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以来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的脚步从未停止,近代中国在寻找中国式工业发展的同时,不断探索城市结构转型与国际化的路径,中国城市发展显示了东方文明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而这种文明其重要的土壤就是城市工业文化遗产保护。2024年7月2日至7月24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力行计划”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开展相关调研实践活动。以江苏省徐州市工业文化遗产及存续现状为研究对象,调研其发展状况、成就,分析因素,并对历史脉络进行凝练,延续传承文化,从城市更新背景下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工业文化发展路径。
保护历史留存,激活文化发展
谷爱玲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腾空一跃,唤醒了工业遗址的活力“新生”,工业遗存是中国近代工业的一个典型标本。作为江苏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徐州一些老旧厂房和废弃矿区被保护再利用,与时代同步,展现出别样风采。
本次调研团从整体结构、历史史实、遗址地的建筑特色等多个方面对徐州工业遗产的情况进行调研,调研团首先抵达位于贾汪区的韩桥煤矿博物馆进行实地参观。这是一座有着130多年煤矿开采历史的老矿,是一座完整体现徐州近代工业发展脉络的博物馆。讲解员田老师讲解了韩桥煤矿的历史,这里不仅是工业遗址,更是一座红色基地,1948年11月8日,共产党员、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率部在韩桥矿内起义,洞开了通向徐州的大门,毛主席称这次起义为淮海战役第一个大胜利。韩桥煤矿关闭后,许多地面工业建筑部分被拆除,一些民国时期水塔和日伪时期房屋、碉堡等建筑得到保留。2011年,韩桥煤矿旧址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徐州的文化地标。调研团的成员认为,徐州作为一座兼具红色文化和工业资源的城市,这些工业遗址在保留原有面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再建设,成为再现历史记忆的遗址探索地,让每一个工业遗产重现过去,就像欣赏一部优质的历史文艺片,无限回味。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韩桥煤矿工业遗存碑前合影
更新文化遗址,布局生态体系
而徐州实现工业遗址保护开发最具本土特色的,贾汪区的潘安湖一定不能被忘记。潘安湖位于徐州市贾汪区西南部,该区域原为采煤塌陷地,是徐州市最大的采煤塌陷区域;为改变潘安湖区域生活环境,贾汪区政府以煤炭塌陷地复垦为平台,实施了集“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区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修复。过去的采煤塌陷地却刚好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历程,调研团特意奔赴贾汪区的潘安湖,对贾汪的科学转型进行学习,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采集,潘安湖从历经风霜的采煤塌陷地成为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两百万人次的生态湿地公园,真正实现了化腐朽为神奇,变包袱为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成为贾汪区和徐州市对外交流的亮丽名片。潘安湖实现旧貌新颜的转化,也创造了“徐州经验”。
城市保护计划,实现特色发展
调研团同时将目光转向徐州本土有发展空间的工业遗址,之后调研团成员抵达徐州钢铁厂,对此处的工业遗产存续状况进行调研,徐州钢铁厂自上世纪50年代建厂后,为苏北地区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徐钢遗址上还能感受到年代的记忆和中国发展的痕迹,为了更详细的了解历史发展历程,调研团对周围住户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调研知道了几代人沸腾骄傲的过往,承载着徐州的豪情与梦想,也对中国工业事业和国家发展的艰难有了深刻的了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徐州钢铁厂合照
调研结束后,调研团进行资料总结,并感慨在徐州这样一个老工业基地,还有许多工业旧址等待被开发利用,他们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见证历史的同时,也是历史本身,承载着这座古城的问候积淀,未来要不断发掘保护这些遗址,为徐州的特色发展做好服务。(作者 崔宏利 聂述文 冯莉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