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富荣:做好科技四篇大文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4-08-09 10:38
分享到:

甘肃省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陈富荣

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和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甘肃省科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面推进“强科技”行动,通过实施“六强六新”举措(强学科、构建科研新布局,强制度、激发科研新活力,强改革、探索科研新模式,强转化、支撑科研新发展,强人才、汇集科研新动能,强保障、营造科研新生态),着力做好四篇文章,切实搞好四个服务,不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甘肃新型工业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在应用研究上做文章,搭好成果转化桥梁纽带,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甘肃省科学院下功夫在应用研究领域攻坚突破,成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一是开发的新型微生物菌肥和奶牛养殖废弃物生物处理装备成功在武威、张掖等地成功转化,助力甘肃绿能农科和甘肃华瑞农业两家新三板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突破6000万元,并在临夏百益公司成立博士工作站,重点研发园艺废弃物处理关键技术,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在全省15个县区指导推广种植平菇菌400万棒,金耳50万棒,羊肚菌600亩,累积产生经济效益8000万元以上,不仅提升了农业产值,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二是作为技术组长单位技术统筹完成全省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被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应急管理部表彰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先进集体”。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协助平凉市政府成功争取到5.16亿元中央财政支持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三是与白银公司签订“揭榜挂帅”项目1项,重点开展闪速炉炉况智能化诊断及决策系统关键技术研发,预期助力企业实现年新增产值900万元。

二、在小而专上做文章,让盆景变成风景,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甘肃省科学院着力在专业领域的深耕细作,奋力实现从点到面的突破。一是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提出的9大链式灾害联动耦合致灾效应的成灾机制(滑源区地表冻结阻隔滞水效应、滑源区沟谷整平回填滞水效应、滑源区台地灌溉渗流饱水效应、滑源区振动液化筛选启动效应、滑源区漏斗收口增速启动效应、流通区土体差异流动分选效应、流通区沟岸坍塌补给增流效应、流通区沟底冰封饱水加速效应、堆积区上游渗水补给增程效应),其中,“滑源区振动液化筛选启动效应”和“滑源区漏斗收口增速启动效应”是国内外首次提出的科学发现,得到业内专家高度评价。为积石山灾区的灾后重建和类似地区的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体现了新时代甘肃科研人员的精神风貌。二是甘肃省科学院磁性器件研究所努力攻克了诸如“乏燃料后处理混合澄清槽长轴搅拌器研制”,应用于国内乏燃料后处理,具有全密封、无泄漏、安装拆卸方便、运行安全平稳等特点,可大幅提高后处理厂的生产能力,填补了国内乏燃料装备处理的技术空白,推进了我国核工业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的国产化进程。尤其是该所承担完成的“聚酯纤维筒子纱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机制及应用技术研究”项目荣获202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为纺织行业染色技术开发了超临界CO2输送泵、超高压全密封双向磁力阀、磁力快开开关、磁力密封纱管、染色釜体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工艺设备,以CO2为介质替代传统染色,实现了“全程不用水、不用助剂和零污水排放”,对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被科技部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认定为是对传统染色技术的革命性变革。三是自主研发的电平转换、模拟开关芯片实现完全国产化,为我国芯片产业发展贡献了力量。研发的《石油钻机井架承载能力安全评估检测系统》已在兰石集团实现了工程化应用,新增企业效益500余万元。四是“甘肃省陇南地区泥石流治理工程效果评价和防治工程优化研究”项目取得多项技术突破,为我省南部山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了主要技术支撑。五是“纤维基生物质功能地膜制备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获2023年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产业化后可形成年产8000万元的新型纤维基膜产品生产线。

三、在招商引资上做文章,探索科技招商以智引商,服务当地群众增收。坚持科技创新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将科技招商以智引商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一是甘肃省科学院与甘肃覆盆子健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成立覆盆子研究院,提供技术服务支撑。依托该研究院从广东省引进的覆盆子(树莓)产业项目在平凉市华亭成功落地,成功实现科技招商。二是甘肃省科学院“高性能生物纳米磁珠”项目成功入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星耀南湖”领军人才计划项目,有望年内实现产业化生产,预计将实现年销售收入2500万元。通过落地项目,推动高性能生物纳米磁珠产业化生产。三是自主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年产150吨固定化酵母细胞生产线,新增产值1000万元。四是成功获批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基地,争取到海智计划项目2项,计划引进2名海外人才加强以智引商工作。五是与国家电投集团西南能源研究院、国家电投集团四川公司联合申报的“武威市民勤县2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成功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

四、在党建引领上做文章,营造良好干事创业环境,服务民生福祉安全。甘肃省科学院坚持党建引领,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为科研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通过深入开展党纪教育,常态化推进“三抓三促”行动,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为科研事业保驾护航,营造了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为科研人员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今年初甘肃省科学院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被省委评定为“优秀”,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被国务院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应急管理部表彰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先进集体”。去年以来引进高层次博士人才24名,4名研究员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3名青年科研人员入选第二批“陇原青年英才”,1人获得“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成功入选2024-2028年度“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度“甘肃省科普基地”,5人被评选为“甘肃省科普专家”。争取到财政资金资助的科研项目数量较上年度增加72.22%,项目经费增加141.52%。共完成25项职务科技成果的部分所有权赋权工作和6项长期使用权赋权工作,实现成果转化收益1.7亿元。

甘肃省科学院通过做好科技四篇大文章,不仅加快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也为甘肃省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科技力量。一是勇担职责使命,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科技动能。作为省政府直属科研单位,甘肃省科学院将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省科学院的殷殷嘱托和深切要求,坚决扛起在全省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第一方阵的使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增添更加强劲的科技动能。二是锚定关键目标,做优做强省科学院。对标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整合省属优势科技资源,创新体制机制,重塑科研体系,形成拳头力量,将省科学院建设成为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科技智库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科学技术重要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发展成为贯通产学研用的科研实体,打造成为甘肃省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全力支持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 是攻克关键任务,创建优质科研环境。持续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科技人才评价”两个省级层面试点工作,高效服务科技人才成长成才。积极实施省科学院院区整体改造工程,改善科研生活工作环境,稳定和引进人才队伍。四是高效推进高技术产业园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盘活各类资源,统筹聚力,促进高技术产业园早日建成运营;服务企业发展技术需求,保证质量,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以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技术产业园科技招商引资工作;协调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努力完成永磁传动技术设备生产线、巨磁阻微机电传感器中试线、甘肃省全数字化协同创新育人共享平台、文物艺术品数字化制作发行专业平台等“中央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计划经费11.8亿元)建设任务,实现高技术产业园发展目标。

编辑:袁海霞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