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耿鹏飞
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特别提出,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以下简称“双化协同)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
紧接着,8月24日,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等十部门联合印发《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实施指南》,明确了推动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数字技术赋能行业绿色化转型等双化协同两大发力方向;明确了数字化绿色化基础能力、数字化绿色化融合技术体系、数字化绿色化融合产业体系等双化协同融合创新三方面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能源绿色转型步伐加快。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较2012年分别下降超过26%、3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了60%以上。同时,我国数字经济快速攀升,6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5万亿元,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0%左右。
“今天,绿色化和数字化日益成为经济社会转型的两大趋势,”中国电信研究院战略所高级专家熊小明向中国工业报说道,双化协同为“双碳”目标战略实施注入加速剂。“然而,双化协同过程中仍然存在企业认知和投入不足,尤其是中小企业对绿色化和数字化尚存‘不懂、不想、不会’等一系列的挑战。”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刘阳向中国工业报指出。
双化协同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数字赋能已经成为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产业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和重要支撑。数字化与绿色化天然耦合性,二者将深度协同、协调合作、互相促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目标共同实现。
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协同转型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它涉及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全面转变,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曙光数创副总裁兼CTO张鹏对中国工业报说道,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对环境的监测和管理能力,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的提出,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政府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加速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推进能源资源、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2021年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22年《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今年发布《意见》等政策,都对推进双化协同作出部署。
据中国信通院在2021年12月发布《数字碳中和白皮书》援引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推进协会(GeSI)的研究称,数字技术在未来十年内通过赋能其他行业可以减少全球碳排放的20%,主要通过智慧能源、智慧制造等领域实现。中国信通院预测,至2030年数字技术可助力我国高耗能产业减少碳排放量12%—22%。
2023年11月9日,中国信通院副院长王志勤在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论坛发布《中国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进程报告(2023)》并提到,数字产业以较少的能耗有力支撑了数字经济发展,能效水平持续提升。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2年,我国数字产业耗电量约为3700亿kWh,占全社会耗电量(86372亿kWh)的4.5%。数字产业用4.5%的耗电量产出7.6%的GDP,有力地支撑了数字经济发展。
与电力、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相比,数字产业自身能耗和碳排放总量相对较低。今年6月28日,中国信通院发布了2023年数据中心相关权威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数据中心810万在用标准机架总耗电量达到1500亿kWh,同比增长15%,数据中心在用标准机架总耗电量占全社会用电的1.6%,数据中心碳排放总量为0.84亿吨。
结合国家能源局今年1月18日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922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可以算出2022年和2023年数据中心总用电量占当年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分别为1.51%和1.63%,占比增速为8%。
“数字赋能已经成为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产业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和重要支撑。”刘阳向中国工业报说道,数字化与绿色化天然耦合性,二者将深度协同、协调合作、互相促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目标共同实现。
双化协同成效初显
接收客户订单、制订生产计划、分配产线任务等都能通过“工厂大脑”实现,用工减少40%左右,生产成本降低3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60%,质量过程控制率达到100%,产品质量一致性明显提升。
企业通过不断提高数字技术水平,提高生产率和能源使用效率,极大地推动了传统行业的低碳发展。
“广东医疗机构南山医院,年总诊疗量达227万人次,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挑战不言而喻。”张鹏向中国工业报分享说,其采用的曙光数创液冷数据中心方案,解决了数据中心散热难题。相比传统数据中心,能耗降低了约30%,减少了医院的碳排放量。
山东浪潮傲林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相成向中国工业报表示,数智化技术对于绿色化发展具有放大叠加的效应,要推进数智化绿色化协同,应推动二者在发展模式上的高度匹配,以及在规划方案上的密切配合。
“以山东方垠智能制造有限公司为例,在传统模式下,从一块钢板到一个H型结构件的生产线上至少需要12个人,生产一个结构件需要6个多小时。数智化赋能后,仅用1个小时就能生产一个结构件,流水线操作人员也缩减至2人。”浪潮海岳软件智能ERP产品研发部智能制造负责人王思源告诉中国工业报,接收客户订单、制订生产计划、分配产线任务等都能通过“工厂大脑”实现,用工减少40%左右,生产成本降低3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60%,质量过程控制率达到100%,产品质量一致性明显提升。
如何应对难题和挑战
不是所有数字化场景都有助于节能降碳,有时过度数字化可能增加能源消耗。
企业在双化协同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难题和挑战。
《意见》中明确提到,要推动绿色低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既有设施节能降碳改造,逐步淘汰“老旧小散”设施。
随着我国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算力的增长必然带来能耗的大幅增长,数字产业的碳排放将逐年增长。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1年全国各地区数据中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1.35亿吨,到2030年将超过2亿吨,成为我国经济体系第一大碳排放源。
王思源分析,在行业需求侧方面,市场需求存在波动性与不确定性。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更倾向于成本较低的传统技术和产品,而非高成本的绿色低碳产品。行业标准与规范的不统一,使部分企业对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接受程度不同,市场推广存在一定难度。在行业供给侧方面,数字化绿色化融合技术尚未成熟,两者协同不足。传感技术、跨领域实时建模等关键数字技术尚不完善;电、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系统相对独立,智慧综合能源系统建设尚在起步阶段。
张鹏则指出,不是所有数字化场景都有助于节能降碳,有时过度数字化可能增加能源消耗。要避免一种误区,即不是所有绿色技术都需要数字化的包装,一些微小的技术改造也能产生显著的节能效果。同时,数字技术在支持减排降碳方面的应用有限,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技术、成本和培训方面面临障碍。
“从需求侧看,数据来源和质量参差,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缺乏高质量、规范化、可互操作的底层数据;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存在懂数字化不懂绿色化,懂绿色化不懂数字化的人才掣肘。在供给侧看,一是地方产业和资源禀赋不一,各地方落实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需要因地制宜、摸索特性;二是标准规范体系尚不健全,尚未形成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的综合技术标准体系,难以规范引领具体落实;三是技术服务生态尚不完整,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技术服务商能力有待提升,一站式、行业性解决方案尚未形成体系。”刘阳向分析指出。
对此,熊小明建议:一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典型如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和低碳运营。二是加强双化协同科技创新攻关。加强核心数字技术供给和加快绿色技术创新的统筹布局,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搭建双化协同等重大科研专项、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协同推动共性核心技术攻关。三是加大双化协同融合场景示范。聚焦应用场景融合创新,如以数字技术为底座、应用于绿色场景,或以绿色技术为底座、应用于数字场景,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健全碳管理支撑体系,降低企业转型成本。
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能面临资金不足和技术储备不够的问题。刘立向表示,建议政府应提供资金补助、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支持企业在绿色和数字技术方面的投入,鼓励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和合作研发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
尽管企业在双化协同转型过程仍存在诸多挑战,但“双碳”目标的实施也倒逼企业以更快速的步伐做出转变。搭上双化协同的顺风车,企业在未来将赢得更多机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