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全球市场对中国创新药认可度正不断提高

作者: 孟凡君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4-09-14 08:22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孟凡君

药品是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保障药品安全有效关系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9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李利介绍,近年来,我国医药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创新产品上市步伐不断加快。2024年1至8月,国家药监局批准创新药品31个、创新医疗器械46个,比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19.23%和12.16%。小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细胞治疗等创新药“出海”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球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度正在不断提高。手术机器人、人工心脏、碳离子治疗系统等高端医疗器械先后上市,部分产品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药品监管部门坚持以“四个最严”要求为根本遵循,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效率和公平,统筹监管和服务,有效保障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严格监管,促进药品生产经营持续合规。二是坚持深化改革,支持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发上市。三是坚持依法监管,完善药品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四是坚持能力为本,扎实推进药品监管现代化。

通过监管信息化带动医药产业的信息化转型升级

信息化是药品监管效能的倍增器,是药品监管现代化的动力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黄果介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引领药品监管现代化,持续实施药品监管智慧行动计划,旨在利用新标准、新技术、新工具强化监管。同时,希望运用这样的办法,通过监管信息化带动医药产业的信息化转型升级。目前,我国所有在产疫苗生产企业都实现了生产、检验数据的电子化记录和管理,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药品监管工作专业性、技术性强,必须以坚实的药品监管能力为支撑。2024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血液制品附录进行了修订,并且配套出台了《血液制品生产智慧监管三年行动计划》和《血液制品生产检验电子化记录技术指南》,用信息化手段解决血液制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难题,推动血液制品生产整体转型升级。李利强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把药品监管现代化建设摆在基础性、战略性位置,着力强基础、补短板、破瓶颈,提升药品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坚持以信息化引领药品监管现代化,建立和完善疫苗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目前我国每一支疫苗都实现了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推动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健全强化医疗装备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等。李利表示,药品监管部门正在按照全会部署,谋划全面深化药品监管改革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着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医药创新生态,加快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上市步伐,提高医药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改革的措施将会是全过程、多环节、深层次的。一是加大对医药研发创新的支持。对国家重点支持的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在审评审批、检验核查等方面加强服务指导,引导企业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患者为中心制定研发策略。二是提高审评审批效率。加快临床急需产品的审评审批,将符合条件的产品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缩短技术审评、注册核查、注册检验等各环节时限,加快审批步伐。三是支持医药行业开放合作。加大对医药进出口贸易的支持力度,加快境外已上市新药在境内上市审批,鼓励跨国企业把原研化学药品、生物制品和高端医疗装备等转移到国内生产。

当前,罕见病用药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第一,鼓励自主创新通道。通过鼓励我国的新药研发,解决部分罕见病无药可用的问题。第二,加快引进通道,让更多国际上在研或在产的罕见病用药,可以更快进入国内。第三,临时进口通道,尽力保障特殊情况下的临床急需,罕见病用药上市数量和速度实现了“双提升”。

助推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取得重大突破

创新医疗器械是医药创新研发的重要赛道,8月份国家药监局针对《医疗器械管理法(草案)》对外公开征求意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雷平表示,为保障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和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器械的需求,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医疗器械管理法》列入立法规划。医疗器械管理从行政法规上升到法律,不仅是提高法律位阶,更是内容上的提质升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医疗器械管理法(草案)》主要有三个方面考虑。首先这是促进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活力持续迸发,年复合增长率多年超过10%,有必要制定专门法律,将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从科技投入、财政支持、能力建设、行业规范、产学研衔接、全产业协调等方面做出全面系统的规定。其次,这是全面系统规定医疗器械监管制度的重要保障。制定专门法律,将为医疗器械行业治理提供更全面、更系统、更权威的法治支撑。第三,这是中国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必然要求。制定专门法律,有助于对接国际医疗器械管理法律制度,更加充分、有效发挥我国在相关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力促进医疗器械研发创新,推动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创新产品。通过整合资源协同发力,强化部委间协作,联合工信部组织实施创新领域揭榜挂帅工作,已经遴选出48个人工智能和40个生物材料高端医疗器械项目,在申报时给予重点支持。成立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和高端医疗装备3个创新合作平台,汇聚产学研医用管各方力量。推进监管科学研究,探索真实世界数据应用、新一代基因测序产品评价方法等多个新技术领域,形成了多项新工具、新标准、新方法并应用于监管工作。

全面创新审查机制,医疗器械技术审评重心向产品研发阶段前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推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取得重大突破。在长三角、大湾区设立了2个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分中心,针对医疗器械产业大省建立服务机制,让创新医疗器械企业能够及时得到专业辅导。确立人工智能、新型医用生物材料、高端医学影像和医疗机器人四大重点支持领域,破除产业发展的“堵点”和“难点”。定期组织开展监管会商,对全国首个创新医疗器械,以及生产工艺较为复杂的创新医疗器械,积极指导督促企业全面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截至目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296个创新医疗器械上市,这些创新医疗器械主要集中在植介入类设备、高端影像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高端领域,部分产品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比如:第三代非接触式磁悬浮“人工心脏”,为进展期难治性左心衰患者提供了心脏移植前的有效的生命支持;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离子治疗系统,为部分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加有效地治疗方式,已成功治疗1400多位患者;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脑起搏器”,已经在480余家医院实现临床应用,植入患者2.7万人,并走出国门,在8个国家实现临床应用;创新PET-CT产品,可以实现单床扫描即可覆盖人体全身器官,分辨率高,辐射剂量低。“我国创新医疗器械不仅有效填补国内空白,而且大大降低了诊疗费用,切实让百姓获益。”雷平表示。


作者:孟凡君

编辑:袁海霞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