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今年以来,金融监管总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机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聚焦主业、苦练内功,进一步向内涵精细化管理转变,推动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8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金融供给持续增加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
“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金融供给持续增加,更加精准高效。资金总量稳中有增。”肖远企表示。
肖远企介绍,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是25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3.5万亿元;银行保险机构债券投资余额103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9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4%。
“资金结构也更加优化。主要是加大了对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到7月末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长11.4%,高技术产业贷款同比增长13.9%。”肖远企表示。
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7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7.1%。肖远企介绍,对健康产业、银发经济的支持力度在进一步提升,7月末养老产业贷款较年初增长16.1%。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同比增长12.4%。
在做好暴雨洪涝等灾害保险服务方面,保险业对于灾后生产生活的迅速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肖远企介绍,前7个月,保险业赔款和给付支出1.39万亿元,同比增长30.2%。7月末通过债券和股票等方式,保险行业提供各类融资支持是28.5万亿元。
此外,资产规模增长平稳。肖远企介绍,7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423.8万亿元,同比增长7%;保险业总资产是33.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7%。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不良贷款率稳中有降。今年以来,信用风险总体可控,7月末,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61%,比去年同期低0.08个百分点。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也进一步加大,今年上半年银行处置不良资产1.4万亿元。风险抵补稳中有增。7月末,银行贷款拨备覆盖率是216.7%,也就是说贷款损失准备是不良贷款的2倍多。同时,上半年末,银行资本充足率是15.53%,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是195.5%、132.4%。
“银行和保险机构抵御风险的‘弹药’还是非常充足的。流动性稳中向好。银行两个主要的流动性指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都符合监管要求。所以当前我国银行业是稳中向好、风险可控,主要的经营指标和监管指标都处于健康合理区间。”肖远企说。
聚焦重点领域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今年5月份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了《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五篇大文章”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的重大任务,包括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这五大篇文章。
肖远企介绍,在科技金融方面,坚持“四个面向”,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聚焦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结合不同行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企业融资服务和保险保障需求,提高适配性。同时,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截至2024年6月末,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5.3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占比均超过四成,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5%。
“科技企业很多时候缺少质押物,我们在科技金融方面鼓励银行机构开展信用贷款,科技从概念到产业化,到产生效益,时间是比较长的,因此鼓励银行机构对科技企业和科技行业更多发放中长期贷款,这样贷款资金能够与科技行业和企业的投入周期更加匹配。”肖远企表示。
肖远企介绍,在绿色金融方面,出台了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持续优化绿色金融标准和绿色金融评价工作,到6月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是31万亿元,同比增长25.9%;2024年上半年绿色保险赔款支出达到850亿元。
在普惠金融方面,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普惠信贷工作的通知》,还发布了《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两个文件的发布对于促进银行业保险业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起了比较大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普惠信贷体系,到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是32万亿元,同比增速17%。
在养老金融方面,金融监管总局与相关部门一起共同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目前已经开立超过6000万个账户,各类储蓄存款、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超过500个。同时也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已积累养老金规模超过6万亿元,覆盖近1亿人。另外,金融监管总局开发了特定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和养老保险的产品,刚开始是在一些城市和一些金融机构进行试点,现在在全国进行推广。
在数字金融方面,出台银行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加快发展数字金融产品服务,强化数据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
肖远企表示,下一步,在科技金融方面,督促金融机构认真落实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工作要求,引导和培育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在绿色金融方面,要把相关的统计制度进一步完善,同时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特别是要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在普惠金融方面,把《关于做好2024年普惠信贷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落实落地落细,取得效果。在养老金融方面,要稳步推进商业养老金融发展,同时要求保险机构在养老保险产品的设计方面,更加简单、更加便捷、更加稳健,以适应养老保险的特点和需求。在数字金融方面,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推动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增加数字赋能,提升金融机构管理水平。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正在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重要着力点。在整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科技企业或者说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强化监管引领,促进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投入,着力培养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法规司司长王胜邦表示,进一步加大科技金融的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建立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是金融监管总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
“科技企业跟其他行业有明显不同特征,具有创新驱动、技术密集、高成长性、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的特点,所以传统的融资模式也不能完全适应它。”王胜邦指出。
王胜邦表示,健全科技金融政策框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还专门就科技金融发布了文件,即《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进一步优化了科技信贷服务机制,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对处于不同行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提供差异化、针对性金融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效率,适应不同企业的金融需求。
积极创新金融产品。规范发展“贷款+外部直投”、科技保险、科技领军企业供应链金融等专属金融服务。金融监管总局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线上登记无纸化,提高了科技型企业的融资便利性。指导大型银行开展知识产权估值,6月末,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是2340亿元,同比增长38%。
“进一步发挥保险资金的风险保障和长期资金优势。科技型企业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比较高,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与之天然适配,6月末,保险公司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科技活动流程风险提供保险保障6万亿元。我们也支持畅通原来保险资金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存在的一些政策障碍,有一些大型的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各类基金和股权投资,7月末,保险资金长期股权投资2.7万亿元。”王胜邦表示。
完善科技金融监管激励,提升科技金融专业服务能力。王胜邦表示,“科技型企业有个特点,就是轻资产,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也比较大,过去银行在授信的时候,对传统企业信用评价是看它的资产和信用记录,是以物的评价为基础,对科技型企业就不适用了,怎么样进一步健全它的信用评价体系,要从过去的看财务报表、看押品,转向看能力、看产品、看前景。过去信用评级是向后看,科技企业的信用评级是向前看,我们鼓励银行开展差异化的信用评价体系,更加符合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经营特点。”
“科创型企业从一个专利、一个技术,到最后量产,中间肯定要经过很长的过程,所以短期的绩效评价,很难衡量它的股权投资和贷款的业绩表现,我们鼓励银行探索较长周期的绩效考核方案,适当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建立尽职免责机制。”王胜邦表示,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将认真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的精神进一步推动科技金融的政策走深走实,在科技创新活跃地区设立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为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研究以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为平台,扩大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研究提高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比例。支持保险公司投资,鼓励更多的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入到科技领域里,也支持理财公司等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参与科技金融服务。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