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在2024中国算力大会开幕式致辞时表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83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246EFLOPS(2460万亿次浮点运算),位居世界前列。算力产业发展不断提质、增效、向新。工业、教育、医疗、能源等多个领域的算力应用项目超过了1.3万个,有力支撑了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共享数字化发展的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算力基础设施是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的战略部署,这预示着数据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在网络、算力等设施的支持下,提供一体化数据汇聚、处理、流通、应用、运营、安全保障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它涵盖了硬件、软件、开源协议、标准规范、机制设计等多个层面,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
当前5G技术产业成为我国实现领跑的产业领域,工业互联网体系化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的双千兆网络,培育世界领先的数字消费市场。5G、工业互联网等深度融入76个国民经济大类。在培育经济新模式的同时,5G+远程医疗、5G+远程教育的创新应用,助力公共资源的获得更加均等、更加便利、更加公平。
赵志国指出,构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的算力产业体系,既是行业深化改革的关键任务,更将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等一系列改革任务的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必须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稳步提升产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算力的赋能成效。
一是强化规划设计,统筹好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完善建设布局机制,面向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完善多元配置机制,面向人工智能等新型产业制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智算中心,合理配置通算、智算、超算等比例。完善互联互通机制,构建算力互联的程序规则、市场规则、质量监测规则,推动形成以算力大市场体系服务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发展格局。
二是强化创新驱动,统筹好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高端芯片、架构设计、大模型算法高速传输协议等基础软硬件技术实现更大的突破,建立健全算力产业标准体系。加快创新成果产业转化,组织实施产业链强链补链行动,开展算力强基、揭榜挂帅,建设一批可满足各类创新主体进行算力研发、验证、调度应用的载体平台,探索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发展模式。
三是强化应用培育,统筹好“化点成珠”和“串珠沉淀”。打造典型应用场景,加快推进算力赋能新型工业化建设应用,在工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等重点环节,培养一批典型的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打造算力服务体系,重点面向中小企业培育一批算力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建设一批集成多方资源、开放多项能力的服务平台,在工业、教育、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四是强化安全保障,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完善信息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体系,提升国家算力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保障能力。增强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加强数据分级分类的保护,明确各类主体数据安全责任,形成数据安全保护合力。增强设施平稳运行能力,建成应急预案提升处置的能力,推动形成云、网、边、端安全一体、协同发展的能力。
当天发布的《中国综合算力指数报告(2024)》显示,近年来,全球算力规模持续提升。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截至2023年底,全球算力基础设施总规模达到910EFLOPS(FP32),同比增长40%。美国、中国位列前两名。报告从政策标准完善、算力优化布局、算力互联成网、技术产业创新、绿色低碳转型、产业生态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报告指出,从人工智能的角度,2003-2023年的20年间,智能算力需求增长百亿倍。截至2023年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超过76亿EFLOPS(FP32),同比增长65%。人工智能是目前算力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
算力基础设施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在算力优化布局方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认为,除了通算、智算、超算、东数西算以外,还有很多与需求相匹配的算力的部署,但是我国算力芯片生态比较碎片化,以及需求与供给有很多错位,不能完全精准适配,因此算力互联成网,是下一步要重点推动的工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