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的东风,沐浴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荣光,中信重工连日来喜讯不断:
公司成功签订江苏金峰集团溧阳前锋水泥有限公司日产9000吨水泥生产线一揽子主机装备合同,再次证明公司水泥装备制造实力和技术优势;
公司制造的全球首个5600毫米宽厚板粗轧机牌坊等多个核心部件成功交付,助力世界宽厚板轧机迈入5600毫米时代。
公司高端材料绿色智能制造项目钢结构首根立柱顺利安装,向着打造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标杆性示范工程迈出坚实一步;
公司为首钢集团马城大石河铁矿终端站项目自主研制的6台GPYK180-8精矿过滤机一次试车成功,在铁精矿脱水领域实现新突破。
公司获评河南省公司获评2024年河南省制造业头雁企业,充分彰显了中信重工作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强企地位。中信重工8月23日晚间披露的2024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90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1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63亿元,同比增长37.21%;毛利率提升3个百分点至21%;净利润率持续攀升;继续保持收款大于收入的良好态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近年来,中信重工确立“增长稳定、发展均衡、创新驱动、绿色引领、员工幸福”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明确“做强传统产业、做大成套产业、做成绿电产业、做精新兴产业”经营思路,制定“以连续化经营管理思想提升离散型生产制造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核心举措,践行“平台化建设、生态化发展”业务新模式,细化生产运营管理、强化海外市场开拓、深化绿电平台建设、优化合资公司治理,全力以赴拓展市场边界,坚定不移以创新引领企业发展,持之以恒抓好连续化精益管理,公司运营质效稳步提升,产业发展持续巩固,不仅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而且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走出了具有中信重工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国之重器发挥新作用。中信重工始终将筑牢“国之重器”地位作为企业存在的最大价值,积极在践行国家战略中展现责任担当。
在支持国家大科学装置需求方面,参与了中科院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原子能院强流质子回选加速器关键锻件研制,参与完成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等两个项目分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有力支持了我国高能物理研究事业。
在推动我国核电技术发展方面,自2020年以来,先后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研制多项铸锻产品,助力我国打破国外核电技术垄断,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
在推动我国工业制造业链条高端化方面,先后研制出120MN和125MN航空级铝合金板材张力拉伸机,打破了国外航空级铝合金厚板生产技术的垄断,有力支持了国产大飞机C919的研制。
在支持国防及重大工程领域方面,为首艘国产航母舰载机起降和回收系统研制重要配套产品,连续18次为神舟系列飞船提供逃逸舱系统锻件。
在支持国家清洁能源布局方面,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大型整体式锤芯结构液压打桩锤,实现中国海工装备领域“卡脖子”重点关键产品的突破,助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在发挥战略支撑作用方面,矿山、建材机械装备所有核心主机均实现按国际标准设计、研发、配套,全面实现进口替代,首台套世界最大规格Ф7.2×138.5m特大型煤化工用回转窑成功落地;世界最大规格72Wm³/h动态选粉机和重工最大规格GM240-170高压辊磨机等一批首台套装备成功推向市场。其中矿物磨机、矿井提升机获评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中信重工以实实在在的高技术含量产品推进强链补链,有力支撑了制造强国建设,“国之重器”的地位愈加稳固。
技术研发结出新硕果。公司聚焦国家重大专项、集团重大科技专项、新产品产业化、国家标准的重大突破等方面,通过不断培育创新氛围和创新精神,持续推进“卡脖子”技术攻关,先后取得一系列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突破,如研制出第一台大型竖井钻机、第一套半固定给料式破碎站、第一台高压辊磨机、第一套千万吨级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第一套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双压纯低温余热发电生产线、第一套大型矿井提升机新型闸控系统、联合研制第一台120MN张力拉伸机、国内单条最大的每天1200吨活性石灰生产线等。成功突破世界最大的氧化球团烧结窑、铜冶炼阳极炉,全球规格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自磨机、半自磨机、球磨机,世界上钻孔直径最大、深度最深的竖井钻机。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城市地下空间竖井掘进机等装备,国内首台实战列装应用的智能消防机器人、煤矿井下巡检机器人,国内首批10兆瓦风电单桩和吸力筒,国内首台大型整体式锤芯结构液压打桩锤等。中信重工先后创造近300项国内乃至世界“第一”“首创”“领先”的纪录,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重点课题4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国家、省部行业奖项290余项。在“十四五”期间,公司累计申获专利361项,18项“卡脖子”技术取得突破。
海外市场开拓打开新空间。中信重工作为国家首批确定的50家国际化经营企业之一,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聚焦澳洲、非洲、南美等区域市场,实现了公司批量化、大规格破磨装备在国外超大型矿山应用的全覆盖;签订了加拿大金银矿项目,实现北美高端矿业市场的突破;新设越南和马来西亚两个海外代表机构,辐射整个东南亚市场;参加加拿大国际矿业大会等一系列国际行业展会,提升公司品牌国际影响力。目前,公司构建了全球化研发、营销、生产、服务四大功能的国际化布局,形成了“成套、主机、备件、服务”四大全球化服务领域,产品和服务覆盖“一带一路”沿线68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上半年,实现海外生效订货超39亿元,同比增长65%,海外市场生效订货总量和占比均创历史新高。
绿电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公司深入践行绿色发展战略,以“做成绿电产业”为目标,建设绿色制造体系,优化自身用能结构,打造传统重型装备制造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新范式。探索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虚拟电厂的用电及接入模式,公司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完成备案;签订山西大同某县50MW分散式风电项目总包合同,实现新能源总承包业绩新突破;与中国铁建、中交集团、天津港航签订海上风电订单,公司交付的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16.6MW漂浮式风电平台抵达风电场进入安装阶段。今年二季度新增生效订货环比增长237%。
生产运营管理取得新成效。公司秉承离散型制造连续化精益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赋能平台建设,实现营销服务、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核心业务系统全覆盖,业务数据线上化率达到90%以上。深入推进“业财一体化”,打通业财融合管理断点,持续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提升管理效率。提升实际成本归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现财务单据的自动生成率达85%以上,提升月结效率40%以上;完成数字化精益制造平台(一期)的自主开发并上线运行,优化生产相关9大类业务流程,打通22项生产业务断点,升级27项数字化业务功能,进一步挖掘生产潜能,实现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
数字化转型迈出新步伐。中信重工深刻把握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大趋势,深度融合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数字重工”建设,倾力打造智能工厂,推进智慧生产,构建离散型制造连续化精益管理模式,引领行业转型升级。持续建设数字化研发设计云平台,在行业内实现了最大规模的设计云桌面应用,自主研发了三维参数化设计低代码开发平台,在国内重机行业率先实现了设计工艺等技术资料全面无纸化、数字化应用。5G工业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树立行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中信重工申报的基于“5G+工业互联网”的离散型重型装备智能工厂项目成功入选工信部《2023年5G工厂名录》。
踏上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中信重工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搭建平台、营造生态,统筹好企业安全与发展,以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确保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彰显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的更大使命担当。(薛伟堂)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