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吴晨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4年9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6.6%。此外,为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支持经济稳定增长,从9月27日起,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由此前的1.70%调整为1.50%。公开市场14天期逆回购和临时正、逆回购的操作利率继续在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上加减点确定,加减点幅度保持不变。
“这一决策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的稳中有降。”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研究经理石少卿向中国工业报表示。
此前,在9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就宣布,近期将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资金约1万亿元。在今年年内还将视市场流动性的状况,可能择机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0.5个百分点。
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
“此次降准降息对于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人民银行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的表现,旨在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强度和精准性,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这表明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仍然保持稳健取向,致力于实施正常货币政策,避免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的“大水漫灌”现象。”石少卿说。
石少卿分析认为,降准举措有助于缓解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压力,提高其信贷投放能力,从而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这一举措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同时,降准还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增长,从而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展望未来,央行可能会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力度,充分显示政策支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保持货币政策稳健的同时,央行可能会继续加大政策调控的精准性,通过多种工具和手段,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和稳定增长,央行可能会逐步恢复正常的货币政策,避免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的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因此,未来货币政策的调整将更加注重平衡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
满足流动性需求保持市场稳定
此次降准降息的时机选择考虑到了多个因素,包括地方债发行、税期高峰、监管考核等对流动性的影响。特别是在9月中旬,市场短期资金供求变动加大,央行选择在流动性需求最为迫切的时点进行降准,以保持市场稳定。
从当前货币政策的目标来看,主要包括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价格温和回升、保持银行业的稳健、人民币汇率在均衡水平上的稳定以及加强与财政政策的配合等五个具体目标。
一位银行业的宏观分析师告诉中国工业报,从前期情况看,唯有人民币汇率是重要的约束,而站在目前的时间点上,在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后,人民币汇率面临的压力明显减弱,内部宽松的约束几乎解除。
从具体操作看,年内有大量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政府债券发行也对资金有很大需求。另外从价格方面考虑,一方面,贷款利率持续下降,银行息差压缩至历史低位,维持银行业的稳健亟需降低其负债端成本;另一方面,目前MLF即使调降后也有2%的利率,对银行来说成本较高,同时考虑到在逐渐淡化MLF利率的政策意义。总的来看,降准释放流动性是必然选择。而在降息的顺序和节奏方面,也会是先降低政策利率、再引导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下行,以此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和银行业自身的健康性。
总的来说,央行此次降准降息的举措,旨在支持实体经济,优化金融结构,同时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和有效性。未来,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力度,以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