年推动6000个以上工业技改项目”等重点任务,编制设备更新需求、优质设备供给、项目融资需求3张清单,组织供需对接活动30余场、覆盖企业超3000家次。江苏力求“免申直达”,贴息资金由财政预拨到银行与放贷挂钩,企业直接按扣减后利率付息,无需申报垫资,目前已达成282个项目贷款合同,撬动近750亿元银行贷款支持设备更新。
当前,江苏正根据实施情况,进一步推动重点行业领域能效、安全、技术诊断,充实项目储备库并滚动更新;进一步积极运用大数据等手段精准纾困解难,提升惠企实效;进一步做好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促进政策效应叠加,以设备更新赋能企业升级、产业焕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成效来看,截至9月20日全省累计完成更新工业领域设备21.9万台(套),更新住宅老旧电梯3000余部,更新供水、供热、供气管网2027公里,更新教育科研仪器19.3万台(套),1-8月江苏专用设备、纺织、金属制品、汽车等行业购置设备投资分别增加119.9%、69.5%、54.3%和36.4%。
近年来,江苏省经济延续回升向好,离不开“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沈剑荣表示,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江苏不断充实政策工具箱,除设备更新贷款贴息外,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为解决企业融资信用问题,江苏出台“设备担”政策,就是为中小微企业购置或更新设备提供贷款担保,单户企业担保额度最高5000万元,年化担保费率不超过1%,省财政按照担保费的80%给予补贴。银行和担保机构自主审核确定支持对象及其设备购置更新改造项目,企业免申即享,补贴资金由财政部门对担保机构先预拨、后结算,省财政对承保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给予20%的风险补偿。截至9月20日,已有143家企业提交了17.1亿元的“设备担”需求。
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江苏出台“专精特新贷”政策,就是要服务全省1.2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因为这是江苏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沈剑荣表示,“专精特新贷”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和项目贷款两类支持,单户贷款额度最高3000万元。对于企业不良贷款,明确省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给予最高80%的风险补偿,消除银行后顾之忧。截至9月20日,已投放“专精特新贷”112.6亿元,惠及1542家专精特新企业。同时,江苏出台科技创新企业首贷贴息政策,就是要服务全省6.5万家科技型创新企业,这是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沈剑荣强调,江苏省财政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首次贷款,给予贷款金额年化1%的贴息,单户贷款额度最高2000万元。截至9月20日,已有684家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交首贷需求,总额35.34亿元,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占比93%。江苏支持各市县积极组织“政银担企”对接活动,发挥贴息、担保、风险补偿等政策组合效应,更快响应中小微企业“短期、小额、急迫”的资金需求,推行“见贷即担”“见担速贷”,加力打好政策“组合拳”,为企业增信,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
浙江省让民营企业乐于设备更新
浙江是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2023年浙江省民营经济创造了浙江67.2%的生产总值、71.7%的税收、80.2%的进出口、87.5%的就业和96.9%的市场经营主体。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章春华表示,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2024年国家出台“两新”政策以后,浙江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要抓住政策机遇,不断加强对民营企业参与设备更新的支持力度,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加强政策宣贯,让民营企业快享政策红利。浙江省多次组织民营企业“两新”工作政企座谈会,开展万家企业专题问卷调研,深入了解和倾听民营企业参与设备更新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数字浙江”优势,率先上线省市“两新”政策集成专区,利用数字化平台加快政策直达。比如,浙江省温州市打造惠企“政策计算器”,企业扫码登录后就可自动匹配80余项设备更新奖补政策,实现惠企政策的精准直达。
二是加强政策供给,让民营企业乐于设备更新。浙江省先后印发了工信、石化、住建等10个设备更新领域的省级政策方案,部署推动相关领域设备更新工作。统筹省市县财政资金近300亿元支持设备更新,2024年已完成1.1万余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年底前实现全覆盖,推动金融机构对企业设备更新项目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创新运用融资租赁工具,助力中小微民营企业设备更新改造。
三是加强市场引导,让民营企业敢于设备更新。浙江省编制发布了高端装备供给、重点设备更新、企业融资需求3张清单,2024年4月以来省市县三级先后组织436场“十链百场万企”对接活动,共超过4.3万家(次)企业参与,助力企业对接订单超过600亿元。比如,抓住住宅老旧电梯更新改造这一民生好政策,马上出台实施方案,在2024年年底前更新改造老旧电梯10000台以上,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电梯维护保养和更新改造市场培育,努力为电梯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民营经济是设备更新的主力军,浙江省将坚定不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设备更新,让民营企业可感可及、有感有得。”章春华强调。
浙江省高度重视融资租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制定印发了《运用融资租赁工具支持设备更新工作方案》,充分发挥融资租赁行业“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特色优势,为企业设备更新提供灵活、便捷、低成本的金融支持,主要做法有三点:一是创新数字平台。推动融资租赁企业分行业、分领域开发产融供需对接平台,归集融资租赁产品、企业设备需求、供应商名录等数据,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供需信息智能匹配。比如,浙江省宁波市上线首个综合服务平台“设备之家”APP,提供设备融资、新机采购、旧机直卖等一站式服务,已在全国范围内为3.5万家企业提供超43万台、总额303亿元的设备更新支持。
二是创新服务模式。引导融资租赁企业通过“选定一个行业、试点一家企业、推动一批项目”,分行业、分领域推动融资租赁服务设备更新。比如,推动融资租赁企业加强与产业链“链主”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发挥“链主”企业资信水平好、信用评级高等优势,由“链主”企业推荐并担保,面向产业链下游企业提供“一揽子”融资租赁服务,累计投放资金超1200亿元。三是创新合作方式。推动“租银协同”,发挥融资租赁企业的渠道优势和银行的资金优势,降低融资成本,推出更多租贷联动的产品。
章春华介绍,浙江省推行“租租合作”,引导融资租赁企业优势互补,提供组团租赁、联合租赁等方案,不断增强特色化服务能力。推广“租投联动”,鼓励融资租赁企业与各类创投机构深度合作,提供集融资租赁、股权投资于一体的综合融资服务,更好满足企业设备更新的多元化融资需求。总之,浙江省将积极发挥融资租赁行业优势,进一步运用融资租赁等金融工具,更大范围、更大力度助力设备更新。1—8月,浙江省工业领域完成设备更新9.7万台(套),拉动工业设备工器具购置同比增长9.5%。
湖北省八大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总投资2517亿元
2024年1—8月,湖北省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22.2%,比全国增速高5.4个百分点。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黎东辉介绍,自国家部署“两新”工作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标国家要求,结合省情实际,既重视“硬投资”、更注重“软建设”,在全省创新开展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改革,促进设备更新领域项目加快建设,助推全省经济稳健回升、进中提质。1-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增速均居全国前列。
一是做实前期论证,提升项目成熟度。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建立覆盖项目前期、建设、结算、运营全生命周期模式,依据项目成熟程度,分别建立项目目录库、储备库、实施库。会同财政、工信、住建、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做实“两新”项目投向、能评、环评以及资金来源等前期论证,推动项目质量和成熟度较往年显著提升。
二是加强过程管控,促进项目快见效。全面建立投资项目管理“单一窗口”,以竣工结算和财务决算为关键控制点,对项目审批、资金拨付、开工、竣工、验收、结算、决算等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全程监控,实施“红黄绿”灯预警,将“两算”总体时间控制在1年内推动尽快形成有效资产。创新建立“三率两量”投资项目调度机制,每月对设备更新类项目开工率、纳统率、竣工率以及项目建设用电量、用水量精准调度,推动项目快开工、快建设。1-8月,全省八大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总投资2517亿元,同比增长22.2%,比全国高5.4个百分点。
三是完善配套政策,调动投资积极性。制定出台“工业设备更新10条”、财政贴息、提高生产性设备补助标准等配套政策,以有限的政府投资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1-8月,全省工业投资增长15.3%,带动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8%,比全国高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比稳定在56%以上,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17.4%,有力夯实了投资增长后劲,增强了产业发展韧性。
黎东辉认为,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势必会带来废旧设备如何回收处理的问题,系统构建回收循环利用体系正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两新”行动的关键环节。湖北依托省内龙头企业,以数字技术为手段,把握“换新”契机,带动“去旧”回收,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形成资源循环利用良性互动格局。
一是整合资源,构建公共回收平台。采取“互联网+回收+购新”模式,整合商家、用户、回收企业、回收网点、销售网点资源,有效串联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打造覆盖全省的再生资源数字化公共服务回收平台。自2024年6月平台上线以来,旧家电回收数量达到40.2万台,促进新家电销售47.9万台、销售额23.1亿元。
二是多方参与,贯通循环产业链条。回收平台已连接11家拆解企业、27家回收企业以及1954个回收网点,推动消费者、回收企业、回收网点以及回收再利用企业精准对接,打造了一个覆盖回收、溯源、价值评估、碳足迹、售后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完整生态链条。比如,湖北对废旧家电实行“一机一码”,实现废旧家电从回收、储存、转运、分拣、拆解全过程溯源可控,大大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龙头引领,打造重点产业集群。支持格林美、邦普、骆驼集团等省内龙头企业,抓住“两新”机遇,打造循环产业集群。宜昌邦普贯通“磷矿—原料—前驱体—正极材料—电池循环利用”全生命周期,建成全国最大的锂电池回收利用企业;骆驼集团建成“电池生产—销售—回收—再生”循环经济链条,成为全国最大的铅酸电池回收利用企业。目前,全省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达到4728家,主要再生资源年利用量超过1200万吨,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