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进绿色金融 探索市场化环境投融资机制

作者: wy 发表时间:2018-06-08 16:05
分享到:
  国务院11月26日发布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在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
  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日前主办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金融分会成立大会暨2014年首届中国绿色金融论坛”上,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司长赵华林明确表示,推进绿色金融是真正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迫切要求,环境保护迫切需要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环境投融资机制。
  本届论坛主题是“中国绿色金融的未来”,与会专家围绕“在国家新政策下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及环境服务业投融资创新机制”、“发掘政府购买环境服务的政策红利及PPP投融资新商机”、“环境资源交易创新模式和互联网金融投资新机制”、“环境产业基金投资模式和碳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等议题展开研讨,力争开拓融资渠道,吸引长期融资和撬动社会资本,解决目前我国面临的巨大环保产业融资缺口。
  赵华林表示,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并明确做出了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极限这一论断,表明中央下了最大的决心来面对环境问题。下一步,必须坚决向污染宣战,同时实施最严格的环境执法。
  “再过几天就是2015年了,新的环保法就要实施,在综合了国家政治、经济和法律的变化之后,可以看出,目前环境保护所处的历史阶段与过去有明显的不同。”赵华林说,“新常态”对环境保护意味着“三期叠加”(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这个转变意味着环境保护增量的压力收窄了。
  “新常态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要大规模地依靠中央财政来解决环境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赵华林说,正在或即将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初步概算总投资需要6万亿元。
  那么,中央财政实际出资多少呢?赵华林算了一笔账,“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2013年是50亿元,2014年是100亿元,未来3年加起来估计是500亿左右。与‘大气十条’提出的1.7万亿的投资总需求相比乃是杯水车薪。”
  “所以,搞绿色金融是真正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迫切要求。”赵华林指出,目前的环境保护迫切需要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从政策引导看,《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将创新环保投融资机制作为重要内容,在推动环境污染治理市场、排污权交易等方面提出了系列支持措施,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环境保护领域,最近正在研究第三方治理、PPP模式等政策。
  目前,在一些地方,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已纳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清单,环境产权、股权基金、环保服务合同、第三方治理、政府购买环境服务等市场化机制正在建立,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环境保护领域已经成为共识。
  据透露,今年初,环境保护部已确立了十项改革重点任务,其中,“创新环保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是专题改革任务之一,以着力解决投入不足、效率不高的问题。
  赵华林表示,在创新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方面,环保部愿意与国内外金融界、学术界、政策咨询机构一起,开展政策研究及实践。
  论坛同期,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金融分会正式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部副主任叶燕斐担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金融分会常务委员会特邀顾问,北京大学环境经济学院资源发展经济学系主任曹和平担任常委会主任委员。
  据了解,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金融分会将在政府、金融机构与行业企业之间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政府发展绿色金融服务产业创造和谐的法律及政策环境献计献策,全面推动金融业与环保产业的融合,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健康发展。“绿色金融分会2015年工作报告”同期发布。

作者:wy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