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广大企业大力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取得明显成效,行业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大大增强,技术改造对推动我国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会议上,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建集团)、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集团)、中国轻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轻集团)等企业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做好企业技术改造工作作了经验交流。
中建集团:技改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作为我国建材行业中规模宏大、技术力量雄厚的排头兵企业,中国建筑材料集团以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改造、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为重点,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工作,有力地推动了行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建材行业的转型升级。
“十一五”期间,中建集团共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0亿元,在水泥、玻璃、石膏板、复合材料、玻璃纤维、耐火材料、新型建材、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建设了一批重点项目,已建成投产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14项。其中,在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工艺升级改造、既有生产设备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占集团固定资产投入总额的比重保持在80%左右。通过技术改造,不仅促进了水泥、玻璃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而且有力的促进了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推动了集团转型升级。
作为通过联合重组发展起来的企业集团,在联合重组后,中建集团及时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全力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选用高效节能的装备产品,推广应用大型、环保、高效建材制造工艺,提高能效水平。
通过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中建集团吨水泥综合能耗和每重量箱浮法玻璃综合能耗分别较2005年下降48.1%和24.9%。旗下所有水泥企业全部配套余热发电装置,形成发电能力约44亿千瓦时/年,年可节约标煤140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350万吨。
此外,中建集团积极履行央企的社会责任,通过技术改造,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水泥制造过程中对粉煤灰、页岩、矿渣和炉渣等工业副产品的利用水平,目前年消纳能力超过4000万吨,并积极试点利用水泥窑炉安全、有效地处置城市垃圾。
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相比,新兴产业的技术改造工作伴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突破和创新以及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中建集团所属企业开发的大兆瓦级风机叶片技术、高效能碳纤维生产技术、电子显示超薄玻璃、在线LOW—E镀膜玻璃生产技术、高效能的E6玻璃纤维新配方、太阳能光伏产品等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通过在新建项目中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和应用,推动了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下一步,中建集团将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进一步做好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工作,扩大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普及和应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技术改造项目信息库,实现项目储备、审批、实施及跟踪管理的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对重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控力度,确保重点项目早日高质量地建成投产。以建立标准编码体系、统筹数据中心及网络体系建设、推进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加强门户网站建设、强化专项信息系统建设等为重点,加快企业信息化改造,进一步促进两化融合。
徐工集团:“十二五”技改投资将超150亿元
多年来,徐工集团坚持把技术改造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持续不断的加大技改投入,推动公司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徐工集团将继续坚持技术创新战略,不断加大技术改造投资,支撑实现2015年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迈入全球工程机械前3强、成为世界级装备制造企业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徐工集团确定“十二五”公司技改投资规模将超过150亿元。并将持续巩固并提高工程起重机械、铲运机械和压实机械的竞争优势,同时向全系列发展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重点发展市场规模大、增速较高的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和重卡以及专用车,着力提高核心零部件自制能力。积极发展矿山机械、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租赁、物流、备件服务、再制造等相关服务业,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作为未来的工作重点。
具体来说,就是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巩固传统工程机械主业优势,加快零部件和新兴产业发展。一方面,不断的在起重机械、道路机械、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巩固和扩大公司在工程机械行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把加快零部件发展作为推动公司重要的战略支点,持续加大在液压系统、传动系统、发动机等核心关键零部件领域的投入。以购并的德国FT公司、荷兰AMCA公司两家液压元件系统研制企业为基础,结合公司本部生产制造能力,加快推进零部件板块投入布局。此外,公司对江苏凯宫重工实现控股,全面进入大型盾构装备行业,新开发大型矿用自卸车和大型掘进机等产品,积极调研准备加快进入海洋工程装备、水利机械等高端装备领域。
与技术改造工作密切结合,徐工集团实施了研发能力提升和海内外研发分支机构建设项目,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产品研发体系。目前,徐工集团已建立了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和江苏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为核心的研发体系,徐工技术中心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持续名列行业首位。建立主机产品结构、智能控制、液压等实验室和中心,确保整机及关键核心零部件试验手段和设施的完善。
徐工集团还通过技改投资完善覆盖面广的营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并不断创新用户满意的服务模式,加快新兴产业市场开拓,巩固市场领先地位。特别是进一步完善国际营销体系建设,全力拓宽产品出口渠道,全力培育大吨位起重机、智能化装载机、大吨位挖掘机和成套混凝土设备等高端产品出口,塑造徐工多品种、全系列、综合性的品牌新形象。以海外研发分支机构建设、海外投资建厂、海外购并及海外高端人才聘用等方式实施公司国家化战略,实现公司的国际化发展目标。
此外,徐工集团通过信息化整体提升技改项目实施,提升了公司的产品创新研发平台、工程机械数字化工程、企业全价值链管理平台等系统,同时建立数字化徐工全球网络和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信息化基础软硬件和集成环境,实现跨地域的研、产、供、销、服等企业核心业务的统一管路,加强了生产经营要素的整合和掌控能力,实现公司管控模式的转型升级。
中轻集团:技改助推全行业转型升级
中轻集团现已形成科研开发、工程服务、装备制造、贸易实业、外经合作、资产经营与管理六大业务板块,其中装备板块是新生力量,也是未来最具潜力的业务之一。目前,中轻集团正通过全球化配置产业链优质资源,拟将装备板块打造为我国造纸装备自主化集成创新示范基地、行业关键技术提升和产业升级的引领者,成为造纸及相关行业成套设备供应与集成服务的提供者和输送包装、机器人应用等智能设备的集成供应商。
技术改造是工业转型升级的有力引擎,必须找准关键点。目前我国造纸和纸制品产销量世界第一,但行业利润率非常低,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大中型造纸装备基本依赖进口,投资和维护成本过高,一台进口中型纸机价格相当于一架波音737,一台大型纸机的价格相当于空客A380,高昂的设备投资和后续服务费用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不断强化,推进行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更是迫在眉睫。因此,大力推进造纸装备的自主化,大幅降低行业技术改造的投入成本,可以有力地推动造纸乃至整个轻工行业的转型升级。
2009年,中轻集团与工信部和业内专家对国内主要造纸装备企业及部分造纸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对标国际先进企业,对以往国产化模式特别是存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产业整合—重点突破—集成化推进—关键技术提升—工程化推广—持续创新—产业链延伸和拓展”的造纸装备自主化发展的新思路。
2009~2011年,中轻集团的技术改造工作得到了三项中央技改专项支持。长泰公司造纸装备技术改造和终试平台工程项目于2009年启动,目前工程已基本完工,国内外采购的生产和检验检测设备经调试已投入使用。长泰公司包装设备数字化试验业务平台TDM7000项目于2010年启动,目前已竣工。项目建设了覆盖试验、规划、设计、试验设备设置和试验资源管理等全流程功能管理的试验管理平台,并实现了与企业ERP、AUTODESKINVENTOR及PDM等信息系统的集成与信息共享。
造纸装备公司造纸装备自主化集成(永清)基地主要用于研发制造纸机关键设备及高速宽幅纸机的组装,实现规模化的研发、生产、集成、调试。项目自2011年启动,目前除部分生活配套设施外,主体车间已完工并投入试运行,有望在年内全部竣工。
同时,中轻集团还建议设立造纸装备和关键零部件技术改造专项,全面推动造纸装备行业的转型升级。
作者:wy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