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郭宇
“目前国内外能转化的科技成果占成果总量不足5%,如何构建具备潜力的“硬科技”项目库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首要环节”。
重研院陈锦董事长
9月2日,正值中国工业报社成立44周年的重要日子,由中国工业报社组织召开了“2024寻找中国新质生产力领导者案例专题研讨会”活动。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锦在会上介绍了“研究院经济”模式如何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目前该研究院以重大原创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畅通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培育全流程管道,在国内率先探索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研究院经济”模式,定位为“生成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不断提升产业本地生成能力。
到目前为止,研究院累计推动超100项国际领先的新技术产品中试熟化,生产产品近7400台(套);累计指导蔚蓝时代、宸硕等26家孵化企业建设质量体系;累计为科创团队、高技术企业提供中试服务近3500余次。
此外,研究院转化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高价值专利技术超700件,累计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企业57家,培育重庆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累计收益超3亿元,吸引入驻创新团队中,硕士博士及相应职称以上的高层次人才300余人。
这些成果,来源于研究院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研究院经济”模式。陈锦介绍,该研究院服务通过三个方面进行推进:
一是服务全过程,围绕科技成果筛选引入、成立孵化企业、规模化生产、市场推广等过程,提供人才招引、财务管控、应用推广等全方位赋能服务。
二是商品化过程,即提供产品小试、中试、定型、技术标准、质量控制等全方面中试服务,推动专利技术实现样品、产品、商品演化过程。
三资金全过程,打通投资、市场销售、运营管理、退出等过程,推动政府资金实现“投入-运营-退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全周期孵化体系助力企业跨过初期“至暗时刻”
“我们将打造科技成果‘蓄水池’解决转化项目来源的难题”,陈锦表示,这需要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逻辑,实现技术研发投入到经济效益产出的良性循环。构建全成长周期加速孵化管控体系,助推孵化企业跨越三年初创期的“至暗时刻”。
因此,研究院落实了“科研开发-定点孵化”的长效合作,打造优质科技成果资源库;搭建科技成果对接平台,构建科技成果常态化对接机制。
现在,研究院已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等20余所高校、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0余个实验室、红宇精密等50余家重点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引进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汇聚重庆大学31个科研项目团队、近300名教授专家、5个省部级以上研发平台。目前已储备可转化的高科技项目2000余项。
此外,还主导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联合川渝科技青年联合会、川渝机械工程学会等十余家知名学术组织,常态化开展“成渝科技资源精准对接活动”等项目交流活动近200次,汇聚成渝知名高校教授和行业专家1000余名。牵头组建重庆市电工技术学会,填补重庆市电工技术领域学术组织空白;研究院作为第一届理事长单位,助推学会吸纳300余名会员。
多重服务打通科创发展中的难点
目前,构建科技成果产业化,畅通运营体系还存在一些难题。比如,当前国内创新平台大多依靠财政拨款,以“拨改投”的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存在“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等特点。
科技成果具有复杂性、专业性和难以预测等特点,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科技成果仍然是世界性难题。大多数科技服务机构仅是提供相应平台,但未深入科创企业后续成长过程,导致整体孵化存活率不高。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院以追求商业成功为核心目标,以市场化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逻辑,实现技术研发投入到经济效益产出的良性循环。
构建多维度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引入八大关键步骤,组建“技术专家委员会”和“经济性专家委员会”,对技术先进性、成熟度以及经济可行性、市场化前景等进行综合论证,结合重庆市产业布局,筛选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市场空间大的高价值科技成果,引入利益联结机制,将股份分配贯穿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专利持有人及科创团队以知识产权评估值入股,研究院、风投机构注资参股,技术、经营团队现金跟投,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针对整体孵化存活率不高的问题,研究院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思路,遴选职业经理人担任孵化企业的总经理或常务副总经理,通过构建“一套机制,两个平台,三项管控,四大体系,五大链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运作模式,提供从孵化项目引入到产品打入市场的全方位、全要素赋能增值服务,推动新生科技企业度过初创期的“至暗时刻”。
资金风险管控方面,通过三个“三分之一”引导孵化企业构建资金使用规范,“1/3用于员工工资、1/3用于产品研发、1/3用于日常运营”,形成可持续、稳健的现金流。初步实现孵化企业成活率100%。
陈锦提到,与重庆大学陈显平教授共建的平创半导体公司,成立初期,研究院派驻原大型国有企业厂长担任常务副总经理,推动平创半导体公司从仅有“一个教授”“一张专利纸”的初创团队成长为拥有400余人、近2亿元产值的“明星”企业。
据此,平创半导体成立于2019年11月,注册资本10345万元。公司致力于SiC、GaN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是国内最早从事SiC功率芯片研究及应用的团队之一,其中博士、硕士学历占比60%以上。成立一年升为规模以上企业,两年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三年成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司现在已经建成投用6000平米车规级功率芯片封装基地,正规划二期200亩厂房建设,预计实现产值2亿元;研究院通过股权退出实现净收益1200万元,投资回报率达100%。现在平创已经成为重庆市科创板上市储备库重点企业,正开展上市规划。
建设中试共享体系“开放合作、资源整合、不重复建设”
科技成果在产业化阶段还会面临产品良品率、设备工艺、成本控制等问题。
陈锦表示,研究院在国内率先提出中试共享体系建设思路,不断将新产品新技术试验出来、检测出来、生产出来、标准制定出来,真正提供“好用、耐用、管用”的高科技产品。
一方面,积极盘活现有资源,充分利用闲置厂房等空间资源,整合高校检验检测等设备资源;另一方面,针对新购置设备,由研究院总院进行统一部署,须有3家以上孵化企业存在共性需求,从而以低成本方式切实解决科技成果工程化难题。
比如,研究院利用璧山工业园区闲置场地成功打造5800平米中试基地;共享使用璧山职教中心五轴立式加工机床等合计约2000万欧元的仪器设备,而自主投入仪器设备仅1300余万元,成功带动孵化企业实现营收超3亿元。
“共享中试体系将构建‘研发—中试—规模生产’的完整产品技术创新链,”陈锦说,例如,研究院中试基地建设成功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专项,获得资金支持4500万元;高端MEMS传感器封测中心打造300平方米无尘车间,引进精密划片机、自动点胶贴片机等近100台国际一流加工设备,打造国内领先MEMS传感器领域专利池,吸引90余项发明专利入池,培育10余家传感器领域企业;高精密加工中心引入五轴立式加工中心等一系列高精密加工装备,联合重庆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协同攻关材料表面精密加工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