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梯队企业快速扩容 北京多举措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 曹雅丽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4-09-27 09:57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专精特新企业是广大中小企业的排头兵,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党的二十大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

9月26日,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成效专场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介绍,2020年国家启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经过五年发展,目前北京市共有专精特新企业8754家,数量增长14倍,梯队企业快速扩容。其中,“小巨人”1035家,数量增长近20倍,北京是全国第一个“小巨人”数量突破一千家的城市,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小巨人”第一城地位。

呈现“高精尖、高成长、高质量”发展特征

近年来,北京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作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力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服务体系,擦亮“北京服务”品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促进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姜广智介绍了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特征,是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对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国家启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经过五年发展,目前北京市共有专精特新企业8754家,数量增长14倍,梯队企业快速扩容。专精特新“小巨人”作为专精特新企业中的佼佼者,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2020年底至今,北京市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53家跃升至1035家,数量增长近20倍,北京是全国第一个“小巨人”数量突破一千家的城市,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小巨人”第一城地位。

姜广智表示,总体来看,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呈现“高精尖、高成长、高质量”的发展特征,已成为首都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一是高精尖。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近八成属于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大高精尖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化特征明显,四成以上企业研发费用占比在15%以上,14家专精特新企业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专精特新企业以千分之四的数量贡献了超过中小企业四成的技术创新规模。同时,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依靠持续创新和精益求精形成了自己的“独门绝技”,近七成专精特新企业与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配套,超五成企业在产业链关键领域实现“补短板、填空白”,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高成长。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约四成前瞻布局通用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类人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新领域新赛道,具有巨大增长潜能。目前全市超五成A股上市公司为专精特新企业,去年全市新增上市企业近六成为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崛起正深刻影响未来投资趋势,成为引领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三是高质量。专精特新企业不仅注重技术创新,更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体现在三个“10”:超四成企业净利润增长率超10%,超五成企业深耕主导产品10年以上,超六成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超10%,持续引领北京市200多万家中小企业坚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紧抓四大关键   任务打造专精特新首善之都

姜广智介绍,近年来,北京经信局着力在抓“培育”、抓“政策”、抓“服务”、抓“提升”四个关键任务上下功夫,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和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专精特新首善之都,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

抓培育助企,打造梯度培育“金字塔”。姜广智表示,按照“筑根基、广聚苗;建模型、选好苗;精施策、优育苗”总体思路,坚持敞口申报、达标即享的原则,最大范围地吸纳优质中小企业入群归队。建立中小企业基础数据库,从企业资源、创新能力、成长潜力等方面构建评估模型,精选具有发展潜力的初创型企业纳入培育视线。针对处于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不同梯级企业的发展定位及特点,分级分类精准施策,不断加速梯次转化效率,形成滚动发展、靶向培育格局。

抓政策暖企,打造营商环境“模范城”。姜广智介绍,围绕聚资源、促沟通、稳运行,建立健全服务企业体系。全面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出台专精特新十大强企行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实施细则等一揽子专属政策,围绕创新、融资、上市、人才等领域强化要素资源保障。积极构建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通过座谈调研、走访回访、问卷调查等方式,用心倾听企业诉求,及时捕捉发展难点,优化政策设计、细化帮扶举措。建立常态化专精特新动态监测体系,月度看动态、季度看趋势、年度看成效,为政策精准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抓服务惠企,打造护企成长“生态圈”。姜广智介绍,持续完善“1个中小企业服务市级枢纽平台+17个区级平台+300家示范平台(基地)+辐射2000余家服务商”的立体化服务体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公共服务网络。依靠“市-区”两级“服务包”制度,打造“服务管家”队伍,全面覆盖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一对一”管家式服务。在全国首创专精特新企业服务站,已建设110家,形成“五公里服务圈”,试点建设15个专精特新特色园区,助力企业集聚成势、融通发展。搭建政策集成服务平台,归集惠企政策2.7万条,上线2600款优质服务产品,实现企业服务“一站式”汇聚,专精特新惠企服务“工具箱”不断丰富。通过打造“千亿畅融”“一月一链”“益企京彩”服务品牌,举办“专精特新研究院”“局长处长上直播讲政策”系列活动,构建助企发展服务矩阵,擦亮北京专精特新企业金字招牌。

抓提升强企,打造梯队企业“领头雁”。姜广智表示,聚焦企业获得融资难问题,加强贷款中心建设,强化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供给,“专精特新贷”产品惠及企业超4000家,落地融资金额超1600亿元,节约融资成本超5亿元。7月末,全市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1501亿元,同比增长34.7%,有贷户数同比增长34.7%。发挥北交所主阵地作用,在全国首批设立专精特新专板,已有406家企业入板培育,支持企业融资超80亿,全国首家企业通过“绿色通道”审查机制在新三板挂牌。

姜广智表示,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提质增效,实施“创新领航”行动,调优技术中心创建标准,首批支持近百家专精特新企业成功设立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近两年通过1.5亿元市级财政资金支持了620家专精特新企业大幅度提升数字化水平。促进专精特特新企业“融通入链”,建立“链主企业出题、中小企业答题”的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帮助专精特新企业引进关键核心技术人才超千人,推动超七成专精特新企业与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配套。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好发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优势,加力打造专精特新首善之都,力争年底实现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营收规模突破‘1万亿’的两个‘1万’目标。”姜广智说。

多措并举   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前段时间工信部也发布了《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赋能”。

姜广智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近期工信部也发布了《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对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做了具体部署。下一步,北京市将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北京市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不断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体系,加大资源投入,用情、用心、用力做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具体而言,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全力优化政策供给,亮出助企发展新实招。北京经信局今年计划出台《北京市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升级政策举措,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痛点难点赌点问题,打出系列“组合拳”,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全面升级服务体系,展现服务生态新风貌。先试先行,在全国率先建设专精特新赋能中心,打造“中央-市-区-服务点位“四级联动赋能体系,做优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北京旗舰店”。

全速提升发展水平,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规模和质量双提升为目标,聚焦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用好企业座谈、调研、“服务包”等机制,倾听企业声音,加强企业调研走访等工作。充分发挥首都科创资源优势,强化配套支持,做优做精助力企业融资的“千亿畅融”、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的“益企京彩”、推动企业进入产业链龙头企业供应链的“一月一链”等重点品牌活动,从企业升规上市、数智转型、大中小融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作者:曹雅丽

编辑:袁海霞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