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国际燃气联盟(IGU)主席李雅兰
继2022年收缩和2023年逐步恢复平衡之后,今年上半年,全球天然气市场在价格较低和供应基本面改善的背景下,恢复了增长。
“国际天然气市场的供应紧张已经全面缓解,随着上游投资扩产项目逐步落地,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将在2025年左右逆转,而中国将在国际市场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近日举办的GTF2024第十一届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聚焦大会暨展览会上,国际燃气联盟(IGU)主席李雅兰接受了中国工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对全球天然气供应情况,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的关系,国际燃气联盟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安全和促进能源转型中发挥的作用,中国天然气市场前景以及国内天然气行业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李雅兰认为,在大规模商业化储能技术尚未发展起来之前,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的最佳伙伴,而不是过渡能源。伴随供应增加、俄乌冲突对市场冲击的缓解,全球天然气供不应求的局面将很快扭转。天然气价格也会随着供应量的逐渐增加,回归到一个理性水平。
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的最佳伙伴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开启新一轮爆发式增长。
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约4.4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约6.1亿千瓦,合计占全国电源总装机比重达36%。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好和最快的国家。
“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要让可再生能源成为堪当能源保障的大任,还有相当漫长的路。即使在中国这样一个可再生能源发展非常快的国家也是如此。”李雅兰表示。
在她看来,大规模的发展可再生能源,一定需要一个基础性的能源保障,助力解决能源的调峰问题,解决能源安全、公平可及和生态环保的“能源三难”问题。
“在能源保障过程中,如何解决可再生能源不连续、不稳定性问题?我认为化石能源中最清洁的天然气应该与可再生能源形成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在大规模的、商业化的储能技术没有发展起来之前,就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发展阶段而言,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的最佳伙伴。”李雅兰说。
李雅兰认为,天然气行业的竞争对手不是可再生能源,而是储能技术。储能技术如果发展的快、发展的好,天然气的发展将受到一定抑制。反之,如果储能技术没有取得突破,天然气还将有较长时间的发展潜力。
她强调,未来的能源系统一定是一个多元化的能源体系,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和保障能源安全。同时,全球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方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是只有使用可再生能源一条路径。例如:使用天然气后,可以通过CCS、CCUS的方式,把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封存或者再利用,这样就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全球很多企业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一旦经济可行,现有的巨大天然气存量资产、基础设施等就可以继续使用,不会造成资产的巨大浪费。
IGU在能源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IGU作为全球最权威的燃气行业国际组织,致力于推动燃气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李雅兰是IGU成立90多年来的第一位中国主席,她向记者详细介绍了IGU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安全、推动能源转型方面的立场。
李雅兰指出:IGU认为供应安全、价格可负担的能源与实现气候变化目标同样重要;天然气由于自身的优势成为解决能源问题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解决方案;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能够有效克服可再生能源不连续、不稳定的问题,两者的结合能够更好地解决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
IGU赞同并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决议。在推动燃气行业发展的同时,IGU积极践行国际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方面的国际责任,一是,积极推动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二是,推动可再生燃气、氢能、合成气等一系列低碳、零碳燃气的发展,鼓励CCS、CCUS等负碳技术发展,促进燃气本身的减碳、降碳;三是,大力推动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发展、共同发展;四是,大力推动燃气行业的甲烷减排,鼓励新技术应用、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减少天然气全产业链的甲烷排放。
世界燃气大会是IGU最重要的旗舰会议,2025年5月19日到23日将在北京举办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这将是有着“燃气行业奥林匹克大会”之称的世界燃气大会90多年来首次来到中国。届时,全球燃气行业、能源行业的行业领袖、专家学者将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燃气在赋能可持续未来中的作用。
全球天然气市场企稳向好
国际权威行业机构的报告显示,继2022年天然气供应冲击和2023年逐步恢复平衡之后,今年上半年,天然气市场实现了明显的增长,全球天然气需求同比增长3%,高于2010—2020年间2%的平均增长率。
“上半年,全球天然气价格的整个走势是下降。可以看到,LNG现货市场的价格明显下跌。”李雅兰表示,“目前的价格水平,可能大家觉得还是高,这与国际市场的油价有一定关系,因为有些液化天然气项目价格与油价挂钩,高油价导致高气价。如果地缘政治趋于稳定,油价也将回归到正常的水平,天然气价格也将随之回落。”李雅兰预测。
李雅兰坦言,导致欧洲天然气危机的根源是长期以来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投资不足,俄乌冲突是引发危机的导火索。俄乌冲突后,欧洲进一步意识到天然气安全的重要性。很多国家的龙头企业,开始投资上游的油气资源,并放宽对天然气的投资限制,欧盟把天然气重新定义为绿色能源。
“随着投资的恢复,预计最快2025年、最晚2026年,全球天然气供应格局将转变为‘供大于求’。价格方面,目前已经逐步恢复到一个合理水平。未来,天然气价格也会随着供应的充足,逐渐回归到理性水平。”李雅兰预测。
中国天然气市场大有可为
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高达55%,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天然气占比仅为8.5%,远低于23%的全球平均水平;煤炭是影响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因素。
李雅兰指出:以天然气替代煤炭,特别是电力行业大力实施“煤改气”是中国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中国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灵活、可调节电源,天然气发电是非常理想的选择。
谈到中国天然气发展的供应保障问题,李雅兰表示,过去十多年,国内天然气产量由1602亿立方米提升至2324亿立方米,连续七年增产百亿立方米以上,有力地支撑了市场发展。未来,随着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国产天然气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国产气在供应保障中的“压舱石”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今年上半年,全国天然气市场发展势头良好,消费量达到210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0亿立方米,增幅8.7%。天然气产量123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4%;天然气进口量90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4.8%。整个天然气价格,处于比较合理的水平。国家能源局7月23日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4)》报告显示,预计2024年全年天然气消费量4200亿-425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5%-7.7%。
天然气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
作为一名在燃气行业耕耘四十多年的老燃气人,李雅兰表达了她对中国天然气行业改革的思考。
第一,上游市场需要进一步放开。
“天然气行业改革的目标是形成‘X+1+X’的格局,即第一个X指数量较多的勘探开发企业;1指的是管网环节的国家管网公司;第二个X则指下游的城市燃气公司。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改革的效果逐渐显现,说明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改革效果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根本原因在于上游的“X”没有真正实现,资源主要集中在‘三桶油’手里。”李雅兰指出。
在她看来,由于上游资源的过度集中,“三桶油”以外的社会多元主体难以进入勘探开发领域,不能更加有效的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也不能通过竞争激发创新活力。下游大大小小的燃气公司有3000多家,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X”格局,但上游只有“三桶油”,下游燃气公司气源选择的余地非常窄,在气价谈判中处于弱势,不仅自身的运营成本控制和市场发展受困于“气源瓶颈”,而且也难以有效的激发上游活力。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举措,是进一步放开上游市场,吸引更多社会投资主体进入勘探开发领域,把上游的X做大,从而把资源做大、把整个天然气的规模做起来。当资源充足了,下游城市燃气企业就会有更多选择,形成更有效的竞争,促进上下游成本的降低。”李雅兰表示。
第二,顺价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国内天然气产业链上中下游是分段定价、分段管理。下游城燃企业是由地方政府直接管理,且市场主体特别多、小而分散。大的城市燃气企业,比如北京、上海直接由直辖市政府管理;小的燃气公司,可能由县一级政府或者一个开发区政府来管理。地方政府在调整燃气价格时,考虑的因素比较多,例如CPI、地方经济状况、社会稳定等。因此,当上游涨价时“顺价不及时、不彻底”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下游城燃企业的成本,甚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
李雅兰建议,各级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要进一步捋顺价格机制,使上、中、下游的企业都能够获得合理回报,从而更好的投入资源开发、管网建设,以及燃气用户的安全、服务,共同发展燃气市场。
“天然气行业改革是一篇大文章,关键是把握好‘放’和‘管’,该放的一定要适度放开,如:上游资源开发环节;该管的一定要管好,如:顺价机制。政府通过改革给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企业更要抓住改革机遇,不断降低成本,提升管理水平,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效率,共同促进行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李雅兰说。
请输入验证码