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东湖镇地处南岳衡山西部,山峰险竣,岗峦起伏,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辖区内矿产资源丰富,钾、钠长石矿储量居亚洲之首。昔日的东湖镇矿石开采加工产业发达,在周边乡镇眼中是令人羡慕的“小香港”。几年前因矿山过度开采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为保护南岳衡山自然生态,矿山相继关停,镇村经济发展一度陷入“停滞”。面对困境,东湖镇党政一班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深刻内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思路,努力挖掘和培育可持续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奋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探索出一条山区小镇绿色转型的发展之路。
思路决定出路,从青山中谋发展
东湖镇内竹海连片6万亩,竹品种达30余种,翠绿如海、清神怡情,可谓“五岳第一竹海”。竹海区域内有铁道游击队政委文立正故居;有地形奇异、令人心驰神往的幽幽谷;有香火不断,声名远播的天柱寺,有高耸入云、美似仙境的大马山,旅游资源可谓颇丰。过去,镇内有部分村民自发开起的农家乐、民宿住宿等,但总体规模小、服务质量低、知名度缺不高、竞争力较差,对镇村经济拉动有限。通过调研,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境内的绿水青山,形成了“对接南岳旅游、发展东湖旅游,打造以度假、运动、休闲、康养为主的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一方面,以南岳“朝圣旅游”为契机,打造集游览观光、衡山土菜、进香朝拜为一体的特色农家乐;另一方面,以镇内“竹海康养”为核心,着力提升镇内民宿康养健身、休闲度假功能,实现民宿产业针对性升级进档。在东湖镇干部群众的努力下,东湖镇生态旅游健康发展,闯出了一定名气。如今竹海康养项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就是对东湖镇发展思路的最好肯定。
“我们将加大引入社会资源力度,共同开发我镇优质旅游资源,带动东湖第三产业发展,使群众尽快受益。”谈到项目未来,镇党委书记彭桂林充满信心。
想法决定办法,在绿色上下功夫
新年伊始,杏溪村支书刘爱军就带着当地村民,在茶叶种植基地仔细查看茶树生长情况,进行茶苗追肥作业。“离清明节不远了,要争取在节前采摘一批明前茶,希望卖个好价钱。”虽然气温比较低,但刘爱军的额头上已微微渗出了汗水。
杏溪村坐落于景色优美的南岳山麓,海波高达800米,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都是云雾天。高海拔叠加云雾气候孕育了得天独厚的高山云雾茶,外形紧细,沸水冲泡后味醇、形秀,早就唐朝时期就已就成为向皇帝朝贡的“贡品”。但因高山茶叶产量有限、种植方式原始、加工工艺落后等诸多因素,村里的茶叶产业始终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在东湖镇推行“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政策下,杏溪村决定大力引入先进技术,在绿色种植上下足功夫。一方面,与知名茶企开展深入合作,引入智能化流水线、高产茶树苗以及先进管理经验;另一方面,邀请衡阳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对村民开展茶叶采摘、加工、栽培等专题培训,一改过去粗放种植、简单加工的低效率生产方式,通过精细化、智能化种植实现茶叶产量、质量双提高。现在杏溪村种植茶叶面积已达近1200亩,加工车间每天可加工干茶数百斤,每年可为村民及集体经济增收近40万元,有效带动了村民发家致富。
图为群众正在采摘茶叶
下一步,杏溪村将坚持“茶旅融合”发展战略,继续在绿色产业上下功夫,尝试建设茶叶主题文旅休闲项目,开发茶叶采摘、加工烘培等体验项目,规划发展登山赏花、户外烧烤、儿童游乐等特色项目,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
态度决定高度,向创品牌要效益
“大家再加把劲,争取一个开门红!”2月初还处于农历春节,在石潭村振兴茶油坊,十几位村民已热火朝天地开始生产作业。
石潭村自古就有榨油传统,所产茶油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但受限于家庭式、作坊式生产模式,茶油质量难有保障,产量也一直上不去,经济效益不佳。“油茶种植产业是我们镇的传统产业,但还不是优势产业,提高产量、提升质量、闯出品牌是我们做大做强油茶产业的关键。”在石潭村联点的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刘岳林指出问题所在。在镇联村干部、村支书罗新会及村支两委的多方奔走下,石潭村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3家,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在镇政府的帮助下获批市、县茶油小作坊升级改造示范点项目,收购整合村内小型作坊,投资100余万元改造厂房、调整分区、添置新设备建立振兴茶油坊;在乡贤名士的助力下引入先进的榨油生产线代替传统手工榨油,实现生产过程全机械化和电气化;采取员工入股、油茶种植大户原材料入股等方式,带动周边村民种植油茶面积达5000余亩,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0余万元,成为了当地响当当的油茶品牌。
图为石潭村当地村民在振兴榨油坊里工作
“村里的油茶品牌立起来了,但要立得久、立得远还需更加努力”罗新会说到。接下来,石潭村将再接再厉,狠抓质量、提升产能、打造差异化产品矩阵,让振兴茶油坊的品牌走出衡阳、迈向省外,让“小”油茶逐步成为了石潭村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作者:厉欣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