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大会(2024GIV)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战略思考》的演讲,全面分析了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张永伟的观点深刻揭示了人工智能对汽车产业的深远影响,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崛起
张永伟指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过去十年间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电动化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的领跑者。以比亚迪为例,2023年其新能源汽车销量接近300万辆,2024年有望超过30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然而,随着电动化逐渐成熟,智能化成为新的竞争焦点。从2020年开始,中国在智能化领域率先启动了全球性的变化,尤其是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人工智能成为新的驱动力
张永伟强调,人工智能(AI)已成为推动汽车变革的新决定性因素。在智能化时代,汽车企业的竞争力正在快速向AI驱动的智能化迁移。特斯拉、华为、比亚迪等企业在智能化领域的巨额投入,表明了这一趋势的不可逆转。例如,特斯拉在智能化产品上的投入已达到百亿美金,华为和比亚迪也分别投入了300亿和1000亿人民币。这些投入不仅体现了企业的决心,也反映了智能化发展的高门槛和高要求。
关键挑战与应对策略
首先,数据成为核心资产。数据已成为企业核心的资产和要素,能够创造价值。张永伟指出,企业需要改变对数据挖掘能力不足的现状,让数据变成资产,让资产产生价值。单一车企的数据量有限,难以满足AI训练的需求。因此,需要创造机制促进数据汇聚,解决数据规模不大的问题。行业组织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建立市场化原则下的数据共享机制。汽车行业已经看到了通用模型和垂直模型的应用,但企业需要进一步利用或研发模型,解决汽车“新五域”(电子电气架构、动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底盘)的问题。通过深度融合AI技术,形成新的架构和解决方案,提升企业的AI竞争力。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离不开高算力芯片。中国需要在高算力芯片的本土化制造上取得突破,解决本土制造的问题,确保供应链的安全。除了高算力芯片,控制类小芯片也是重要的战略领域。需要构建本土供应链,鼓励海外芯片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实现本土化制造。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关键。张永伟强调,必须在智能化初期实现操作系统与汽车的并驱发展,减少未来切换的成本。同时,要推动车载、车控、智驾操作系统的规模化应用,确保系统的安全可控。
智能驾驶的融合发展路线
张永伟提出,智能驾驶的技术路线应从简单的单车智能和车路云两分法转变为融合发展的路线。中国的智能驾驶发展应结合单车智能和车路云的优势,形成中国特色的智能驾驶融合发展路线。这一路线不仅提升了基础驾驶能力,还通过车路云的协同效应,增加了“加分项”,提高了整体竞争力。
全球化与制度创新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全球化面临新的问题,如数据隐私、网络安全和驾驶安全等。这些挑战可能成为国际市场的新壁垒,需要企业提前做好适配和应对。
随着智能化的快速发展,生产关系和法规标准需要及时跟进。张永伟强调,数据管理和上路行驶的法规标准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确保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同步推进。
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不仅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数据汇聚、模型研发、芯片本土化、操作系统自主可控等多方面的努力,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将能够在全球舞台上展现更强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