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4年中国汽车产品质量趋势”座谈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大会汇聚了国内主流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精英代表,就客诉应对的新难点、用户体验改善的新路径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把脉汽车行业质量现状,展望未来发展蓝图。
会议现场发布了《2023年度车质网投诉分析总结报告》和《2024年中国汽车产品质量趋势分析》两份权威报告,前者深刻剖析了去年汽车市场中质量与服务的真实面貌,揭示了行业新兴问题。后者依托丰富的产品评测数据,从多个维度,前瞻性地勾勒出汽车产品质量的未来走向。报告明确指出,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快速,但传统燃油车在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占据市场的重要位置,其质量管理同样需要高度重视与持续优化。
在会后的交流环节,记者有幸对汽车行业质量体系的领军人物尹双兴进行了采访,深入了解其创新质量分析体系的具体实施路径与显著成效,期待通过他的视角,为整个汽车行业的质量管理与提升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谈及当前汽车行业广泛采用的FMEA(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体系,尹双兴指出,尽管这一方法在工程应用中具有极高的普及度,但其固有的主观性和对人为判断的依赖,以及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的局限性,仍不容忽视。这些局限性的根源在于,产品研发国家在设计产品时往往过于关注本国用户的使用习惯,而忽视了产品出口目的地市场的实际情况。因此,FMEA中的失效模式信息往往局限于本地,缺乏全球视野。
针对这一现状,尹双兴率先在行业内牵头,对全球产品研发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与优化。他创新性地将各市场上出现的质量问题、失效模式、客诉率及解决方案等FMEA关键信息,按国家、地区进行分类,并在全球FMEA平台上实现共享。在产品研发初期,工程师即可根据产品规划的销售市场进行精准筛选,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失效模式,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全球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同时,在制定产品质量标准时,也能更好地兼顾各国市场的特定要求,实现性价比的最优化。这一举措打破了部门间的壁垒,促进了研发、IT、工艺、质量等多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了一种全新的产品开发方法。
在优化FMEA系统时,尹双兴加强了北美、中国及中东等关键市场团队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整合了全球范围内的专业知识与经验资源。通过精确筛选“目标市场”并输入各市场的预测销售比例,从庞大的数据库中精准提取出相关产品的失效模式及其频次信息,利用跨区域数据对比减少了主观判断的干扰,提升了分析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针对失效模式在不同市场接受度差异导致的“严重度”评级难题,尹双兴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预测销量比例的加权平均计算方法。这一方法不仅丰富了评价维度,还有效解决了传统方法中过度依赖研发地本土信息的局限问题,使得严重度评估更加贴近市场实际情况。在“频度”分析方面,他也同样采用了加权平均策略,依据预测销售比例对各国家客户投诉率进行加权计算,从而增强了分析结果的动态性与实用性。随着“严重度”和“频度”参数计算的优化升级,FMEA中的“探测度”也得以在后续工艺开发中得到更加充分的考虑与提升。
为了长期改进FMEA系统并保持其竞争力与适应性,尹双兴还提出了多项创新解决方案。他将FMEA模型与其他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工具,如故障树分析(FTA)、故障树事件树分析(FTETA)相结合使用,以提高系统的综合性能与准确性。同时,他积极引入数据驱动的方法论,依托福特北美和中国的大数据资源优势,对潜在失效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与分析,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揭示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关联与趋势信息。此外,他还通过促进不同国家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整合全球范围内的专业知识与经验资源。
在福特汽车CD542项目中,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效能,与之前出口中东的其他车型项目相比,千台车维修率改善了34%,客户满意度提升7%,为福特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增添了强劲动力。这不仅是对传统燃油车质量提升的一次深刻变革,更为汽车行业质量管理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启示。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并存的复杂局面下,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高效、精准的质量管理,成为了所有车企必须面对的课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变化,汽车行业将继续探索更加科学、智能的质量管理方法,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王文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