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社中工智库首席专家 通振远
新质生产力是基于信息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力形态,具有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知识密集化、精细化和个性化、绿色可持续等特点,它强调的是生产过程中知识、技术和创新的重要性,以及这些因素相互叠加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我国产业链变革,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推动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引擎
我国古代有过辉煌的历史。从汉朝开始,我国古代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至宋朝达到顶峰。随后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世界上不可小觑的重要国家。
汉朝时期,国家经济繁荣,占全球财富的26%,长安是当时世界的中心,与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的东西方经济中心。唐朝实行开放政策,鼓励工商业发展,加上农业生产的提高,使得经济迅速增长,经济总量占世界GDP的58%,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最高峰。同时期,位列第二名的东罗马帝国仅占世界GDP比重9%。宋朝工商业极度繁荣,政府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大,使得宋朝一度成为历史上最富有的朝代,经济总量占世界的GDP的60%。元朝虽然武力强大,但在治理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经济发展不如前朝,约占世界GDP的28%。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整个明朝的GDP平均水平占世界GDP总值的45%,甚至明朝万历时期占世界GDP的55%。清朝1840年后的经济更加大幅度衰退,被侵略后大量白银用于赔款并外流,造成整个国力迅速跌落,从康熙乾隆嘉庆的35%最高峰跌至不足10%。
我国古代之所以如此辉煌,是因为有当时先进的科技的支撑,新质生产力发挥出较大的作用。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其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以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九章算术》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名医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南朝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外国早近一千年。在唐代,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支撑着我国古代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很重要一点在于科技和创新的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引擎。
新质生产力是推进我国产业链变革,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
新质生产力对传统产业链的影响非常大,推动了供应链、生产链、销售链等各环节的升级和变革,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新质生产力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平台,优化了供应链管理,打破了传统产业链的信息壁垒,实现了供应链的透明化、智能化和高效化,实现实时沟通和协同,提高了供给侧效率和灵活性。相比传统手工生产模式,新质生产力借助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生产计划的优化、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产品的个性定制化,重塑了产业价值链,推动传统的生产制造环节向更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引发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产业链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重塑产品生命周期管理,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延长产品寿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和优化用户体验,使整个产业链更加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推动产业链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双方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产业链升级和转型,促使产业链上各参与主体加强协同合作,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路径清晰明确。一是创新驱动,新业态孵化助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鼓励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孵化创新型企业。增加对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化工厂、物联网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提供风险投资、技术支持、市场拓展、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融资支持等方面的支持,孵化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为产业链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促进整个产业链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转型。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更好地掌握市场需求、优化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协同作战,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效益共享。推动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二是建立共享平台,破解资金难题,助力产业链发展。构建产业链上的共享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经验沉淀。建立面向新质生产力行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提供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科技金融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阶段新质生产力企业的融资需求。探索并推广新型金融工具,如股权众筹、创业板、科创板等,丰富融资渠道,促进资本市场与新质生产力企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企业融资效率。制定更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政策,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更多税收优惠、补贴支持等激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主动参与支持新质生产力领域的投资。建立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共担风险的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对新质生产力投资的信心,并降低投资风险。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加强跨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国际互信与合作,应对全球范围内的风险挑战。统筹国内外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资源、技术和市场的国际协同发展。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联合培养、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障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四是风险管控,应对全球供应链风险。建立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分散风险,避免对某一地区或企业的过度依赖,提高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强化供应链管理,加强供应链透明度、监控和预警机制,减少突发事件对产业链的影响。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对地缘政治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技术风险等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方案。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克服供应链中的技术风险,提高生产线的快速调整能力。五是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新质生产力和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新兴技术领域的监管责任。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增强国内外产业链的互操作性。打造新质生产力和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支持。
新质生产力是促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城乡融合是指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互动、互补和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县域是我国城乡融合的主战场和重要载体,而小城镇又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力量。新质生产力对我国广大小城镇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城镇是人口规模较小、经济活动相对集中的城镇地区,它们通常位于大城市周边或偏远地区,是连接城乡的纽带,对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缓解大城市压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从这个角度上看,新质生产力是促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是促进小城镇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引入可以推动小城镇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引入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增强小城镇产业的竞争力。二是提升小城镇创新能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创新环境的支撑,小城镇可以通过建设科技园区、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人才,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这不仅有助于小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能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三是促进小城镇与大城市的协同发展,增强小城镇的区域竞争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小城镇与大城市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小城镇可以更好地融入大城市的产业链和创新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这种协同发展模式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的压力,同时为小城镇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引入,小城镇可以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形成区域品牌效应。这种品牌效应不仅能够吸引外部投资和人才,还能够增强小城镇在区域经济中的竞争力。四是提升小城镇的治理能力。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还可以提升小城镇的治理能力。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分析,小城镇可以实现更加高效和透明的政府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通过智能监控系统提高公共安全水平,通过电子政务平台提升政府服务效率等。五是培养小城镇的人力资本。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的支持。小城镇可以通过教育培训、人才引进等措施,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人才,提升当地的人力资本水平。这不仅有助于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也为小城镇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六是改善小城镇生活质量。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可以改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如通过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效率,通过远程医疗服务提升居民健康保障,通过在线教育资源丰富居民学习途径等,提升小城镇的生活质量和吸引力,促进人口稳定和增长。七是促进小城镇的包容性增长。新质生产力的推广应用有助于实现小城镇的包容性增长,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能从中受益。通过普及信息技术、提供职业培训、改善基础设施等措施,小城镇可以缩小数字鸿沟,提高居民的就业能力和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八是推动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增强小城镇的抗风险能力。新质生产力强调绿色、环保、低碳的生产方式,这有助于小城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通过推广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绿色技术,小城镇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构建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新质生产力的引入可以提高小城镇的抗风险能力。在面对全球经济波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不确定性因素时,小城镇可以通过灵活的生产方式、多元化的产业结构、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等,更好地应对挑战,保持经济的稳定性和韧性。九是推动小城镇的国际化进程。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小城镇有机会参与到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市场中。通过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吸引外资企业等方式,小城镇可以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十是促进小城镇的文化繁荣。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还可以促进小城镇的文化繁荣。通过数字技术、网络平台等手段,小城镇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同时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吸引更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提升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几点措施
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难、产业链协同发展不足等。随着科技发展和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如何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是开放创新合作。未来新质生产力的演进需要与其他领域的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进行有效融合。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园区等平台,为创新者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资源支持。深化产业链合作,鼓励各方参与其中,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链的拓展。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协同,通过开展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市场拓展等合作模式,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吸引优秀的创新资源和人才,拓宽市场和技术合作渠道,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开放式创新模式,与各方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产业整体创新与发展。二是促进跨界融合。鼓励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促进技术、资本、市场等资源的共享,激发创新活力,实现技术的互补和创新的协同效应。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强化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新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支持,提供相关的政策倾斜和配套措施,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