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色发展的内涵又十分丰富。根据初步总结,绿色发展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应对气候变化、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9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认为,由于绿色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涉及领域又多,所以具备了旺盛的资金需求,因此绿色金融是绿色发展在金融领域所形成的新型供求关系。
围绕绿色金融,中国人民银行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支持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等领域加速聚集。一方面,加强政策引导。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从优化标准体系、强化信息披露、促进产品和市场发展等方面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具体举措。另一方面,用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发挥碳减排支持工具作用,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是34.7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8.5%,其中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撬动了碳减排贷款超过了1.1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1.99万亿元,累计发行超过了3.7万亿元。同时,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机制,持续加强产业部门、金融部门、经营主体的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陆磊认为,跨部门的协同合作非常关键,不仅是金融部门要努力,还涉及到其他相关部门和市场经营主体,都要协同发力。经过前一个阶段的工作,中国人民银行总结探索出了绿色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初步总结就是“两个立足、三个要素”。所谓“两个立足”,就是既要立足绿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更要立足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三个要素”是货币信贷政策要有力,金融市场工具要管用,部门协同要有效,这就构成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对照美丽中国建设总要求,要出台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安排。研究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支持范围,延长政策期限,扩大再贷款规模,为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提供更多低成本资金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将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低碳的表现纳入绿色金融考核评估范围,加强评估结果运用,以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向绿色低碳领域。二是丰富金融市场工具。高标准建设绿色债券市场,强化绿色债券发行、存续期和第三方评估管理,特别要防范漂绿、洗绿等问题。进一步丰富绿债品种,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三是加强部门协同。建立健全常态化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保障体系,提高绿色金融标准的系统性、一致性、权威性和可执行性。
数字经济条件下数字形式、发行和运行是一个全方位的改革,以此支撑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提升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提高货币以及支付体系运行效率。陆磊认为,顺应数字经济法定货币体系建设,是各国中央银行以及国际组织目前高度关注的课题,到目前很难说有一个单一模式或成功范式。中国研发数字人民币体系,旨在创建一种以满足数字经济条件下数字形式的新型人民币发行和运行体系,目前已经初步验证了数字人民币在理论、业务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力图使之与数字经济实现更好的兼容性。
一是构建了基础框架体系。结合研发试点总体情况和中国实际初步形成了“中央银行+运营机构”的双层运营架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二是稳妥推进研发试点,持续探索创新应用场景。三是持续提升服务水平。一方面,不断丰富数字人民币产品体系,研发应用无障碍适老化、智能合约等创新产品和功能。完善数字人民币的受理环境,以扩大覆盖面,提升使用的便利度。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数字人民币服务体系,提升境外来华人员使用数字人民币的便利度。
陆磊介绍,目前,数字人民币已经在17个省(区、市)开展试点,形成了一批涵盖线上线下、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方案。在拉动居民消费、推动绿色转型、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数字人民币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24年6月末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金额达7万亿元。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以及2023年成都大运会和杭州亚运会场景上,数字人民币提供了创新型支付手段。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把握数字化发展大趋势,持续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巩固数字人民币发展的基础。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