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中国人民银行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统筹把握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有力推动构建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良性互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9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密切观察政策效果,根据经济恢复情况、目标实现情况和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具体问题,合理把握货币政策调控的力度和节奏。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说,中国人民银行会继续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调整情况。同时,中国货币政策将继续坚持以我为主,优先支持国内经济发展。一是总量上,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支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二是结构上,以金融“五篇大文章”“两重”“两新”等重点领域作为重要工作抓手,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消费融资需求。
较好地满足了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
202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按照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的要求,在2月、5月、7月三次做了比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整,在总量、价格、结构和传导等方面综合施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全力做好科技、绿色、普惠、养老和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在宏观政策层面,注重顶层设计和系统筹划,制定出台政策文件,加强统计监测和效果评估。在工作机制层面,完善激励相容的机制安排。引导金融机构用好用足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在融资渠道层面,支持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配合有关部门推动创投行业畅通“募投管退”各个环节,特别关注支持初创期企业发展。
202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特别是强化逆周期调节,有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第一是政策实施。一方面,总量货币政策持续发力,2024年年初,货币政策靠前发力,着力稳预期、强信心。一方面,进一步下调政策利率支持挖掘有效需求,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保持银行可持续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第二是政策实施效果。2024年以来,针对科技金融设立了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有力扩大了有效投资。同时,着力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贷款结构持续优化。7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65%,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7%,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6.9%,“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5%。
第三是下一步的政策取向。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加快落实好已出台的政策举措,更加有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眼于总量、利率和结构。引导银行增强贷款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的预期目标相匹配,特别是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陆磊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在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方面,金融服务质效显著提升。中国人民银行发挥政策引导激励作用,设立普惠小微贷款有关支持工具,指导金融机构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较好地满足了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截至2024年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到了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7%;授信户数达到了6239万户,已覆盖超三分之一经营主体。
把科创领域作为优化资金供给结构的重点方向
科技金融是第一篇大文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介绍,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与科技等部门紧密协作,持续加强对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和全链条的金融服务,取得了积极成效。比如,制定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推动设立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部门协同、央地联动的科技金融政策框架基本建立。同时,把科创领域作为优化资金供给结构的重点方向,累计设立了7000亿元支持科技创新的专项再贷款,组织开展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过去5年,国家科技型企业贷款的年均增速是20%,是贷款平均增速的近2倍。但是,科技金融在不同层次有其他一些统计口径,比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年均增速是25%,这比科技型企业贷款平均增速还要高,“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年均增速是18%,都远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红燕介绍,国家外汇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加强外汇便利化政策的供给,按照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要求,强化信用风险评估,健全分类管理体系,让诚信合规的企业办理业务更加便利。围绕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创企业、中小微企业为重点,统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将更多优质企业纳入外汇便利化政策范畴,激发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始终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连续19年稳居世界第一,为稳定市场信心以及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我国外汇市场可交易货币已经超过40种,交易品种也已经涵盖了国际主流外汇产品。
2024年前7个月,我国外汇市场总成交规模接近2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8.7%。同期,首次办理汇率避险的商户超过2万家,帮助更多企业利用外汇衍生产品,更好地管理汇率风险。李红燕表示,国家外汇管理局不断优化贸易外汇收支管理,取消了外贸企业名录登记行政许可,预计年内将惠及超过10万家经营主体。支持贸易新业态发展,鼓励银行、支付机构凭电子信息办理跨境电商贸易结算,这类业务2024年前7个月已经办理了5亿多笔,受益的小微商户超过120万家。助力科创企业创新发展,将科创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政策从17个省市推广至全国。
彭立峰强调,中国人民银行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提升三个“比重”。第一个比重是提升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创设科技创新专项金融债券,增强金融体系的激励和转化,以形成“耐心资本”。第二个比重是提升股权融资中投早、投小的比重,落实好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完善创业投资“募投管退”机制,提高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便利性。第三个比重是提升科技创新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比重,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建立科技金融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强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力,丰富适应高新技术领域特点的金融产品。
彭立峰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锚定建设科技强国目标,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在思路上坚持点面结合的思路。在点上,中国人民银行着力做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融资服务,建立金融政策同科技产业政策协同机制,丰富金融支持的政策工具和手段,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的分散机制,激励金融机构提供长期性、低成本的融资支持。在面上,中国人民银行将做好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科技型企业分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不同阶段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不一样,在做好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同时,更加聚焦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需求。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